一天要吃4碗螺蛳粉?柳州仔参加同学聚会竟被嫌“臭”_何涛_品牌_技艺

一天要吃4碗螺蛳粉?柳州仔参加同学聚会竟被嫌“臭” 从独具特色的地摊小吃,到火遍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国民美食”,遍布柳州街头巷尾的螺蛳粉,征服了慕名而来的各地饕客,也成为了自带流量的热搜话题。 虽说柳州的螺文化,要追溯到2万年前的“柳江人”

一天要吃4碗螺蛳粉?柳州仔参加同学聚会竟被嫌“臭”

从独具特色的地摊小吃,到火遍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国民美食”,遍布柳州街头巷尾的螺蛳粉,征服了慕名而来的各地饕客,也成为了自带流量的热搜话题。

虽说柳州的螺文化,要追溯到2万年前的“柳江人”时代,但螺蛳粉被创造至今,仅有短短三四十年历史。 在高歌猛进的逆袭之路上,关于螺蛳粉制作的技艺与传承,有一个人值得被记住。

梦想萌生,做一碗市井美味的螺蛳粉

10月27日,“男子钻研螺蛳粉24年成非遗传承人”冲上全国热搜榜第八位,出生于1981年的何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他对螺蛳粉的兴趣,源于1980年代。

当时,何涛的父亲与叔父在柳州街头摆摊卖螺蛳粉。那时的物资较为匮乏,生长在柳江水域的石螺,是最容易获取和交易的食物。 小商贩们把柳州人爱吃的石螺和米粉“融合”在一起,加入可以去腥提味的酸笋,就变成了“初代版”的螺蛳粉。

自小就比较挑食的何涛,时常跟着母亲走街串巷地嗍螺吃粉,那酸酸辣辣的味道让他觉得很开胃。年岁渐长,他开始到各个螺蛳粉摊“偷师”,看那些老一辈的师傅们如何炒制香料、煲螺蛳汤。

“当时就有一个想法,觉得他们煮的螺蛳粉都不够好吃。如果换了我来做,生意一定比他们好。”那是何涛最初萌生的“开店”梦想。

9岁那年,他亲自下河摸石螺,花了4、5个小时,制作出人生中第一碗螺蛳粉。虽然花费了大力气,却也依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吃。

自此以后,他每个月都要亲手制作两三次螺蛳粉。也会向父亲请教煮粉的诀窍,或到其他螺蛳粉摊买上一碗粉,借机跟摊主“套话”。

直到16岁左右,父母吃完他煮的螺蛳粉,终于夸奖道:“不错,有一碗螺蛳粉的样子了。”那时的何涛热情不减,脑海中逐渐规划出未来螺蛳粉店的模样。

现在回忆起来,螺蛳粉陪伴了何涛的一整个童年。约上三五伙伴,偷吃几碗螺蛳粉,多加一些酸笋腐竹,再比比看谁能吃更辣……儿时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后来,何涛把从父辈那儿承袭螺蛳粉制作技艺的经历,拍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上,收获了不少好评。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一碗螺蛳粉的传承与创新并不容易。

开创连锁品牌,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螺蛳粉是一个食品,但制作它的工艺属于‘非遗’,承载着某种记忆,每个师傅对香料运用的不同理解,为螺蛳粉注入了不同的灵魂。”这是何涛对“非遗”的理解。

但是为了把技艺传承下去, 必须要制定标准化,做品牌的运营。这也是何涛坚持创立“爱国爱民”螺蛳粉品牌连锁店的初衷。

2004年,何涛在新开业的青云美食城租下一间店铺,正式运营自己的螺丝粉品牌门店。然而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

开店的资金,是何涛父亲卖了一套房“借”给他的。当时反对他创业的母亲,来店里看过后说: “你把螺蛳粉店装修得像皇宫一样。”

其实店里只是多了一台空调,环境干净整洁而已。但在老一辈心中,螺狮粉就应该属于地摊小吃,难登大雅之堂。 从某种意义上说,何涛是第一个让柳州螺蛳粉由“地摊”入驻品牌门店的人。

第一家店只有27平米,厨房也才4平米,根本没办法装下制作螺蛳的所有器具和食材。于是何涛想了个办法,他在店铺之外另设一个“中央厨房”,由中央厨房将所需的食材生产完成后送到门店里。

虽然螺蛳粉的味道颇受欢迎,但第一家门店却因为选址失误、人流量太少,导致亏损严重,不得不关门。不服输的何涛又四处借钱,半年时间内开了第二、第三家分店。

这一次终于成功, 不仅营业额较之前翻了10倍,也把品牌和口碑做起来。

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的第一家店聘请了12位员工,大家每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倘若哪天的营业额超过300元,必然会开啤酒庆祝,尽管300元还不够给员工开工资。

让何涛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回初中同学聚会,别人觉得他身上有一股浓重的酸笋味,很臭。他解释说自己开了家螺蛳粉店,结果一个晚上都没人和他碰杯,之后的聚会也没再叫他。

“他们潜意识里,就觉得卖螺蛳粉很低端。”何涛说, 他暗自决定要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让别人知道卖螺蛳粉也能干出大事业。

发展连锁店是何涛当时的首要目标。为此,他将螺蛳粉的制作手艺标准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编写出《制作技艺手册》。

从炒香料的油温、煮米粉的时间,到不同季节调整汤底的不同盐量……还要考虑到顾客口味的变化以及生产设备的迭代。

每天他都要吃4碗螺蛳粉,早上的店里出品的第一碗肯定归他。后来慢慢减少到一天三碗、两碗。 可以说,品牌成立至今,他几乎吃遍了广西所有的螺蛳粉。

同时,为了学习连锁品牌的管理模式,何涛每天都去麦当劳观察,还高薪把餐厅的副经理挖过来。“新生力量”的加入,让他的连锁之路发展得越来越顺畅。

如今,“爱国爱民”螺蛳粉已在全国开了近300家连锁品牌店,突破了柳州螺蛳粉的地域限制,也实现了中央工厂的完全自动化、智能化。

线上运营,扩大螺蛳粉品牌影响力

何涛逐渐走向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2005年他在柳州开第三家分店时,遇见了爱嗍螺蛳粉的妻子。两人志趣相投,因粉结缘。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让世界爱上螺蛳粉,让“爱国爱民”的每一家连锁店都成百年老店。

网络的迅猛发展,让何涛注意到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强大影响力。

2014年,柳州速食袋装螺蛳粉破茧而出,生产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 将柳州螺蛳粉从现煮堂食变为袋装速食,满足线上线下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汤鲜笋“臭”的速食螺蛳粉强势出圈,热销全网。同时也带动了传统螺蛳粉的蓬勃发展。

“我觉得螺蛳粉能火起来,跟抖音等平台有很大的关系……它视觉上鲜艳的色泽、味觉上的冲击和挑战,都能直观动态地呈现出来,很吸引年轻人。”何涛说。

2018年左右,何涛为自己及其公司注册了抖音账号。一开始,他没有跟明确的宣传品牌或者引流吸粉的概念,而是拍摄了类似微电影的《功夫螺蛳粉》视频。

发布出来后,何涛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圈内也有人效仿,甚至有粉丝根据这个视频,真的开了功夫螺蛳粉店。但由于占用时间太多,定位不够清晰,只能暂停创作。

七月份,“爱国爱民”螺蛳粉又在抖音发布达人招募令,前来探店的美食博主一边品尝螺蛳粉,一边用视频分享体验感受,推广面积变得更宽,也更能吸引年轻客户。

24年的坚持与付出,让何涛在螺蛳粉领域拥有众多荣誉。他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连锁品牌创始人,还参与制定了《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受邀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螺蛳粉制作教材,还与政府部门合作开设免费的非遗研学班,培养出了2000多名传播螺蛳粉文化的徒弟……

“ 柳州螺蛳粉代表着柳州人的精神,它是热情的,具有挑战性的。我希望这个有柳州特色的小吃能走出去,影响更多消费者的口味。”何涛仍在为此努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yLLV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