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听谭平讲述他的早期作品

专访 谭平:内心的完成 INTERVIEW WITH TAN PING:THE COMPLETION OF HEART 采访人_ 与谙 谭平1980年报考央美时的准考证 “我个人感觉比较幸运的是,我没有成功的作品,也没有哪件作品成
原标题:听谭平讲述他的早期作品专访谭平:内心的完成INTERVIEWWITHTANPING:THECOMPLETIONOFHEART采访人_与谙谭平1980年报考央美时的准考证“我个人感觉比较幸运的是,我没有成功的作品,也没有哪件作品成为艺术史中固定的某一点,但今天回头梳理汇总到一起,会发现这个还是有点特别的。无论在任何时期,一个艺术家保持对真实生存状态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谭平编者按本次为《谭平》特刊所作的专访,我们没有问一些大而化之或是理论性的问题,而是从谭平老师早期作品中挑选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并请谭老师来为我们解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也会常常讲起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这往往比艺术家日后精心构建的观念更为真实和动人,也更能看出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之间更为生动朴素的关系。太行山20cm×50.6cm铜版画1982库艺术=库:我们在惯常认知里,好像要到’85新潮之后,艺术家才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通常认为您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赴德国留学后才开始走入抽象艺术创作。而与我想象的历史不同,1982年的这件《太行山》却显示您在中央美院就读期间已经具有抽象构成的意识,并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主观化的处理,这是否与您就读的版画系教学有关?谭平=谭:可能与我学的专业有关系。版画本身就要求高度概括,就要求学生不断从自然中去提炼。我记得,当时去林县太行山写生,当地的景观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这里的山会突然拔地而起,会形成一个个断面,每到一个断层都是平的,长满绿色的草。我在画的时候就强调山体一层层的结构,又将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天空的部分则保留一长条白色。这张作品完成后刊登在当时广州的《画廊》杂志,我估计他们也是觉得这件作品的形式感已经很强了。进了版画工作室以后,我又做了一张铜版,整幅画面都很重,只保留一点亮部,做的很概括。背影20cmx30cm布面丙烯1985库:当时您的心中是否有某位大师的模板?对抽象艺术有没有了解?谭:当时对日本的版画是感兴趣的。日本的铜版画有很多采取类似美柔汀这样的技法,在黑色的背景下向外提白,显得比较深沉,它的意境和禅意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出来。另外,我的一些风景的处理方法也和塞尚有关,塞尚对山和静物的描绘都是没有反光的,他注重物体的固有色,画到边缘的时候有时直接用黑色。这与他的观看方式有关系,在他眼中的世界是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看的,而非单一视角。我当时对山的处理也受此影响。当时我的兴趣已经开始向现代主义过渡,大学一年级还是按照苏派的方式去训练,但自己私下已经对很多新东西感兴趣,特别是印象派以后的东西。炊烟52cm×52cm布面丙烯1984库:这张《炊烟》的构成性已经很强,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是在有意识的对客观物象进行变形,以符合您对于画面形式的需求。谭:这一组共画了四张,是毕业期间画的。我记得在上大学之前就去过这个村庄,是在承德附近的山坳里,都是土坯房,但是特别干净,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去的那天是阴天,整个村子特别静,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凝固的状态,以至于我怀疑这是否是梦中所见。记得当时画了一张写生,毕业时以回忆的方式画了这一批画。这一批画关注的重点还是画面的结构,比如画中的那一根电线正好是在画面的中间,这本来是应该忌讳的,还有一根烟囱冒出的烟垂直上升,正好与电线形成十字交叉。房子和墙的外轮廓线尽量处理成在一根横线上略微有些高低错落。画面上把光线全部去掉了,保留固有色。处理相当主观,完全是一种结构关系,但还要让人觉得是来自于现实。夕阳下的公社48cmx48cm布面油画1985库:有一点很有意思,当时很多人都会在毕业创作选择画农村或少数民族题材,往往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主题性,比如说夕阳、老人、狗、劳作场面等等这样一些元素。但您画的《村庄》虽然也有抒情、乡愁的成分,但相较之下已经很淡了,更多的精力被放在形式构成上面。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偏好还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谭:是在主动排除叙事性。我的创作脉络一路下来是把叙事性逐渐排除掉的一个过程。我初学版画时有一张铜版画,是描绘一大片的树林,中间一条小路穿过通向远处,背景是黑色的。看似没有什么“主题思想”,但对我来讲,这种画面形式感本身就是主题,形式就是内容。当然还没有离开具体物象,因为你将其当作“有意味的形式”进行画面处理,所以更加能够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图。求学时期在中央美院门口留影库:这么说来您当时在画面处理上已经非常主观和明确了,就当时的美院学生来讲,这是否已经非常大胆了?谭:应该算吧。我在上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大的变化,在此之前画画还是比较被动,比较关注你所看到的那个对象。大二之后就转化成你所想到的更加重要。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关键在于你。我举过一个例子,一个红色的苹果,拿到冲洗照片的暗房中在红色的光线下,它就变成白色的了。你会发现所谓“色彩”是虚假的,可变的。如果这样的话,苹果的颜色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它。艺术应该来源于内心的需要。因此我后来的作品越来越主动,所有的处理都是根据我的需要,而不是客观反映。当你画得很像对象的时候,往往画得是表象,而非本质。矿工系列39.5cmx29.5cm铜版画1984库:毕业作品《矿工系列》是您为数不多的人物系列创作,而您并没有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挖掘,我猜测是否是因为人物题材不太适合于您对画面形式语言的强调?谭:画人物与毕业有直接关系,当时我的基本功是很好的,毕业创作也有这样的要求。“矿工”这个题材的选择也是从形式出发的,因为不同种类的版画各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木版画黑白特别强烈;石版画更像素描,适合表现灰色调;丝网版的色彩更加鲜艳;铜版画则介于石版和木版之间,既可以做到很强烈的黑白对比,也可以表现灰色的过渡,既强烈又丰富。用这样的语言特点去表现什么题材呢?“矿工”题材是最合适的。我画的“矿工”系列同样是把情节抽离了,画的是在行走的矿工,正面、侧面、背面都有。更多的强调光,因为在矿井下唯一的光源就是灯光,在乌黑的巷道中通过灯光看到的就是矿工的眼白和牙齿,那个形式感是非常强的。另外,选择这个题材和我对生命的理解也吻合。《矿工系列》手稿库:在当时,画这样的主题性创作很容易陷入对新鲜细节和故事性的关注。而您的作品中则将这些几乎全部减掉,出来之后大家有没有一些不同的反响?谭:我对别人的反响并不是太在意。要说当时一出来就特别成功倒也没有,大家就是说造型和黑白关系都挺好的。“矿工”这几件作品有主题但没有情节,在语言形式方面也不极致,而是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表达。我在艺术语言上做选择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希望把这些因素都调动起来,把我要做的这件事表达较为丰富。这也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评论界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选择案例的时候,我的作品可能不是最适合的,这与我一贯的艺术观点有关,我也从来不会去做一个纯粹形式化的东西,而是会更多关注形式背后精神性,与生命有关的问题。黑海49cm×49cm布面丙烯1986库:关于“大海”的作品明显带有年轻人的心境和生活状态的体现,同时在形式构成的因素上更加主观和大胆,但仍然保有诗意的感觉,甚至有一点伤感的氛围。谭:画这一批画是因为假期去了南戴河,画了四幅。画的时候是很主观的,掺杂了很多个人的体验和记忆。沙滩画的很亮,傍晚时分的沙滩在夕阳下就是这样的。海却是夜晚黑色的海,上面有零星白色的浪花滚过。这是来自于我少年时回老家烟台时的记忆,我叔叔半夜带我到海边去捞螃蟹,我在海边向海上眺望时看到夜晚海的景象,感觉非常恐怖,给我的记忆特别深。天空则处理成阴天时的天空,就是黑色加白色,没有掺杂任何其他颜色。因此,这是将三个不同的时空拼贴到一幅画面上,又要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情景。当时在地、海、天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上已经有了尺度的概念,比例是一样大小或是成倍数关系。海、天的处理相对比较平面,前景的沙滩则有点超写实的画法,脚印、倒影都刻画了出来。也就是说将好多种语言用在了一幅画面当中,形成个人化的一种关系。对我来说这是相对比较理性的一系列作品。与此同时我还画了一批西藏题材的作品,更加具有表现性,画的几乎都是傍晚的感觉,体现了我到西藏之后被宗教和原始氛围所包围的那样一种感觉。抽象28cm×38cm铜版画1988库:1987年您出国之前的铜版画《缝合》突然变得非常极简,又带有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性,为什么很快从形象性走向了抽象?谭: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我原先做过一些有形象的铜版画,边缘是残破的,那也算是一次突破,突破的核心是画面的边缘本身成为了画面的中心,画面内部的形象反而变得不是特别重要。也是在那一时期,我做了一张铜版画,是两个人像镜像一样相对。在拿去腐蚀的时候,两个人中间的部分不小心腐蚀漏了,在这块漏了的基础上我加了一些红线,印了一张作品。然后我又把这块板子的背面印了一次,就是《缝合》。人像没了,只剩下中间的残缺部分和线条,把内容也消解了。那时对“破坏”的形式感非常迷恋。但我不会为了形式而形式,作品背后总是有一个过渡的关系。就像把这个板子反过来印的时候,即使形象消失了,但在我心里是有的。当然对别人来讲,如果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会把这看做一个纯粹形式化的作品。无题160cm×200cm布面丙烯2018以上为特刊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欢迎关注《谭平》特刊,现正式预售库艺术特别出版《谭平》特刊TANPING就像一个经历繁复运算后得出的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抽象艺术家之一,谭平的艺术不仅有绘画,还涵盖了版画、装置、影像以及空间艺术等多种创作媒介。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它们逐渐构成了一个不能被轻易解读和论述的复杂系统。《库艺术》“谭平特刊”在详细梳理谭平历年创作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到理解谭平艺术的全新视角和脉络。从谭平艺术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他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版画训练对他的艺术方法论的影响以及看似理性严谨的工作方法背后的精神要素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其中多篇文章为首次发表。在本书中谭平与编者进行了深度对话,话题涉及许多之前未曾涉及的方面。本书还最新整理发布了谭平1982-2018年作品系列年表,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BRqk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