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能见度 | 探寻辽沈大地上的新医科印记_辽宁省_发展_医学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进入新时代,新医科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求变中如何更好地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强国战略实施?近期,健康报采访报道组走访了多家辽宁省内医学院校,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进入新时代,新医科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求变中如何更好地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强国战略实施?近期,健康报采访报道组走访了多家辽宁省内医学院校,从中探寻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

居民健康与医疗资源有正向联系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一些高三学子和家长在查阅我国大学资料时,惊讶地发现:辽宁省居然有这么多医学教育资源!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医学院……

在某教育专业网站2022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百强榜统计中,辽宁省的上榜总数居全国首位;在辽宁省内高校排名榜中,前10名里有3家医学院校。医学院校多,意味着可以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当前,辽宁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提高到3.12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辽宁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伴随我国革命发展历程,发展壮大了一批具有“红色血脉”的医学院校,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

辽宁省最新的统计数字也证明,居民健康水平与医疗资源存在正向的密切联系:全省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8.8/10万和2.7‰以下,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10.46%提高到2021年的26.48%,连续10年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多年来,辽宁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徐英辉介绍,特别是自2023年起,辽宁省启动实施乡村医生委托定向培养计划,创新建立学历教育、落编定岗、待遇保障政策联动的基层人才培养和使用新模式,推动实现基层岗位吸引力和医务人员胜任力“双提升”,为推进健康辽宁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徐英辉表示,辽宁省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医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科学严谨的医师考试考核机制,健全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制度,推动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限下放,探索建立重临床、重一线、重实绩的医务人员评价导向,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医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数量满足需求,能力得到提升,服务半径优化,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增长”。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辽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42%,位居全国第一。《辽宁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辽宁省在2022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158万人,占27.59%。

如何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人才培养,适应老龄化的人口形势,适应新的健康需求……为此,新医科的教育理念也先于老龄化形势孕育而生。

2018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向新医科进军,开始吹响号角。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省在这一轮改革中早已积蓄力量,准备大步迈进。

大连医科大学主校门

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2020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这份文件为辽宁省打造新医科谋篇布局: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站在卫生工作的最前线,我们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我们是新中国的救护先锋……”近日,在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讲解员孙世瑞在唱出这些歌词时,心中充满自豪。这首歌是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的校歌;其中,“新医学”契合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思潮,跳动着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强劲脉搏。

播种在井冈山,诞生在瑞金城,锤炼在长征路,成长在延河畔,驰骋在东北疆场,腾飞在辽沈大地。中国医科大学的办学方针,由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广为人知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给该校第十四期毕业生的题词,这句话成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岁月如梭,而今,面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医科大学再次向新医科发起冲锋。

“生物信息学,这是学校近年来为推进新医科建设新申请设立的专业。”身为大一学生,孙世瑞介绍,一年的专业学习让他了解到,生物信息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越生命科学、计算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将为今后选择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已经产生的大量生物学数据,迫切需要一门新兴的学科来收集、整理、储存、发布、提取、加工、分析和研究,生物信息学由此应运而生。有计划地建设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展面向实践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对促进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推动医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宫福清介绍,带着时代的紧迫感,该校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以解决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医工、医理交叉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申办应用心理学、生物信息学等一批医理结合的新专业;

设置预防医学、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辅修专业;

建设“整合分子生物与生物信息学”“临床工程课程群”“医信结合建设数据及文本挖掘”等14个新医科课程群项目(微专业)及迷你课程项目;

与多所高校开展协同育人项目……

锚定新医科建设的要求,瞄准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的技术融合,中国医科大学通过设立辅修专业,设立专业交叉培养项目、高校协同育人等项目,不断探索实践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

2022年,教育部批准该校开展检验医师培养改革试点,在国内首批设立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为八年一贯制培养,建立“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核心知识体系,培养懂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新颖的教学模式也激荡起医学生走入教室的热情。“医学影像与康复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时间点同上一门课程,完成两个专业的双向教学。”该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大二学生臧昱锦表示,体验过这种新教学模式后,感觉知识就如种子落地,瞬间接触了肥沃的土壤。

锦州医科大学大门

开放办学打破学与用壁垒

2021年,中国医科大学牵头成立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教育联盟。在联盟框架下首批成立7个子联盟,分别为医学教育改革子联盟、课程资源建设子联盟、教育信息化建设子联盟、教师教学发展子联盟、药学教育发展子联盟、中医药教育发展子联盟及临床实践教学子联盟。

以中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形态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全科医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医学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妇产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4个虚拟教研室入选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为标志,新医科教育联盟的开放办学新模式不断打破学与用的壁垒,形成了一个辐射范围更大、联结更紧密的教育资源网络,为新医科发展孕育了创新活力。

产学研联合正扩大着学校的“朋友圈”。“当初选择将新校址搬到本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就是考虑这里将汇聚一批制药企业。”进入沈阳药科大学南校区前,指着眼前已有诸多厂房“长出”的开发区,该校校长程卯生介绍,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构建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辽宁省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现代制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准备好科技成果与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期待的是能尽早打通医药强国之路。”程卯生说。

渤海之滨,大连医科大学也正在构建“医﹢X”发展格局:成立人工智能与智慧健康医学联合实验室,助力培养高质量医工交叉人才;艺术学院教师获评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成为推进医艺结合的典范;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为医学发展蓄势蓄能。

大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杰认为,“十四五”时期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挑战期。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增加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求均等化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希望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

“通过医工结合,实现医疗硬实力的提升是新医科的一条路;融合健康产业、康养需求乃至艺术,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也是新医科要走出的一条路。”赵杰说。

海风吹拂,校园内的学子步履匆匆,课堂内、实验室内各项活动力求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以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沈阳药科大学大门

人文素养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后,我国的医学模式正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快了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

锦州医科大学地处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连通的咽喉。“在大健康的视野下,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要求一体化,突破传统医学教育体系,重视对学生健康教育、预防干预、康复能力、临终关怀能力的培养。打破‘老三段’(基础—临床—实习)教学,实行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模式。通过加强对医学人文的学习,开展以关注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校党委书记闻德亮认为,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贯彻落实好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需要倡导医学院校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进行系统谋划,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使人文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系统推进、全面落实。

在该校校园内,两尊人物雕像令人驻足瞻仰。2007年,该校3位学生勇救落水儿童,其中2位不幸遇难,学校为其树立了雕像。救人的英雄已然离去,医者初心的精神终会一脉相承。2018年7月,该校一位学生在锦州南站跪地救人的场景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2022年,锦州掀起了一阵全城寻人小热潮,寻找一位在早市紧急救人的“白衣小伙”,这位“白衣小伙”是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

在一幕幕善举的背后,是该校将医学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探索。

在“第一课堂”建设上,该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制订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等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该校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医学人文课程,并将“医学伦理学”列为核心课程,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并把医学人文培养要求作为课程考核、综合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第二课堂”建设上,该校构建素质教育中心,打造思想与品德、心理、文化与艺术、职业与创业4个素质教育平台,统筹全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激励学生选修教育活动、参加实践创新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

“活动实行多样化菜单式供给,学生自主选修,获素质教育学分;年均开展大型教育活动20余项,教育学生达1万余人;培育形成一系列精品化平台活动,如品读经典、心理悦读、创业情景剧、高雅艺术赏析,在校园形成较好的文化影响力。”闻德亮表示,医学生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良医,就不能只一味地去追求专业技术,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文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需要贯穿在医学教育中的每一个阶段。”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叶龙杰 记者 孙伟 阎红 杨金伟

图: 由相关学校提供

编辑: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 徐秉楠 王乐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8yXY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