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用世界坐标打造中国战争影片

作家艺术家站得有多高,塑造的人物就能走多远。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李白、杜甫之所以为“诗人之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沈德潜《说诗晬语》则以“襟抱”名“胸襟”:“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倘无宏阔正大的胸襟,则不能臻
原标题:用世界坐标打造中国战争影片作家艺术家站得有多高,塑造的人物就能走多远。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李白、杜甫之所以为“诗人之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沈德潜《说诗晬语》则以“襟抱”名“胸襟”:“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倘无宏阔正大的胸襟,则不能臻于文艺创作之最上乘。要真正站到世界坐标上打造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就要善用全球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去提升影片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一是要重新拓展精神坐标。以抗日战争来说,新世纪抗战题材影片虽然在某些方面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但依然没能从更宏大、更深刻的角度展现我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大多数作品反映的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对抗,强调这是一场民族的自卫战争,而不是站在更广阔的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上去反思。正如有些学者说,中国抗战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建构起“反法西斯”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恰恰是“反战”的前提。所以,很多这类战争影片只能称为“抗战影片”,而不能叫“二战影片”。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战争影片如果一味闭门造车,“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无法与先进艺术潮流接轨。有的战争影片缺少对战争的反思,缺少对普通人在战争中真实思想、感情的深刻挖掘,缺少人道主义照耀下的人性表达。影片中不能只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残酷争斗,更要关注民众对和平的期盼。只有尝试说服观众面临侵略与暴力时怎么做才是合适的,试图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战争影片才能拓展思想性。今天俄罗斯战争片精神内核的广袤坚实,映衬出我们某些雷剧的苍白失神。俄罗斯《星星》《布谷鸟》《第九连》《女狙击手》等影片真实而残酷地展示了历史环境对人性的磨砺和考验,更多涉及颇为敏感的政治、宗教话题,向更加深邃的精神纵深不断挺进。比如《女狙击手》中女主人公帕夫利琴科战死沙场的几任恋人,有的让她懂得“战争不仅是死亡,还教人如何活下去”;有的严厉批评她虐杀敌兵,“这样我们和法西斯有何区别?”这些角度表现了俄罗斯电影人对战争的思考,使电影情节和文化内涵更具多样性、包容性。如果我们以更加深邃高远的哲思底蕴取代僵化呆板的单向灌输,在创作中追求“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界,中国战争影片自成高格亦不远矣。二是要不断挖掘人性深度。战争最大的伤害就是对人生命的伤害,而人性在面对生死考量时呈现的状态往往是最真实、最具震撼力的。今天许多战争影片的主人公,似乎存在两个极端:第一,刻意拔高的固化思维恨不得把所有“高大上”的标签都往主人公身上贴。文艺创作一旦过了头,堆砌太多光环的“英雄”如雕像般伟岸坚硬,也如雕像般索然无味,在观众眼里成了毫无艺术价值的宣传品。第二,艺术家们试图用“凡人世界”稀释“英雄世界”,用“人文话语”消解“革命话语”,以“问题意识”置换“歌颂意识”。这种创新探求精神值得肯定,但绝不意味着英雄可以被嘲弄和颠覆。当下一些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被泛娱乐化、粗鄙化、草莽化,显然使所谓人性化叙事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作品无法深入挖掘战争中的复杂人性,亦无法对战争灾难的内外成因进行深刻思考。俄罗斯战争片《自己人》,在表现处于战争夹缝中的人时就达到相当深度。影片中的“自己人”,是经过家、家族、国家3个等级的考验后才得以判断归类的。影片对红军战士没有完全美化,对动摇人物也没有简单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再现战争环境中人的多面性格及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甄别当时社会不同人等的心态追求,尤其与俄罗斯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呈现,显得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三是表达政治意志应更含蓄艺术。战争片的军事内容与政治有着紧密相关性。但是这种主题的表达不能只是简单地记述客观事件,也不能代替观众去发声、去思考,而要让观众透过银幕影像融入到历史语境中。弘扬革命传统、民族精神、英雄主义,需要一个合理、精彩、新颖的故事载体,将主题蕴育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一些作品在英雄叙事中,过于强调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而背离了艺术创作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开掘多样化弘扬主旋律的新途径。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具体到战争影片创作,应该具备大国视野、前瞻思维、纵深舞台,以文化自信打造自信的文化,建立起更加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和文化自觉,用更雄阔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国战争故事,以巨笔微雕的心态塑造中国军队形象,在世界坐标上去建构我们的文艺话语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AEzg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