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一路牧歌:想起那些鸟

新疆地域辽阔,环境多样,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叫黑尾地鸦的鸟往往与羊、牛、骆驼在一起,经常落在这些动物身上啄食,对人一点都不惧生。秋季常结群于公路和牧民家附近觅食,一旦被人呵斥,便飞过来毫不客气地报复。你若再赶它,没准会飞一圈回来拉到你头上。
原标题:一路牧歌:想起那些鸟新疆地域辽阔,环境多样,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叫黑尾地鸦的鸟往往与羊、牛、骆驼在一起,经常落在这些动物身上啄食,对人一点都不惧生。秋季常结群于公路和牧民家附近觅食,一旦被人呵斥,便飞过来毫不客气地报复。你若再赶它,没准会飞一圈回来拉到你头上。这种鸟的性格爱恨分明,令人反感。它的羽毛不怎么好看,但叫声清脆好听,好多人叫不上它的名字,可能是它给人的坏印象抹不掉。九月的伊犁河谷天高气爽,一些乌鸦经常结群飞来飞去,一直到第一场冬雪来临,还有乌鸦的叫声。这些年倒是少了很多。曾经见过一种会说话的鸟,名字叫大嘴乌鸦,一身黑得发亮的羽毛,体形比乌鸦要小多,会背唐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想让它继续再背,必须得喂食,否则它会摇头说:“不给好吃的不背,不背”,精明得似个调皮鬼。新源县有一种鸟,名字叫褐头鹀,体形酷似麻雀,羽毛为红黄色的,黄尖嘴,嘴上有点绿色的小须毛,叫声脆,但野性十足,难以驯服。有一次从巩乃斯河回来,抓到了几只,放在纸箱里驯养,喂食时捣的人手生疼,结果水不喝,小黄米也不吃,在纸箱里乱扑腾,不停地用脑袋蹭壁。晚上下大雨,不放心那几只鸟,半夜起来去看,全死了。鸟与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它们的语言我们不懂罢了。塔城市有个叫阿西尔的哈萨克村庄,庄上有一种鸟,当地人叫铁嘴,也叫巨嘴沙雀,灰褐色的羽毛,黑嘴巴儿特大,这鸟的行为酷似强盗。四五月间,燕子辛辛苦苦地将自己的窝筑好,这鸟便从别处飞过来强抢强占,与燕子争窝。其相互争斗的场景相当激烈,庄上的院子里到处是鸟叫声,嘶鸣声能叫人起鸡皮疙瘩,斗争的最终结果是铁嘴强占燕子的窝,遍地的羽毛,跌碎的燕子蛋,以及空中盘旋哀鸣的燕子。没有窝的燕子与现实中被强拆的搬迁户一样无家可归。最好看的鸟当属于天鹅。每年4月,成百上千的天鹅迁徙到新疆来,其羽毛洁白如雪,步履轻盈高雅,形如芭蕾,经常栖息繁衍于草原或湿地。在北疆的伊犁河谷、南疆的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地多见。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鸟当属鹰,驯养鹰捕猎在新疆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由于生产力低下,猎鹰捕获的猎物曾经是人们获取食物的一项重要来源。因此,在新疆不同驯养猎鹰的民族中几乎都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只猎鹰可以抵得上一个壮劳力。驯养鹰最多的是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也是搬家次数最多的民族,一年四季逐草而牧的生活中,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欣赏雄鹰翱翔于天际及鹰雕狩猎的精彩瞬间。前几年,南疆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北疆的那拉提大草原,东疆的巴里坤大草原多多少少有一些饲养猎鹰捕猎的哈萨克族养鹰人。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日渐普及,鹰隼类动物被列入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驯养大型猎鹰的现象已经极为罕见。目前,新疆各地民间驯养猎鹰活动中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对民族传统的恪守,对猎鹰的一种特殊情感。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省市大力援助下,新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沙漠治理、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绿地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族群众爱鸟、护鸟的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友善的人群,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越冬鸟种栖息繁殖,生物多样性将更加丰富多彩。作者简介:一路牧歌,原名刘冬生,陕西乾县马连人。1992年10进疆,曾在新疆步兵第8师、7师、11师从军16年,2010年转业,现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某机关。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摄影记录点滴生活,抒写生命欢歌,曾在《咸阳日报》《新疆党员之友》《新疆民生网》《亚心网》《新疆访惠聚》《喀什零距离》《英吉沙零距离》《冬歌文苑》《乾陵文苑》《大秦文学乾县版》等多个传统媒体、网络平台上发表新闻、摄影、散文等多篇(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DaQY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