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美国工厂》:两个世界的撕裂与同一种命运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492篇文章 特别喜欢的一首歌,推荐听听 头图by 《美国工厂》。 无论对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纪录片《美国工厂》都提供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现实切片”。 即便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讨论已足够多,如果你还没有完整地观看这部纪录片的
原标题:《美国工厂》:两个世界的撕裂与同一种命运这是思维补丁的第492篇文章特别喜欢的一首歌,推荐听听头图by《美国工厂》。无论对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纪录片《美国工厂》都提供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现实切片”。即便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讨论已足够多,如果你还没有完整地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话,我仍强烈建议你完整地看一遍《美国工厂》。在中美贸易战持续胶着的大背景下,《美国工厂》难能可贵地规避了预设立场和刻意的情绪煽动,即便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在安全的边界进行情绪的渲染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仅就这一点而言,《美国工厂》已足够配得上“优秀”的评价。呈现真实是纪录片最大的道德。虽然我们都知道,再优秀的纪录片,每一帧镜头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记录者本人的价值倾向,但《美国工厂》的确取得了一种“钢丝”上的平衡感。我注意到很多文章都将这部片子上升到中美文化冲突,乃至“美国梦”破碎,“中国梦”崛起的地步。我倒觉得导演恐怕并没有这样宏大深刻的主题抱负,你可以看到镜头一直在聚焦着这座美国工厂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关于老板曹德旺和工厂管理层的镜头比例很小。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便生活在宏大叙事的包围下,口号、标语、计划和目标以肉眼可见的汹涌钻进你的眼睛和心智。但一个普通人,作为社会上最细微不过的存在,只有在摒弃宏大叙事之后,才能更深切、立体、有温度地感受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每周有休息日,一天仅仅只需要干8个小时,这已经很爽了”。福耀美国工厂10个月亏损了4000万美金,面对这样的窘境,公司邀请美国工厂的管理团队来中国福耀工厂参观学习。美国人完完全全被中国人机器般的效率和高强度工作负荷震惊了。一名中国工人教育前来参观的美国人,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毕竟在中国,工人们忍受更长的加班,更高的产量负荷,却有着比美国工人低得多的收入。但与此同时,在美国工厂的流水线上,同样一件事要重复8个小时的美国工人正在抱怨自己活得像一架机器般,压抑、疲惫,以及更重要的——收入相比通用时代,是大幅降低而不是大幅提升。单看这几张截图,你也许很容易发出“这届美国蓝领不行”的感慨,然而对于美国网友而言,他们的感慨也许是:“这届中国蓝领太悲惨了”。无论是已经失业很久,从中产一朝跌入社会底层,亟需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的代顿人。还是忍心将自己的孩子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而自己每天要高强度地工作12个小时之久,毫无个人生活而言的中国工人——两种人生选择,我不想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因为大家本就生活在不同的维度中。在各自的坐标前,那些对方做出的看似不可理喻的选择背后,都有着双方仅靠语言无法阐释清楚的深层缘由。对于美国人和美国梦的生活范式而言,生活不仅仅是赚钱,更重要的是要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生活。所以虽然工资远不如当年的通用给的多,但在纪录片刚开始,美国人无不十分感激福耀的来到。但福耀不仅仅意味着一份工作,还意味着中国工厂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显然,这是比低薪更令美国蓝领难以忍受的。中国人,或者说中国工厂模式就像一条鲶鱼一样,彻底改变了世界制造业局势。中国人在效率、利润和质量等维度上取得了几乎完美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质量比我好的价钱一定比我高,利润比我高的效率一定比我低。而对于习惯在苦难中过活的中国人而言,真实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意味着要在规则下学会忍受。美国人鼓励孩子要“改变世界”,而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建议是让孩子学会“适应社会”。说到底,这是写在民族性深处的东西,去翻翻历史,苦难几乎是刻在中国人DNA上的内容,这造就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造就了“中国模式”的神话。一名美国工人回忆,在通用工厂,她一小时赚29美元多,而在福耀,她时薪只有12.84美元。“通用时代,我的孩子想要一双鞋,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但现在我不能这么随性了。”在镜头的另一面,来到美国打工的中国工人却在感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虽然同处于相同的时空中,但对于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而言,他们的时代是全然不同的。美国铁锈地带的蓝领工人,早就丧失掉自己的“黄金时代”了,而相反,这一代中国工人则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所以中国工人不可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连房贷都还不起的美国人,竟然还在抱怨工作环境差、安全没保障。而一个美国人也很难理解中国人怎么可以忍受,在美国人看来相当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关键是,还赚那么少的钱。关于经济维度的谈论已经太多了,我想谈一谈民族性的东西:儒家文化讲究光宗耀祖,你不能否认,几乎每个中国人的愿望都可以用出人头地、荣归故里等有限几个词语描绘。美国人选择“活在真实的当下”,但中国人更愿意选择活在“更美好的未来”。儒家文化带给中国人,甚至整个东亚人民可怕的秩序感和忍受力。在这样的秩序感和忍受力面前,加上出人头地的全民诉求,只要社会没有大的动荡和战争,国家一定会迅速强盛起来。事实上回顾历史,在政局稳定、战争平息的时期,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甚至绝大多数时候连“之一”都不用加。我们是个歌颂“牺牲文化”的民族,这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家庭、工作、教育等方方面面。美国人可能难以理解,一对感情已完全破裂,仅仅是因为顾虑孩子太小而不去离婚的夫妻,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熟悉”这种选择。对美国人而言,是“我自己过得很好,很重要”。对于中国人而言,则是“让别人知道我过得很好,很重要”。为此,我们可以选择牺牲的东西,是美国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你怎么可能劝说一个代顿人“你苦点累点,家人就有更轻松的生活,你干嘛不每周7天,一天干满12个小时呢”?(四)在“工会战争”中,福耀一方最终胜利,成功阻止了美国福耀工厂工会的建立。在这场拉锯战中,同样出现了我们熟悉的中国式斗争。一名中国工人掏出手机,指着一名美国工人说:你看,我看起来跟他很好吧?但再过两周这个人就消失了。面对镜头,他并不避讳地谈到:“工会里有我的耳目,我有的是对付他们的办法”。对于企业主而言,美国工会的确有其弊端,因为工会的权利实在太大,很容易拖慢效率,提高企业运营成本。但那些叫好的人恐怕已经忘了,许多劳动权益、福利保障,都曾是工会们抗争出来的,就连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我们都得感谢美国人当年的抗争,虽然如今的职场里,8小时的工作制已然是奢望了。不过,抬眼望去,中美工人阶级的内部矛盾,很快就将被时代的巨轮碾碎。《美国工厂》的最后,曹德旺在高管的簇拥下,正参观新的自动化生产线,而这样的场景,正在全世界的制造业工厂里同步发生。当代人有一种巨大的错觉,就是认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将所有人带入到一片更甜蜜明媚的福祉中。其实不是这样的,并不是每一次技术进步,都能带来“美好的生活”。或者说,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美好的生活”背后,还有可能藏着一整代人的痛苦、彷徨和失落。比如5G将加速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但驾驶方式革命的背后,是无数卡车司机养家糊口的饭碗。仅仅在中国,就有多达3000万名卡车司机,当人们欢呼无人智能驾驶到来时,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去考虑数以千万计卡车司机的生计问题。现在我们还在谈论剥削与被剥削的话题,也许很快,我们谈论的话题就将变成“失业和求剥削”。当大学生也开始举起“政治报复”的猎枪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MaQK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