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触摸屏失灵了怎么办_百度经验父母,正在经验失灵?

下班回到家,迎接我的是妈和女儿的轮番控诉。7岁的女儿跑过来和我抱怨:“姥姥什么都不懂,还总管我。”在她眼里,姥姥基本上就是一个不会微信视频,不会滴滴打车,不会手机点外卖,不会用支付宝支付,不会用IPAD玩游戏,不会用丰巢取快递,不会用高德定
下班回到家,迎接我的是妈和女儿的轮番控诉。7岁的女儿跑过来和我抱怨:“姥姥什么都不懂,还总管我。”在她眼里,姥姥基本上就是一个不会微信视频,不会滴滴打车,不会手机点外卖,不会用支付宝支付,不会用IPAD玩游戏,不会用丰巢取快递,不会用高德定位导航的“无知”大人。而这些,她全懂。我还没问清原委,65岁的母亲就开始反攻:“你们家这孩子,太难伺候,太主意正了,可不像你小时候省心。”图/摄图网(此图为意向图,画面人物与本文无关,以下同)母亲是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小学老师,然而在她眼里,7岁的外孙女基本就是一道困惑的谜题。她不理解现在的小孩子为什么就愿意宅在家里,为什么抱着一个IPAD就能获得无穷欢乐,为什么读个古诗会提出那么多问题,为什么那么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她更为困惑而沮丧的是,自己的那一套引以为豪的养孩子的方式现在为什么屡屡失灵。在父母的印象里,孩子都应该像80后的我,小时候奉行“五不主义”,即“不挑食,不顶嘴,不惹祸,不花钱,不用操心。”只要好好学习,不去早恋,考上大学,就是胜利。至于要不要补钙,要不要补脑,要不要文体全能,要不要内外兼修,要不要开阔眼界,要不要情智双高,大人们统统都不考虑,也无暇顾忌。那时候,家长们都忙着养家糊口,一番忙碌,小孩们则忙着傻学疯玩,一派天真。但是,7岁的女儿基本就是我小时候的对立面。因此纷争对抗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类似情况并非只在我家。帮我们看孩子的主力,我们的父母一代不仅经验在失灵,而且在失威。图/摄图网自从8岁的儿子多多暑假跟着奶奶回了老家,同事莉莉就成了电话“法官”,她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奶奶的投诉电话。主题不同,但大多是奶奶眼里的各种不着调。比如昨天多多和邻居家的男孩约好了去他家一块玩,两个男孩为此兴奋不已。谁知到了奶奶这儿,直接就被否,但又讲不出个不让去的理由。两个8岁的男孩不干了,开始跟奶奶掰扯。“我们是自由的个体,我们有权利决定,你不讲道理。”老太太被噎得说不上话来,只好说:“你这么不听话,我给你爸妈打电话。”两个孩子不屑一顾,“你讲不过我们,没本事,就会打小报告。”莉莉知道,给自己打电话已经是奶奶自己权威丧失,束手无策的最后一招了。从前,虽然大人们投入在孩子身上的精力有限,权威性却从不因此大打折扣。除了极个别家庭的孩子会有点离经叛道,大部分孩子都循规蹈矩。因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想特立独行都没有参照,独立意识更无从谈起。但是最近十年社会的变革,迎接不暇的技术进步,几乎让大多数的祖父母一代失去了招架之力。同事华子说,她春节前把孩子和父母送到了海南过冬。谁知道,与其说是父母帮着看孩子,不如说是孩子在帮忙看着父母。给父母打电话,不是听不到,就是不接。用微信视频吧,智能手机又玩不转。她只好给孩子也办张卡,以便随时能取得联系;新买的智能电器,父母不敢碰。跟孩子说一遍,使用方法就全能记住,父母使用电器都得去问孩子;出去住酒店,因为楼层电梯都要刷卡,母亲自己都不能回房间,必须领着孩子才敢回去。华子常常感慨,原来精明强干的父母,怎么退化得这么厉害。图/摄图网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常常在提醒我们,那些正在帮我们看孩子的父母一代,正在面临着经验失灵。为什么会这样?权威性的迅速丧失。权威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人知道的东西,很多在迅速地被淘汰。老人擅长的东西,孩子们几乎完全不感兴趣。在信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知识多,而且问题多。他们提出来的问题,老人常常闻所未闻,更无从解释。比如梳辫子这件小事。我女儿会跟姥姥提要求:“我不要这样的,我要空气刘海。”母亲立马一脸茫然。报刊、杂志、电视、网站、微信、微博、旅游、社交,无数信息渠道形成了立体式的网络,海量的信息充斥在周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人人身在其中。但是,同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父母一代却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步履缓慢。大多数老人好奇心在减少,恐惧感却在增多。他们大多数不愿意再去了解陌生事物。智能、迭代、虚拟、大数据,黑天鹅,这些听起来就费解的词语,他们不关心,因而也无法知道,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他们能看到的是,逛大超市的几乎都是老人;楼下的24小时便利店多了一个又一个;快递不再敲门入户,而是放在丰巢;银行的人工窗口又撤了几个;年轻人基本不开火,不是出去吃,就是点外卖;菜市场的小贩嫌弃他们找零钱麻烦;放暑假了,小区里除了小婴儿,几乎一个孩子也看不到,因为全在辅导班的教室;他们眼中听话的好孩子不是成为“剩男”就是“剩女”,而从前看似不着调的网恋好多却修成了正果;他们认为的好工作,好多正在经历行业性的颠覆和衰退;……图/摄图网这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却是他们陌生的世界。时代车轮的速度,在这十年,快得让人飞奔追赶都要气喘吁吁。而母亲这一代,似乎失去了继续追赶的能力和追上的信心。索性,随遇而安了。日复一日,不进则退。在与外孙女的交锋中,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母亲都能感受到自己与孩子的冲突和分歧。与祖父母辈相比,女儿这一批孩子不仅知识密度极强,而且独立思维建立早,勇于尝试,喜欢质疑,敢于表达。这是时代和成长环境赋予她们的标签化特征。但是,除了显而易见的优势和进步,他们也缺乏耐心,对一个玩具的兴趣不会超过半天;没有太强的欲望目标,很难用什么东西诱惑或者激励;不太愿意竭尽全力,如果一件事比较麻烦或者费劲,那就索性放弃。这些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好与不好,都是母亲那一代很难理解的。而我,作为中间地带,从母亲一代身上看到了老去的迷茫和无措,也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成长的好奇和吸纳。社会发展,自然轮回。无需紧张,也不必焦虑。只是希望自己,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还能自己积极主动一点,尽量保持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本文为读者投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RVJm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