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的九大心灵硬伤

学习是一项心灵工程。学习成绩的优劣无论外在影响如何最终都取决于“用心”二字。通过长期观察分析,影响学习的心灵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九个大的方面。 一是自卑。自卑是一种对自己的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认同的心理表现。对学生而言,自卑感表
原标题:学生学习的九大心灵硬伤学习是一项心灵工程。学习成绩的优劣无论外在影响如何最终都取决于“用心”二字。通过长期观察分析,影响学习的心灵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九个大的方面。一是自卑。自卑是一种对自己的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认同的心理表现。对学生而言,自卑感表现为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无法赶上其他同学。自卑情结萌芽于婴幼儿时期无能状态条件下,对需求满足的依赖性争取累累失望反复失败所导致的。婴幼儿时期过后,如果生活的经历不能把这个“自卑萌芽”清除,这个自卑会自然生长。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父母在社会竞争中没有优势的家庭的家庭环境,会催生、固化并最终形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卑往往伴有害羞、胆小、不安、内疚、忧郁、躲避、不合群的情绪体现,给别人以敏感、失衡、情绪化的印象。学生一旦陷入自卑,就会从根本上、整体上全面扼杀学生的学习力。二是敷衍。敷衍,指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搪塞责任。敷衍的反义词是负责,尽心尽责。对有敷衍心理的学生而言,指对学习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带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在学习生活中,敷衍一般表现为对学习极不负责,表面该上课还是上,该做的作业还是做,但内心里对所做的事却无法上心,负不了责任,以表面的服从配合掩盖内在的无能。敷衍对学习的最大伤害,是掩盖了各种影响学习的因素,让想解决问题的老师和家长无法着手,让问题无法得以解决,而学生则表现得一脸的无辜。三是虚假。虚假是人的自由意识的副产品,与人真实的天性相对立。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consensuseffect):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进而认为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其实正是这个“理所当然”虚假包装成了“真实”,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正在思行的虚假转化成了真实。其实人们心中自觉不自觉形成的对自我的印象并非“真实自我”,而是一种“虚假自我”。人的真实就是绕开“虚假自我”直面内在和外在。对学生而言,真实就是零距离直面学习。然而这一点很难做到。心理学家对“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或称“阴影自我”)的概念研究已久。卡尔·荣格(CarlJung)向人们介绍了“人格阴影”的概念。荣格认为“阴影”是我们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表现为由原始的、消极的、被社会贬低的情绪等所组成的恐惧、懦弱与消极。阴影象征了我们惧怕的一切,然而虚假心理使我们可以轻易的拒绝承认它,从而使虚假成为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荣格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承认自己的阴影面并加积极清除,否则,我们就注定在无意间成为虚假的受害者。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虚假,但自由意识天生具有的伪装功能使得虚假代替真实,他们陷入其中却一无所知。虚假,会全方位全过程侵蚀、毁损学生的学习努力。四是浮躁。浮躁,指急躁,不沉稳,也指轻浮急躁。语出《晋书·应詹传》:“玫浮躁有才辩,临漳人士无不诣之。”“浮”的意思,是漂于浅层,“躁”的意思不安的心动。两者合在于起,指“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浮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在心学里,浮躁是做人做事的大忌。然而浮躁在中国学生中却是相当普遍,可以说绝大多数绩差生都有明显的浮躁感。为什么这样说呢?浮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个人天性被抵制心灵找不到归宿,人心像天上的野云一样在天空飘浮不定,人的精力在这种个人把持不住的无谓躁动中大量消耗,做什么事都抓不准,捏不住,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学而无获、劳而无功就成为了“浮躁”的必然结果。学习是心灵工程,心灵浮躁了学何以勘。一个沉不下心、静不下心的学生,学习成绩注定上不去。五是散漫。散漫是一种非常刚开的思维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关注度低、联想松弛,内容散漫。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前一环节与后一环节缺乏逻辑。说话意图不明,东拉西扯,别人很难听清要讲什么,无以回答。回答问题不切题意,让以奈何不得。散漫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心力弱小,没有强大的意志品质,做什么都鼓不起劲来;2、身体脆弱,没有强健的体能来支撑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消耗的热量远比体力劳动多;3、所为非所爱,对所做的事难以入心;4、对所为既欠动力,又缺责任感;5、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维方式,包括联想过程或推理逻辑都会出现问题。他们讲的话,可能前言不连后语,甚至支离破碎、语不成句,使别人听也听不懂,这种症状称为“思维散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散漫对学习的危害都是特别巨大的。如果学生出现了学习散漫的征兆,家长一定要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六是学与习分离。就获取知识而言,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学而时习之”,做到学与习的知行合一。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与获得能量的消化过程中的“同化”过程是一样的。人的消化过程由同化和异化两个方面构成:同化作用是生物把从外界吸收来的物质合成为自身的物质的过程;异化作用则是生物把自身的物质分解排出体外的过程。人通过消化过程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变成人体本身的糖或脂肪等贮藏起来。这个过程与人获取知识的过程极度相似。学,就是看、听、仿,相当于消化过程中的“吃喝”,把承载着知识的东西往“肠胃”里装;习就是吃喝进去的在口腔、胃、小肠、大肠被不同程度的吸收。学来的知识信息,要经过习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我们儿时的小学课本里有一课文叫做“一粒黄豆的旅行”,讲的是一粒黄豆从吃进嘴里到变成大便排出的消化全过程。这里比喻一下,如果人是人吃豆子里是囫囵吞枣,没有咬破就吞下,最后必然变成大便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犹如学习只是个走过场什么也没得到。而如果学的时候认真,如吃豆时仔细咀嚼,豆中的营养(知识)就会在习的消化过程中大部分被接收。学与习合一,是高效获取知识的最佳境界。学,就是听、闻进信息;习,就是处理听闻进来的东西,归为已有。学而不习,对听闻的东西不加以思考处理,学了等于白学。七是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旨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在自已之外找原因。很多同学对于自已学习成绩不如意,不是找自已的原因,而是怪这怪那,怨天尤人。这是一种对学习具有巨大伤害的品行。曾国藩有一至理名言:“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这一名言是为教训自已的弟弟曾国华考试落榜后,不认真反省总结经验,长记性痛改前非,重新振作,而是怪这怪那,怨哥哥、骂老婆,还要自暴自弃说要纳妾。弟弟此行惹怒了曾国藩,写信痛骂曾国华,一针见血地指责其弟曾国华:“牢骚太多,性情太懒。”然后列举其斑斑劣迹:“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近闻还家以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一不看书二不功课,你落榜完全是活该,你不落榜才是天下怪事。曾国藩毕竟是爱兄弟的,血浓于水,在信上骂了一顿后,还是奉劝弟弟反求诸已,重新振作。于是又进一步说对曾国华说:你再这么怨天尤人下去试试看,你一辈子的命运都好不到哪里去。“牢骚太甚”,结果其命运“必多抑塞”。牢骚发多了,唯一的后果就是给你的运气添堵。行事不顺,一定要反求诸己,找自已的原因。事是自已做的,事不成为什么要怨天尤人呢!八、无志懒散。做为万物之灵,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追求,大的叫理想,小的叫想法。然而无论是理想还是想法,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耕耘,天上一定不会掉下馅饼。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到达不了千里之外的地方;细水支流如果不汇聚,哪儿能汇成江海。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白居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曰:“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意思都是在阐明“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往前推进。勤奋,是追求目标必须的付出。无论理想大小,都需要用勤奋去达到,没有勤奋的理想,只能是无聊的幻想。九、意志薄弱。在王阳明心学中,意志品质被拔高到“心的刚度”的位置。学习过程就是用心的过程。心无刚度,没有百折不挠、坚定不移、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意志品质,学习中遇到点困难就畏惧,遇到问题就躲闪,断然一事无成。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成就大业的人,无疑都是意志坚强的人。人类精英的历史,就是意志品质的表演史,茫茫历史长河流淌过的人生如天文数字,然而刻在史册上的并不多,是伟大的意志品质把他们的人生雕刻在人类文化里的。坚韧强大的意志力,是学生学业健康成长的保证。对父母而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优良的意志品质,为孩子的社会化学习成长乃至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心志基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a9KwX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