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能治腮腺炎吗得上腮腺炎,就找蒲公英

【症状】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呈半球状,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腮腺炎,民间也有叫“蛤蟆瘟”和“猪头腮”的。这种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过了青春期,得
【症状】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呈半球状,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腮腺炎,民间也有叫“蛤蟆瘟”和“猪头腮”的。这种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过了青春期,得这种病的就少了。腮腺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染。尤其在春季,天气回暖,各种病毒、细菌大量繁殖,孩子得了腮腺炎,特别容易在学校或者幼儿园中迅速传播开来。不过得了腮腺炎,如能及时隔离,合理治疗,都能够痊愈,而且一旦患病,就可终身免疫。怎么治疗呢?在这里介绍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取鲜蒲公英30~60克,白糖30克,将蒲公英洗净,和白糖同放于药罐内,加水300~400毫升,文火煎开后再煎15分钟左右,用洗净的纱布过滤,取药液,分早晚2次服。除了内服,还可佐以外敷,把蒲公英捣烂如泥,加入一个鸡蛋清,调成糊状,敷在患处,每天1次。一般1周以内肿胀、疼痛和发热都可消退。腮腺炎在中医里叫“痄腮”,主要是风热邪毒内侵导致的。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说:“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邪毒从体表进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途径耳前和耳后,邪毒被带到那里,瘀积在腮部,就造成腮部的气血运行不畅,于是就会肿起、疼痛了。总而言之就是有热毒瘀积在腮部。热毒化火,还会出现发热、乏力、烦躁、头痛等全身症状。热毒瘀积在两腮,连张口咀嚼都困难,进食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治疗腮腺炎,关键是要解热毒。而蒲公英,擅于解毒消肿。清代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它“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本草新编》说它“溃坚肿,消结核”。解食毒,散滞气”。所以说,蒲公英能祛除胆经中的热毒,给腮部消肿,治疗腮腺炎疗效显著。据说唐代末年,战乱不断,杭州儿童间流行一种叫鸬鹚瘟的传染病。鸬鹚就是那种擅长潜水捕鱼的鸟,捕到的鱼全放在喉囊里,那里就高高地肿起,当时流行的就是这种头颈部肿胀似鸬鹚的病。加上饥荒和营养不良,很多孩子生命垂危。后来杭州城隍山来了一位老道长,到处施舍草药,把这些孩子的鸬鹚瘟全都治好了,也抑制住了疾病的传播。其实这鸬鹚瘟就是痄腮,道长所施舍的草药就是蒲公英。临床上很多用单味蒲公英治疗乳痈、淋病或是痔疮的,也都是取蒲公英解毒消肿的功效。腮腺炎初起的时候,症状较轻,会有些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的症状,这其实是在疾病初起阶段有一些胃热的表现,这时腮腺还没有完全肿起,腮腺肿大还要再过2天,所以《医宗金鉴》里才说胃热是痄腮的发端。对于胃热,蒲公英也有疗效,它本身就是胃经药,所以很擅长散胃热。但蒲公英并不是只散胃热,全身其他经脉就不管了。《本草新编》说:“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则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泻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可见蒲公英十二经之火全能泻,泻火解毒之力是很强的。除了蒲公英内服加外敷的方法,再介绍一种方法,也能有效治疗腮腺炎,见效同样迅速,就是用赤小豆,取50~70粒,研成细末,过筛,与适量鸡蛋清调成糊状,放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每5小时换药1次。若双侧发病者,赤小豆倍量。与蒲公英一样,赤小豆也有解热毒的功效,其体表红色,是人血分的,擅长解血分中的热毒。《名医别录》称其能“消热毒,散恶血,……捣末同鸡子白,涂一切热毒痈肿”,还说能治疗“腮颊热肿”,也就是腮腺炎,“赤小豆和蜜涂之,一夜即消”,当然这里是夸张了,不可能一晚上就消除,不过用赤小豆治疗的确好得快。《朱氏集验方》里还有这么一个记载,说宋仁宗在东宫时,患了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赞宁“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其实,在古代,因为赤小豆长于治病,人们都把它看作是一种灵药,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本草纲目》里就记载了很多赤小豆治疗瘟疫和辟邪的故事,特别神奇,比如有瘟疫盛行,在正月初一和十五,取赤小豆14粒,投入井中,就能止住瘟疫。再如在正月七日,把赤小豆放在新布囊里,放入井中,3天后取出,男子吃7粒,女子吃14粒,这一整年都不会生病。你看看,古人连服用赤小豆的日子都定好了。当然了,赤小豆哪有这么大的威力,屹几粒一整年都不生病了?只是说,它药用价值很大,治病很管用,造福了很多人而已。腮腺炎是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病,就要及早隔离治疗,尤其在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患者不要到人多的场所去。腮腺炎虽然并不可怕,但是有可能引起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脑膜炎。这时候热毒炽盛,窜人营分,犯胃侵脑,就会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剧烈、呕吐不止、颈部发硬等一系列症状,这时就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出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99d06c0101jg0r.htm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Z6PM5aYr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