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是什么意思【原创】往事如烟!那些年吃过的好饭:油炸果子、汤面条、鸽子汤

来长沙办事,吃上正宗的湘菜和浏阳蒸菜,感觉很爽。喝几口随州老酒,夜里睡的很香。在甜蜜的梦里,居然再次喝到了小时候只有大年初一早上才能喝上一次的“头脑汤”,高兴的坐了起来,才发现是一场梦。 回首往夕,在那缺吃少穿的大集体年代,为了能吃饱肚子
原标题:【原创】往事如烟!那些年吃过的好饭:油炸果子、汤面条、鸽子汤来长沙办事,吃上正宗的湘菜和浏阳蒸菜,感觉很爽。喝几口随州老酒,夜里睡的很香。在甜蜜的梦里,居然再次喝到了小时候只有大年初一早上才能喝上一次的“头脑汤”,高兴的坐了起来,才发现是一场梦。回首往夕,在那缺吃少穿的大集体年代,为了能吃饱肚子,为了能在一年里吃上一次肉哪怕一块肉,我能记住的好饭好吃的,除了父亲在半夜三更牛皮纸拿回家的两块肥肉好吃外,还有几次能记得清楚的好吃饭菜,现在想想,还觉得香味满满。一、本家嫂子回门篮里的油炸果子我本家一个哥哥叫刘来法,当兵出身,结婚较早。找了一个媳妇叫黄冬娃,家住何村乡罗庄黄坪。他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结的婚,当年他们结婚时是在他们家西厦子屋最下边一小间房子里边,我之所以记得清楚,就是当年他们结婚时,我们几个当年的小孩晚上还去偷听,但是当年傻子一个,也不知道去听啥。记得当年的窗户都是木料做的,一条条的木条中间横一根橧,里边糊上红纸。那天晚上我们把红纸都戳了好几个窟窿,可是听到了什么现在也不记得了。当年结婚第二天是新媳妇回门,就是带走新女婿回娘家,在娘家吃过午饭就返回丈夫家。当年一个习俗就是回娘家的新媳妇一般在午饭后返回丈夫家要掂一个小圆篮子,小篮子里边装满油炸麻花和油炸焦叶,还有花米糖之类的,这种篮子当时俗称“麻糖蓝”。风俗里有这样的说法这个麻糖蓝里的吃点东西一般都要被人抢,抢的越干净说明对新媳妇越好。如果没有人抢,新媳妇也要走返回丈夫家前把东西分给其他人,不能带回丈夫家。当年人们早上红薯汤、中午红薯馒,离开红薯不能活的无油水日子过久了,都是饥肠辘辘,只有谁家办喜事,就渴望尝到一点油腥味。因此,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来法哥带走冬娃嫂子回娘家之前,就早早商量了去抢麻糖蓝的计划。为了吃到香喷喷的麻糖和花米糖,我记得那天中午我们几个很早就往罗庄黄坪赶。在就等看不见来法哥和冬娃嫂子时,甚至专门跑到冬娃嫂子家催促。冬娃嫂子看见猴急的我们几个小孩子,就早早辞别娘家人,把麻糖蓝装满掂上,送货上门去让我们几个“抢”。当然,我们也有羞耻感,怕在村里“抢”黄坪人笑话我们,我们商量在半路“抢”。但是渴望好吃的我们几个小孩还是迫不及待的在黄坪村边下手了。要说我小时候属于腼腆的一种人,因此抢的东西不多,当时把油炸果子和麻糖(麻花)以及花米糖抓了两手,一手的装进口袋,另一只手里抓的“混合物”往嘴里塞。因为抢的厉害,地上也是。那几个人走后,我看地上的碎麻花和花米糖挤碎的米粒可惜,一个人坐在那里在地上捡,捡一片或者一粒,用嘴吹一下浮灰,就放进嘴里。记得冬娃嫂子家的麻糖和油炸果子都加入了芝麻,非常香非常香,我口袋里涅碎的麻花果子和花米糖我回家品味了一个下午,至今能能感受到那种爽脆的香味。二、嵩县大众食堂的汤面条七十年代,大集体年代,没有个体工商户,更没有人在县城开饭店。那些年,谁想在嵩县县城吃饭必须到国有大众食堂吃饭,而且吃饭必须要粮票。粮票是我们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几十年,大概在8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七十年代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和饭菜。那个年代,人们一日三次都是在家里吃,尤其是普通农民,因为没有粮票,县里唯一的国营大众食堂就不卖给你饭。如果想在县里国营大众食堂吃一碗面条,需要去借粮票。当年嵩县国营大众食堂一碗汤面条的价格是1角钱2两粮票。几十年前大集体年代,嵩县农村家家户户都是以红薯玉米为生,家里几乎没有油,因此一年365天除了过年,几乎很少尝到有油的饭菜。当年国营嵩县大众食堂的汤面条里,尽管油水很少,但是面条里的青菜还是过了油锅,尽管油少的可怜,但是味道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口里堪称美味。当年的国营嵩县大众食堂就在现在白云商厦对面红旗旅社到国营理发店之间,进门有买票的,交一毛钱和二两粮票买一张汤面条票,就去里边排队端饭。我第一次喝到嵩县大众食堂的汤面条是父亲带我我的,当时父亲是买了一碗汤面条,一角钱二两粮票,不过父亲在舀饭时对炊事员说:我带着孩子,你给我舀两个半碗吧。当时炊事员笑了笑也没有说什么,就直接用两个饭碗舀饭。等我父亲把饭端上来,我发现两个半碗的汤面条居然是两个“多半碗”,也就是说这两个多半碗合起来一定比一碗饭多一些。当时几乎天天喝红薯汤的我尝到汤面条这美味,一傻眼功夫就让碗见底了,记得自己还高高侧起饭碗,把仅有的一点点汤汁吸进口里。父亲见状就把他那半碗饭又给我倒了一些,不过很快就又被我喝的精干。现在想想,那时年轻力壮的父亲一定没有吃饱,他肯定是看见自己孩子看见美味的汤面条的渴望,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委屈自己的孩子。喝过一次汤面条后,总想再去尝尝汤面条的美味。于是和弟弟合伙,我放哨,让弟弟去父亲口袋偷了两次,偷了1角钱和二两粮票,我们又跑到嵩县大众食堂喝了一次汤面条,当然也是学父亲的做法,舀两个半碗,我们弟兄俩都喝了多半碗。我们“偷窃”父亲钱的事情,父亲问过,我们都不承认,后来父亲也没有深究。估计父亲一定知道“家贼难防”,何况“家贼”都是自己的孩子,他也不忍心去责问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吧。因为父亲责问,也不敢再偷了,后来每次路过嵩县大众食堂都是眼巴巴看着进去喝汤面条的人,对能进去喝汤面条的人充满了崇拜之心,心想,那天有钱了一定进去把汤面条喝上十大碗,一次喝过够。时过境迁,当年的嵩县大众食堂早已不在,但是至今,仍能回味起嵩县大众食堂汤面条的味道。三、陈焕章老师的鸽子汤文革时期,大量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劳动,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多说了,估计上边也是为了锻炼知识分子的体质,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实际上读书的人统统不搞学习不搞研究不搞教育了,到农村天天和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生活劳作,严重阻碍了我们当时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这些历史问题这里就不探讨了,何况吾辈也说不清楚。当时从广东来我们窑北坡有一个知识分子据说还是教授叫陈焕章,他们来时是一家人一起来的,他有两个孩子,大的儿子叫陈当,小的女儿叫陈艺,俩孩子也都在我们窑北坡学校上学。具体是什么原因到我们村,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他们一家就住在我们家100米左右的一个留栓家(我们村一个女哑巴老太太的隔壁)。广东人喜欢吃,尤其是喜欢吃死猫溜狗之类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吃肉需要肉票,但是肉票也少,广东人又喜欢吃肉,可是猫狗都有人家,他不敢去捕杀,据我们村的大人们说,陈焕章老师经常逮老鼠,吃老鼠肉。当年老鼠多,长的也大,上级经常要求灭鼠,陈焕章老师也算给我们村除四害工作做出了一点贡献吧。那年代还有不少野兔子,大集体年代人民的收入几乎没有,用钱的地方却不少。因此那个老百姓如果一旦逮住兔子就会偷偷卖给陈焕章老师换几毛钱,因为村里当时最有钱的人应该就是发着工资的下放知识分子陈焕章了,何况他也喜欢吃。鸽子过去老家人叫鹁鸽,当年我们家土瓦房后边不知道何时来了一群鸽子。在我们家土瓦房后的几个洞内生息。母亲看了喜欢,就在房后又垒了几个鸽子窝。所以我们家的鸽子越来越多。那些年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家有鸽子。因为鸽子不断的繁衍生息,我们家后边究竟有多少鸽子,我们也不清楚。只是每天早上很早就能听到咕咕的鸽子叫声。当然我们家的人也都喜欢鸽子,那个时候,鸽子看见我们家人都不躲不藏,村里人都说我们家宅子风脉好。有一年冬天,我去陈焕章老师家,在他们家厨房门口,我闻到了丝丝清香。进去一看,陈焕章老师在炖肉一样的什么东西,那时候嘴馋,闻见香味走不动,所以就死死瞪着陈老师炖肉的锅。我明显感到陈老师不想让我在那里,可我就是不想走,等了一会,陈老师看我不走,就用碗给我舀了一碗,那汤的香味啊,真是让人解馋。吃住肉也香。最后竟然把碗添的干干净净。这才放过了陈老师。又停了几天,听说母亲去找陈焕章老师吵架了,说陈老师偷吃我们家的鸽子,还大哭了一场。这件事后,我突然想起之前我在陈老师家吃的是什么?仔细一想就是鸽子,那天我在家吃的就是鸽子肉喝的是鸽子汤啊!想到这里,吓出一身冷汗。好多天我都观察母亲看我的眼神,但是没有发现看我有什么异常,才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多年后,仍能想起陈老师炖的鸽子汤的清香,尽管那鸽子很可能还是我母亲养的那群鸽子里的一只,但是那个年代能尝到美食家陈焕章大师调制的那样的美味,也真是幸运。几十年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现在想吃山珍海味美团都能送到你跟前,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吃的吃多了,反而觉得什么都是那样,都一般般。人们吃的喝的都开始复古,这才发现小时候吃腻的农家饭现在变成了一种渴望,很少能吃得上。而小时候能记得的那几段好吃的记忆,像一段七彩的梦,不时的在梦中飘起一丝丝的清香来。几十年过去了,有多少人来了,又有多少人走了,前年大哥去广东说遇到了陈老师的女儿陈艺,他们在一起吃饭喝酒,畅快的哭畅快的笑。但是陈焕章老师已经走了多年,而当年还是孩童的我也早已两鬓斑白。驰骋在岁月的长河中,我总想捡拾记忆里那些包括好吃的记忆碎片,串起我心中不能忘怀的快乐,变成不能忘怀的歌。点我>>点我>>【原创】往事如烟——那一年,那一夜的月亮真好!点击方阅读原文进入嵩县婚恋交友平台!(嵩县单身男女聚集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9MWP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