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白美白和美黑:我们苦苦的追求,并不是歪果仁甜甜的享受!丨轻科普

撰稿:杨不爽 9月,史诗级灾难大电影《开学》已经上演,可是,你以为这已经是今年最具观赏价值的大片了吗?No,No,No,接下来的秋季档还有一部恐怖程度不亚于《开学》的大戏,那就是《军训归来》。出演演员都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美白和美黑:我们苦苦的追求,并不是歪果仁甜甜的享受!丨轻科普撰稿:杨不爽9月,史诗级灾难大电影《开学》已经上演,可是,你以为这已经是今年最具观赏价值的大片了吗?No,No,No,接下来的秋季档还有一部恐怖程度不亚于《开学》的大戏,那就是《军训归来》。出演演员都是这样的:(图片来自网络)然而,变黑不是准大学生们的专利。夏天马上就过去了,要说最懊恼的事,压根不是该减的肥没减下来,而是原本就不白的皮肤又黑了几度。桑心……可别小看这几度,为了这,我们可没少下功夫:防晒霜、美白面膜、遮阳伞,一样都不能少。中国人普遍爱白皮肤,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2016年,百度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化妆品的报告,报告显示,在2015年化妆品分品类搜索份额中,护肤占66.4%,而在护肤功效的选择中,67%的中国女性注重美白。丨以“白”为美,那是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老话说得好:一白遮百丑。在让自己变美上,最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就是美白。中国人向来以白为美。《诗经·硕人》中形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柔荑”指的是白茅的芽,“蝤蛴”指的是天牛的白色幼虫,“瓠犀”指的是白色而整齐的瓠瓜籽——隔着千年光阴,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先秦古人为了形容这位“硕人”的白,绞尽脑汁找了这么多来自大自然的注脚。古代画作上的美人(图片来自网络)宋玉在其名篇《登徒子好色赋》中挥毫写下“著粉则太白”、“肌如白雪”,后一句依然是对白色的沉迷,前一句则体现了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习惯使用“粉”来增白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热衷著粉的男性也不在少数。三国时期曾有一美男子何晏,面容细腻洁白到魏明帝怀疑他涂了“粉”,以至于要在夏日请他吃一顿热汤饼以探究竟。何晏因此得了个“傅粉何郎”的雅号。你看,不论是《楚辞》《战国策》里的“粉白黛黑”,还是《洛神赋》里的“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都用洁白无瑕的肌肤来描绘美丽女子的仪容。而中国最早的“美白”技术更是可以追溯到夏朝。《古今注》中写道:“三代(夏商周时期)以铅为粉”。可见千年以前,中国女子就已经有对“美白”的追求了。丨“白”不只是一种颜色,背后的原因非常多不只是中国,其实长久以来,亚洲地区似乎在肤色上存在一种共识:偏爱白色皮肤。这点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儒教文化圈国家,还是印度等南亚国家,都相当有默契。印度人对于美白的追求,可以说到了狂热的地步。印度最大的婚恋网站shaadi.com说,白皙的肤色是印度人择偶的重要因素。印度美白产品的广告(图片来自TheApricity)而处于儒教文化圈中的古代日本,在平安时期,受唐朝化妆风气的影响,日本贵族女子也开始用米粉、铅白和水银白粉等制成的白粉敷脸,达到一种白到极致的效果。(图片来自JapanInfo)要问为什么亚洲人对白皮肤如此热衷,目前普遍的解释是,白皙的肌肤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力劳动者需要在太阳下日晒雨淋地工作,肌肤自然比较黝黑,而贵族和脑力劳动者一般足不出户,养尊处优,所以皮肤白而细嫩滋润,是一种家境殷实和有地位的象征。人人都向往这样的生活,所以这种思想观念一直沿袭到现在。还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欧美人和我们恰恰相反,在我们拼命美白时,他们却在美黑的道路上放飞自己、越走越远呢?丨审美观念的转变只在一瞬间每年夏天在欧美的度假海滩上,都有成群的穿着比基尼的美女躺着晒太阳,一定要把肌肤晒成小麦色乃至古铜色才罢休。在他们看来,这种皮肤颜色让人显得更健康、更有吸引力。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欧美人爱“黑”是一直如此,说起来,欧美的白种人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以白为美的。(图片来自Bustle)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美国和西欧等地,主流审美还和如今的亚洲一样,是以白为美的。同样在那时,黑褐色的皮肤被认为是下层阶级的标志。因为那些“下层”的劳动者要在露天的环境中艰苦工作,经受风吹日晒。上流阶层是不需要在田间劳作的,有条件保持原本的肤色,加之日常精心保养,“美白”自然就变成了象征着上流阶层的符号之一。那时,女士们外出都需要用长衣服将身体都包裹上,外加撑起一把太阳伞。莫奈的油画《打阳伞的女人》,创作于1875年。油画主人公全身用衣服包裹严实,又打起了遮阳伞。是小仙女没错了。(图片来自维基百科)除了用防晒来保持肤色白皙之外,他们还用砒霜和铅粉来美白皮肤。而这种审美在20世纪初开始改变。1903年,丹麦科学家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ielsRybergFinsen)发明了一种光疗法,这种疗法可以治疗狼疮和佝偻病(缺乏维生素D是佝偻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接受阳光的照射会使人体内产生维生素D)。凭借光疗法,芬森获得了诺贝尔奖。尼尔斯·吕贝里·芬森(图片来自FamousPeople)1910年,一个科学考察队来到西班牙特内里费岛,测试“日光疗法”的更广泛的健康益处。1913年,“日光浴”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休闲类活动。但是,这仍然没有改变西方的主流审美。直到不久后,真正让西方人审美改变的事件发生了!1923年某一天,大名鼎鼎的奢侈品牌香奈儿的创始人可可·香奈儿(CocoChanel)在法国蔚蓝海岸度假回来后,被拍到晒黑了,而她的粉丝们竟然非常喜欢这样的形象,并开始也想方设法地将肤色变黑。至此,晒黑皮肤成为了一种趋势。晒黑的可可·香奈儿(图片来自卫报)同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手工劳作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日夜被束缚在车间里工作、极少晒太阳的工厂劳动者们肤色苍白,而上层社会的人有钱有时间去海边度假,晒出一身代表“健康生活”的小麦色、古铜色肌肤。因此,时至今日,深色肌肤在西方反而重新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女性杂志上开始出现鼓励人晒日光浴的广告。与此同时,泳衣的皮肤覆盖率开始下降,直到1946年比基尼出现后,算是彻底改变了泳装的风格。最早的比基尼游泳衣(图片来自SundayPost)从此之后,美黑一发不可收拾。就像今日亚洲的美白文化一样,西方社会的美黑也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美黑乳、美黑霜、美黑床、美黑丸全都被发明了。美黑床(图片来自ChicagoSun-Times)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有超过5万家室内美黑店,产业价值高达5亿美元!而根据2015年英国美妆巨头巨能连锁药业(Superdrug)公布的美黑产品销量调查显示,25-34岁的英国女性,每年要消耗100万支美黑产品,每人每年平均购买3支。唉……捕舆者只想说,皮肤黑的人拼命想白,皮肤白的人一门心思追求黑。但世界总是要这样运转才合理:想要的,就要经过一番努力。不说了,捕舆者去敷面膜了。标题图来自Qsun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Yxgx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