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过大于功教育与哲学的零对话,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展开全文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钱学森在晚年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开国六十多年来,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虽然有硕士的学位证书,但并没有真正接受过大学教育。很多人把中国教育的问题归结于应试的教育
展开全文文/月月正心正举特约作者钱学森在晚年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开国六十多年来,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虽然有硕士的学位证书,但并没有真正接受过大学教育。很多人把中国教育的问题归结于应试的教育体制,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教育几乎完全脱离了哲学思考的影子。中国教育只重科学,不重哲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哲学已经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还记得有一年在高三教书,在高考前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个学生填写了“哲学专业”,班主任问他:“你是富二代吗?”那学生一脸懵,回答“不是”。老师笑说:“不是你还填哲学系,毕业找得到工作吗你!”这当然只是笑谈,但国人对哲学的不重视却是有目共睹的。周国平就曾说,我们中国人历来把不实用看作缺点,对于哲学也强调要经世致用。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人是缺乏哲学精神的。的确,哲学不能直接产生生产力,但科学可以直接产生生产力。所以国人推崇科学,而忽视哲学。做父母的,会带孩子去学数学、学英语、学钢琴,学“一技之长”,但有谁会带孩子去学哲学?可人世间有很多事情并不是科学能够解释的,而这,恰恰是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就像维尔·杜兰特说的那样,哲学是科学的母亲。科学以哲学开始,也以哲学结束。国人不重视哲学,恰恰就让自己永远站在了“被启发”的门槛之外。哲学,不仅仅是思修课难道当代教育完全都不提哲学吗?其实也不然。中国学生在高二阶段开始接触哲学,哲学属于政治学科的一部分,作为政治考试的重点。而高中哲学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学生掌握的也多半是应试技巧,对哲学的思考几乎没有。到了大学阶段,虽然大学的氛围相对开放,但大多数学校只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然而,我们忽略了两点。一是马克思理论是活的理论体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诵的仍是多年前的教材。二是哲学也不仅仅是思修课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传统哲学、西方的其他哲学流派也是重要内容,但却很少进入学生的视野。最严重的一点是,中国的哲学教育和意识形态结合得比较紧密。这不仅限制了哲学对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也误导了学生对哲学的理解。哲学的贫困造成了教育的失败回到最开始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认为,哲学教育的匮乏应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如果说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是做人做事的重要指南,那么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必然会对人才的培养产生负面的影响。哲学的贫困造成创新的贫困破除内心的权威,学会独立思考,这本就是哲学思维的重要要义。早在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振聋发聩的一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可是今天,又有多少学生去质疑权威、质疑老师?在我看来,学生不去质疑并不是因为不敢,而是思想上的懈怠。每天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已经压榨了他们全部的精力,他们根本无暇去反思老师说的、书上讲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而答案的唯一性、标准化,也让我们形成服从的习惯。就像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的那样,人类本性中渴望能够有一个权威的庇佑,给自己指引方向,从而求得精神的安定。批判精神的缺乏,必然造成创新精神的缺乏,没有了创新,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哲学,恰恰是一门锻炼思维的学问。创新能力所需要具备的“发散——收敛”思维、“分析——综合”思维等等,都可以在哲学的学习中获得。另外,哲学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概念性的认知,而科学的概念也恰恰需要对所研究领域的事物进行归纳、抽象概括。可见,哲学虽然无法直接产生生产力,但却是科技创新之基础。哲学的贫困,必然带来创新精神的贫困。哲学的贫困造成人格的缺陷中国的传统哲学特别重视对君子人格的培养。以儒家学说为例,儒教的经典之一《大学》里就有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这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哲学也非常重视反思的精神。荀子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自我反省才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然而,当代教育对于君子人格的培养相当匮乏。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恨不能让孩子超前学到更多知识,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忽视了对孩子品格方面的塑造。于是就造就了“中学生学习大学知识,大学生学习小学做人道理”的“中国式教育”。更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常常忽视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堂中也讲《论语》,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把重点落在背诵默写和字词讲解上,鲜少涉及背后的哲学思想。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涉及基本只局限于儒家,对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他流派的哲学几乎只字未提。哲学的贫困造成信仰的缺失很多人都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但这种信仰缺失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信仰究竟是如何确立的。恩格斯曾经提过,确立信仰有三种基本的途径,分别是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对于还未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活动是相对较少的,也较难在实践中树立信仰。很多学生在参加政治活动时带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哲学的贫困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代教育太缺乏具有思辨色彩的理性探讨,而哲学的贫困则带来了信仰的缺失。再加上社会各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更容易导致年轻人价值观的偏差。哲学的贫困造成人生的迷茫最近一段时间,学校里的学生一直在为高考选科而迷茫。我告诉他们,选科不仅要考虑成绩,也要考虑兴趣,但很多孩子在两科成绩不相上下时就会患上“选择困难症”,迟迟不能选定。我问他,你对哪一科更感兴趣呢?他说“我不知道”;又问他,你觉得哪一科的就业方向更适合你呢?他也说“我不知道”。这样的案例实在不少。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他们高考填志愿时参考的是百度热门专业,听从的是父母、老师的意见,却从没有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样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这简短的五个字,被刻在了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之上,而苏格拉底更是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哲学宣言。哲学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还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就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心灵,是自我。哲学中具备的反思、批判精神,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才有可能过好这一生。当代教育呼唤哲学的回归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人类把握世界、认识自己的学问。哲学的魅力在于从“浑沌”而“芜杂”的世界中,探索出一条人类通向“思辩智慧”的诗意的生活!然而今天,哲学与教育的零对话,让学生们的思想之河被割裂成一滩滩的死水,而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创新突破的人才呢?因为只有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人,才会不束缚于种种偏见,避免各种教条禁锢心灵,从而在哲学冥想中获得智慧的启迪。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人,才会充分认识自己,不断提升境界,从而获得完善人格与幸福人生。我想,真正优秀的教师需要接受哲学的熏陶,只有打破学科的界限,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师。中国教育更是需要呼唤哲学,不要让哲学仅仅停留在个人兴趣方面,更要成为指引的明灯。·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a5Oz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