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新文创如何助力敦煌走向世界

(文/《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 张晶雪)历经千年的敦煌莫高窟,正在尝试用另一种新鲜的方式介绍自己。而这个目标,不再局限于学术界和爱好者。实际上,除了面对中国的年轻人,它还要用现代文化娱乐产品,将敦煌文化与未来一代连接。 早在1650多年前,
原标题:新文创如何助力敦煌走向世界(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张晶雪)历经千年的敦煌莫高窟,正在尝试用另一种新鲜的方式介绍自己。而这个目标,不再局限于学术界和爱好者。实际上,除了面对中国的年轻人,它还要用现代文化娱乐产品,将敦煌文化与未来一代连接。早在165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古人为寻求护佑与指引,在敦煌出资开窟。这些出资者被称为“供养人”。如今,“供养人”的概念被迁移到互联网上。2018年文化和遗产日前夕,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基金会、敦煌研究院、腾讯等机构共同发起的“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正式上线。伴随着精美的壁画和富含敦煌文化智慧的锦囊妙语,用户只需点点手指,便可以捐助0.9元,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中,成为一名“数字供养人”。神秘的敦煌文化通过互联网的年轻化表达,走入了“寻常百姓家”。2017年岁末,腾讯集团和敦煌研究院发布战略合作,并于今年策划推出了“数字供养人”计划,通过互联网公益和数字创意,号召年轻人成为数字时代下的敦煌文化供养人,参与到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今天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物理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更多去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和全新的数字文创浪潮,为这个命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让敦煌留下来“文物或文化遗产承载着大量的文化要素与传统,正确认识文物所传递的信息,能更大程度上认识中华文化构成的历史要素。这些文化的内核或优秀的文化传统再经过传承和弘扬,对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马清林如此阐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网络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场所,敦煌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遇到了挑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毕绪龙解释到,在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文化消费的畸形期。“通俗文化流行,低俗、庸俗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拉低了普通大众对高雅文化的欣赏能力,文化消费也出现偏执。”面对现代文化娱乐产品的冲击,传统文化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走进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年轻人如果对敦煌文化知之甚少,就只能看到眼前眼花缭乱的形象,而无法短时间内理解其深层内涵。“如果中国年轻人自己都不再能读懂我们祖先有过如此灿烂的文明,我们就算留住了有形的石窟,也失去了文化的根基。”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曾这样说。当下,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借助互联网手段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需符合当下青年的互联网思维特点,契合他们的欣赏方式。出生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丰富的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造就了“90后”“00后”等年轻一代独立、新潮、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特质。敦煌文化如何与之契合?按照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的话来说,敦煌其实也“很潮”。“有的壁画上的供养人还会在脖子上扎一个小丝巾,侧面有一个小花结。”张先堂曾在做一个服饰史的演讲时,将空姐的照片和供养人的壁画两个图放在一起比较,引得满场人哄堂大笑。更多敦煌的“潮”值得挖掘。“我们希望利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融进现代、接近青年,希望年轻人不仅能了解敦煌文化艺术,更能了解敦煌的价值。”张先堂说。把敦煌文化连接给年轻人腾讯互动娱乐市场平台部副总经理戴斌对当下主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进行了概括总结:一类是物理的保护,即所有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另一类,则是文化生产,目前主要方式包括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所有的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她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文化信息。文物是静态的,文化信息的释放则可以是动态的,而这种释放,正是通过某种文化生产来实现的。可以说,文化生产的方式、规模和程度,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价值半径。”戴斌指出。在学术研究方面,敦煌学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各种著作层出不穷,但它的影响主要还是集中在学术界;在旅游开发方面,2017年,敦煌莫高窟接待游客总数达到17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相比一些其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其实并不算大,但却已经接近了敦煌石窟游客承载量的极限。考虑到气候、交通、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能够亲身感受敦煌石窟艺术的人,其实比较有限。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敦煌文化价值的释放和传承。敦煌研究院院名誉院长、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数字敦煌”构想,致力于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弘扬之间寻找平衡。如今,在莫高窟以北15公里的戈壁边缘,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已经投入运营;“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上线,实现了全球网友足不出户即可360度漫游洞窟,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看到”重要,“看懂”更加重要。“有些就是把专家拍得照片发到网上,普通人是看不懂的。”王旭东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专业领域的东西,一定要转化成一种大家能够看得懂,又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又不是碎片化的。”在王旭东看来,目前以敦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与互联网的发展“非常不匹配”。“如果不能转化成可以通过互联网有效、广泛传播的产品,数字化后的文物也仅仅是资源而已。”王旭东说。因此,他选择了腾讯这样一个具有“转化”和“传播”能力的合作伙伴。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表示,“腾讯希望和敦煌一起,成为‘数字丝路’上的‘文化连接器’、‘文化翻译官’及‘文化新使者’。”“中国传统游戏探索之旅”、“新文创”国际学生影响力挑战赛、QQ音乐“觉计划”敦煌古乐新创大赛……近一年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在游戏、音乐、文创设计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合作,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创意,卷入年轻人成为数字时代下敦煌文化的“供养人”。“我们把敦煌文化以不同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这些形式包括游戏、音乐、动漫,当然也包括AR、VR技术的产品创作。如果没有互联网平台,我想敦煌文化的传播速度是非常慢的。”王旭东说。更加创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基于过去六年在数字文化内容维度的实践和探索,腾讯集团在2018年4月正式提出了“新文创”的战略构思。其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一段时间以来,腾讯集团先后与故宫、长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活化传统文化的项目。“比如我们在游戏《王者荣耀》中使用了大量传统文化里的经典角色,并陆续融入了京剧、昆曲等元素,让数以亿计的年轻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认识了传统文化;我们与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演绎故宫和长城的文化IP。”程武总结。在“新文创”构思下,腾讯在文保领域提出了“数字文保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数字文保”的核心,是通过对文化信息的持续挖掘、演绎和再创造,最终释放出文化遗产更多的精神和文化价值。“通过‘数字文保’,我们希望能通过和各大文博机构的密切合作,在充分尊重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对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保护,帮助它们释放出更多的文化价值。”戴斌说。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数字文保解决方案”将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与执行手段。具体到敦煌,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数字供养人”计划。正是一代代人的虔诚供养,敦煌石窟的营造才得以延续千年。“我们希望能在数字时代,接续这个传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敦煌文化的保护中。”戴斌说。毕绪龙对此评价到,这是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领军企业对中央政策的回应。其典型意义在于,数字文化产业主动拥抱传统文化,用科技的力量,助推传统文化发展。“这一方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是市场的风向标,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新时尚产品将成为未来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绪龙说。然而,敦煌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面对丰富而日益创新的网络形式,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对于现在博物馆都在用数字技术进行资源活化的现象,毕绪龙认为存在偏重展现技术,忽略文化内涵的心态。“用互联网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加活泼,更加契合当下语境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适合用数字文化产品体现出来,即便是腾讯这种大公司也需要团队耐心地打磨。”毕绪龙说。这种内容为王的观点与王旭东不谋而合。他表示,新技术的引入或者应用,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内容,就只是炫技术,不是真正传播文化。“面对敦煌石窟这样的传统文化,怎么提高它的价值、怎么跟这些技术结合起来、怎么让孩子们甚至大人都能从中获得一种快感,或者获得在参观时所不能得到的全新感受,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新文创”框架下的“数字文保解决方案”,是一个系统的长线方法论。“所有的创新,前提都是尊重,面对敦煌,我们会拿出我们最大的谦卑、耐心和诚意。”戴斌说道。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npJed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