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经典慕课《唐诗经典》第二单元作业——唐诗与名楼

展开全文 作业要求:以“唐诗与名楼”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具体方法:可以选择有关一个名楼的1首诗进行分析,也可以选择一个名楼多首诗进行分析,还可以选择多个名楼的多首诗进行分析,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登楼体会,则更加欢迎。(字数两百字以上)
展开全文作业要求:以“唐诗与名楼”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具体方法:可以选择有关一个名楼的1首诗进行分析,也可以选择一个名楼多首诗进行分析,还可以选择多个名楼的多首诗进行分析,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登楼体会,则更加欢迎。(字数两百字以上)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流传后世的佳作可谓繁若星辰,题材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以名楼为题材的诗也极多。以湖北黄鹤楼为例,仔细阅读有关的诗篇可以很真切地体会到唐诗与名楼的关联。百度百科《黄鹤楼》中有这样一段话:黄鹤楼自创建经历1700多年,被誉为天下名楼,吸引了历代众多著名文学家、诗人,仅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多达近400篇(首)。文学著作中常见的有崔颢的《黄鹤楼》、王维的《送康太守》、李白的《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由此可见,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黄鹤楼与唐诗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其中主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一、黄鹤楼成名过程中的“名人效应”任何楼宇都不会在建成之后马上名震天下。黄鹤楼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白云去,茲地唯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故崔颢的诗其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据说李白为之搁笔,不得已发出“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较之崔颢,李白的名气更大,李白的这声感叹不仅让崔颢的《黄鹤楼》诗更快地名扬天下,同时也让黄鹤楼名扬天下,其效果可谓“此时无诗胜有诗”。其实,苦于“眼前好景道不得”的李白并没有放弃对黄鹤楼的关注,他不但写下了关于黄鹤楼的诗作《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且还有“要与崔颢一比高低、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在这些诗作传播的过程中,黄鹤楼的名声也如展翅的黄鹤飞遍九州。二、黄鹤楼引发诗人题咏的“名楼效应”历代文人雅士大都崇尚游历名山大川、纵情山水名胜,而且每临胜景便挥发激情、题咏作赋,黄鹤楼自然不会少了他们的关照。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后人以黄鹤楼为题的诗作很多,其作者中不乏著名诗(词)人,如:贾岛、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毛泽东等。可以说,是黄鹤名楼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和抒发胸襟抱负的灵感,更是黄鹤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使人每每想到黄鹤楼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的诗赋。三、名楼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黄鹤楼与唐诗的关系可以扩展到名楼与文学的关系,楼宇以文学作品而得名早已屡见不鲜,天下名楼的文化内涵无不建立在文学名著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世情怀把岳阳楼推向名楼之列;王勃的《滕王阁序》描绘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成为夕阳晚景的绝唱......每一座名楼都如同一位阅尽沧桑的老人,目送大江东去,笑看花谢花开,沐浴秦风汉雨,见证古往今来。唐诗乃至整个文学充其量不过是这些名楼厚重的历史积淀中的一粒尘沙,我们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名楼文化会得到各种不同的启迪,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把目光放远,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才是名楼存在的最大价值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yl85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