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西行漫记——穿越千年辽西之旅

这注定将是一次疯狂的无聊之旅,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断壁残垣,然而,半年来一直右个古怪的念头折磨我,千百年来,这个神秘的辽西“两河流域”来过些什么人? 他们是谁? 他们为什么来这里? 他们后来怎么样? 三天时间,走马观花似的穿越了辽西
原标题:西行漫记——穿越千年辽西之旅这注定将是一次疯狂的无聊之旅,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断壁残垣,然而,半年来一直右个古怪的念头折磨我,千百年来,这个神秘的辽西“两河流域”来过些什么人?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来这里?他们后来怎么样?三天时间,走马观花似的穿越了辽西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这个孕育了无数神秘故事的区域:这里是中国历史的后花园,他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悸动,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一次没有秀山丽水,没有鸟语花香的孤独之旅!2018年9月23日秋分阴第一站都尔鼻城今天的人们恐怕许多人不知道这座科尔沁沙地南端的彰武县城历史上还叫过“都尔鼻”这个名字。都尔鼻位置示意图《奉天通志·山川志》记载:“高山台,城西南十里,此山与诸山脉不相连接,盘亘三里许,形如卧龙,其南巅有古台,因是得名。”经考,都尔鼻山,即今高山台山。古书中记载的“都尔鼻”、“都尔弼”、“杜尔笔”均为蒙古语,汉译为“四方”之意。都尔鼻地方是因都尔鼻山得名。这里距盛京较近,中间又有辽河天堑相隔,是会集归附蒙古各部大军征讨明朝、征伐林丹汗最为理想之地。这里在明朝属于辽东都司广宁后屯卫地界。随着朵颜三卫的南下先被泰宁卫占领,察哈尔部东下辽河套之际,这里又被喀尔喀部所占,是明朝后期经常骚扰辽东的大虏苏巴亥、炒花的势力范围。蒙古察哈尔汗国林丹汗被爱新国赶出辽河套之后,西进河套地区攻击土默特部落,1629年,驻牧于满桃一带的土默特之温布楚琥尔和兀良哈的善巴(归属土默特的兀良哈忙古岱之孙)二人因惧林丹汗势力、投附了后金皇太极。1630年按皇太极的旨谕,率领各自的部众东迁。温布楚琥尔带领土默特、蒙古贞部,从无爱的满桃来到锦州边外。土默特部落脚于今朝阳、北票地区,蒙古贞部则落脚于今阜新地区。善巴从逃军兔(今河北独山北)带领1620户属众、东迁到今义县、北镇边外驻牧。1635年,奉皇太极之命,诏编善巴、温布楚琥尔的部众为佐领,设土默特部扎萨克。授温布楚琥尔为土默特石翼扎萨克,善巴为土默特左翼扎萨克。蒙古贞部和善巴部众兀良哈人所在地区设土默特左扎萨克。这一支落脚于蒙古贞的东部,善巴本人住于今国华乡后官营子,蒙古人称该村为“叶赫各日”(意为大屋)。蒙古人把王爷居住的房屋尊称为“大屋”。善巴的近支,居住于今吐拉尺村和四官营子。当时(1630-1650)善巴所辖牧地为今阜新、黑山、新民和彰武一部分以及哲盟库伦等广大地域,没有固定疆界。目前对于都尔鼻城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天聪三年(1629年)蒙古贵族善巴率部降清后,在彰武建筑都尔鼻城。第二年改为屏城。“三年,上伐喀尔喀,王留守,筑辽阳都尔弼城,城成,命曰屏城;复治盛京至辽河大道。”【《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诸王四】第二种说法:《奉天通志》记载:“崇德二年八月丙辰,皇太极钦令于此筑都尔鼻城,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相度基址,多罗绕余贝勒阿巴泰率甲士夫役,前往兴工。”(《清史稿》)崇德三年(1638)“夏四月,竣都尔鼻城工,并改名‘屏城’,由皇太极赐二门额:一曰安边门,一曰广边门。”总之,都尔鼻城是爱新国为防御蒙古族边外入侵和深入察哈尔腹地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也是东渡辽河的主要渡口之一,古城战略意义重大,皇太极称之为“全辽管钥”。在明末清初之际,这里是爱新国女真人出征蒙古察哈尔汗国和大明朝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一般去“抢西边”都由此渡辽河。“都尔鼻”出现在《满洲老档》的军事行动之中,这里即是渡辽河的一个重要渡口同时也是汇集降附蒙古各部的集合地。清人张穆在《蒙古游牧记》中称,“太祖征明,大军必由都尔弼入边。”努尔哈赤认为,由都尔鼻方向征讨大明,路直且非常近。“盖我朝未入关前,以此为全辽筦钥矣。”他把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都尔鼻城,比作是一把打开辽西大门的钥匙。“(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十月初二日,即丑日巳刻,谒堂子,率兵起行。初四日,至都尔鼻,蒙古扎鲁特部色本及桑图、哈巴盖率兵来会汗。初五日,驻养息牧河,蒙古巴林部贝勒色特尔色棱,率兵来会。因彼等马匹赢瘦,汗责之曰:“我曾谕尔等善养马匹,俾之壮,毋得驰骋,以备征讨之用,然尔等违谕,用于畋猎,致马匹赢瘠,来兵遂少,成何体统?”其来朝所进嗅粮尽却之。初九日,驻纳里特。”----《满文老档》这次军事行动就是导致袁崇焕惨遭磔刑处死的“已巳之变”。随着满清入关,辽西走廊成为满清连接关里关外的交通要道,这条大致相当于G101国道的北路逐渐丧失了其重要性,即使后来雍正、乾隆等东行谒陵也不走这条路,该走更北边的科尔沁沙地的科尔沁左翼中旗舅舅家达尔罕王府(通辽花吐古拉镇),不再经过此地。都尔鼻大概完成其历史使命逐渐荒败,这里逐渐被人遗忘,被称为“苏(束)鲁荒”,“束(苏)鲁”为满语,意为闲散旷地,即荒地。民国22年版《彰武县志》记载:“束鲁荒以其孤悬塞外,故人迹罕至”。民国彰武县公署档案中记载:“一片荒野,狐兔成群”。宣统《彰武县志》载:“康熙三十一年,宾图王及土东默特王献为三陵牧养地,有蒙民十一户牧养供祭,改名养息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十六,先委试用知县周士藻(字寿臣)来养息牧地方试办县治事宜。随后,于这年六月初一再次向朝廷请奏,称:“养息牧地方,东距康平县,西极哈尔套街,南抵彰武台门,北界内蒙古。自招垦后,人烟凑集。二十六年曾奏添通判,未奉部覆。惟通判非知府所辖,拟改为县治,名曰彰武县。设知县一员、巡检管典史事一员。”这次请奏于六月十五(公历7月19日)即得到吏部议复。以地在彰武台门外故取名彰武县。至此,彰武县正式设立。彰武建县时,拟在大庙(今大冷蒙古族乡大庙村)建立县城,因当时境内秩序未稳,遂选择横道子村北闲荒,土筑城垣,修葺房屋,暂做县衙。当时横道子(今彰武县城)是哈尔套街通往新民府大路上的一个小屯,仅二三户,一片荒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在这里正式修建彰武县衙门,并在哈尔套街添设县承,建立分防衙门。全县划为4区。当时,彰武县隶属于新民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划奉天省辖。知县周士藻(字寿臣)也曾担任绥中县知县,没想到竟有如此机缘!如今都尔鼻旧城早已无存。经考,学者多认为昔日都尔鼻城之址,即为今彰武县四方城古遗址。彰武县西六家子乡四方城村西有一方形古城址,遗迹尚存,惟城西面因柳河涨水已被冲毁。城为土筑,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0米,东西宽240米,是利用了辽代城的部分墙体重新夯筑的,城墙塌宽15米,西北角有角台遗迹。为了通向都尔鼻地方的道路畅通,在修筑都尔鼻城的同时,清王朝又“复治盛京至辽河道。道广十丈,高三尺,濬壕夹之”。高山台即都尔鼻山疑似古城遗址疑似古城遗址柳河即养息牧河(辽河支流)柳河即养息牧河(辽河支流)如今都尔鼻山下街路离开都尔鼻,驶上101国道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RNje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