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中国古建知多少|问答

古建为何采用木质而不是西方建筑中常用的石制?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典型案例有哪些?宋代江南木建筑在唐代的基础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有什么历史因素引起的……本期,让我们请赵广超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 “我是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近
原标题:中国古建知多少|问答古建为何采用木质而不是西方建筑中常用的石制?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典型案例有哪些?宋代江南木建筑在唐代的基础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有什么历史因素引起的……本期,让我们请赵广超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我是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近年与故宫出版社共同成立故宫文化研发小组并担任总监,曾出版《笔记清明上河图》、《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国家艺术·一章木椅》等书籍。2000年我尝试以中国木建筑为研究命题,撰写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不只中国木建筑》。”——赵广超一幢房子在中国人的心中可以“种出来”三嫑甭:赵老师您好。我曾经看过一本中国古建的书。其中关于古建为何采用木制而不是西方建筑常用的石制中说:中国人的观念中的不求万物之长存,对此不太理解。赵广超:您好。单从材料的选择来看,石头需要挖掘和开采,木头需要砍伐和培植。一个带着开拓(石矿),一个倾向于配合自然(植林)。传统中国以农业作为生产基础,当中国农民打算筹建一幢房子时,蓝国上的第一个点,往往是始于木材的幼苗,这个蓝图需要的是悉心灌溉。一幢房子在中国人的心中,可以“种出来”。我们的文化,与自然再度累积深厚的感情, “种出来”便是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环,这一切虽然不是永恒,却又是自然生命的“永恒”——在生命周期中开枝散叶,吐旧纳新。几千年下来,木建筑已变成中国建筑的同义词,并且广泛地影响着邻近的国家,在以石头为主的西方建筑以外,形成一个独立自足的建筑传统。聆川:赵老师,目前国内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来建构现代建筑,典型案例您可否列举几个,有机会实地去看看。赵广超:北京的四合院,是传统的木结构民居形式,在现今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生活在其中。四合院现今也是最贵的城市住宅单位之一。著名建筑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经在旧城改建的背景下,对北京的菊儿胡同进行改造,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实践案例。西方建筑中有很多规则,最大的那一条却非常中国。西方建筑的价值是从看不到建筑的地方去评定的。你去买个房子,打开一个窗,你看到有海,有山,多么美丽,这房子就贵。房子的价钱的是以看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大小来确定的。看到建筑的越少就越贵,这个其实是中国建筑的概念,中国建筑都有院子,从“无”来感受“有”的伟大。一般的现代建筑理念还都在这个规条里面,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想拿木头来重建房子,其实那一套真正的系统已经在里面了。传统建筑与现代技术结合,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传统的这种价值。吴良镛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Kingsun:目前为止我没见过中国传统建筑与现在化建筑完美融合的个列,中国传统建筑映照了我华夏的璀璨文化,是中国面向世界的感官印象!但时代变迁,旧文化总与新文化相冲突,就像嘉陵江跟长江的“边境线”,虽然无法融合但也造就了重庆朝天门码头的独特风景,两江的融合是否也能体现在传统与现代建筑上? 是文化的融合还是钢筋木雕的相碰?赵广超: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涉及到中西文化融合等问题,这问题或多或少是严峻的,其实现今社会的所谓“西化”,是“疑似(as if)西化”非“全盘西化”,现今只是物质上的共通,但在思想上并没有“西化”。任何一个喜欢意大利服饰的人,都可以散发着中国人的气质。所谓“西化”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由清代张之洞开始,认为时下需要寻求新的办法,便进入了以“方式”、“方法”来改进现状,结果每一日都忘于寻求新的办法,于是每一天都觉得昨日便是“过时”。然而这种对过去的否定,十分无可奈何。我以前教时装设计,“是否过时”经常成为时装的命题。而我觉得中国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以通过现在的技术及现在的能力重新探索与发挥,并非只有穿古装、写古文、住在古老的木结构的选项。白菜猫:传统木建筑如何焕发新春。农村有很多民国留下来的民居,多为独栋和小院布局。由于长年缺乏维护,很多房屋破败无法居住。即使部分长期有人居住,也沦为贫困户居住。关于其使用,目前有三种思路。一,拆了盖水泥平房。这是政府和部分先富者。二,按原始工艺重新维护,然而在酸雨下几年就要重新维护。目前是主流。三,保留原造型布局,采用新材料替换传统不耐用的材料,达到长期宜居的效果。这是我长期想法。比如用水泥砂浆替换三合土批荡,大块板块瓦取代小块陶瓦,用丙烯取代石灰和黑墨做画,用树脂取代灰雕。我觉得之前的材料都是经济条件下的将就之策,不见东西方皇宫用料都是当时的新工艺。请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民宿的看法吧。赵广超:中国的民居建筑是有趣的,它既内藏伦理秩序,又有花园的建造。家是房屋,庭则是空地,“广”表示这个空地在屋檐之前,一内一外。“家庭”意思是说一个“家”,多少要有点空地才像样。对以前的中国人来说,四面房屋围拢(合院),这片空地,和屋外的空地很不一样,因为它是一个过滤了的“户外空间”,过滤掉包括家庭以外的陌生人、噪音和风沙。说“庭”是一个封装的建筑空间当然可以,但当回廊上的木柱旁栽种一些树木时,木支撑着家,树木种植在庭里,房屋和庭院就会结合成一个奇妙的空间组合。Hope2017: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赵广超:对我来说,美是自然生发的感觉,不需要任何人教,即便是巴黎铁塔、蒙娜丽莎,我们也有自己的方式去欣赏,赞美也有我们的腔调。中国建筑之美,除了众口常谈的形式之美,我更希望探索“自然”在中国建筑中的魅力,这是人与自然再度累积深厚的感情,尤其当我们处于一个冰冷的科技世界之中,这种感情是怎样的呢?若果寻找到答案,那么便会明白“自然”是充满魅力的。如此,又会讲到另一个命题:自然是什么?一切的东西最好的状态,其实就是“自然”,文章可以“好自然”,画作可以“好自然”,但背后却是非常的“人工”。这也是我们人类需致力的地方,以最“人工”寻求最伟大的“自然”。与此同时,它亦为一个引导人思考一生的问题。中国建筑和器物从“自然”到“人工”,再回到“自然”,这个叫雅。“人工”过了,就算俗了。一定要顾及自然的成分,“天”和“人”加在一起,才叫和谐。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传承与保护燕归。:赵老师您好! 现在科技发展迅猛,钢筋水泥修筑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请问木建筑现在保存的还多吗,今后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呢?赵广超:在“建筑”这命题上,中国并没有建筑的概念,中国说的是“营造”与“土木工程”。西方建筑带有一种纪念性、神圣、非人的感觉。所以我们造建筑的时候,不要只作纪念性的方法,例如现今的建筑倾向竞争,为求“最什么什么”,即要比他人出色,结果一幢幢建筑随着时间都黯然地过时了,这是存在问题的。我们不打算复兴传统木建筑,因为当下的时代正是这样,我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中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分享更多的方法,引起更多人作出了解的意愿,比如中国建筑是平衡、是开展式,其本色就是包容。此外,中国建筑是有趣的,它既内藏伦理秩序,亦即社会结构,又有花园的建造。换句话说,“order”及“disorder”同时存在,譬喻我们到了一个刁斗深严的府第,很快就会知道有位小姐在后花园打秋千,即把那种“Seriousness”及“Casualness”放在一起,这是中国建筑令人钦佩之处。如果以西方学说来讲,即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同在,这就是中国文化。又如中国诗词的平仄,其格律严谨为众所周知,如是者,当我们说那首诗很动听,正是因为作者炼字高超,同样地,这也是在讲求秩序的情况下,寻求一种超过了秩序带来的“自然价值”,这是需要时间慢慢历练和培养。我们希望及意图探索这文化,与自然再度累积深厚的感情,尤其当我们处于一个冰冷的科技世界之中,这种感情是怎样的呢?如何“好自然”地生活在这个所谓“西化”的现今社会?若果寻找到答案,那么便会明白“自然”是充满魅力的。无名:中国建筑类大学里选择中国传统建筑的学生是不是非常少啊?城市化的发展,有许多传统建筑“物是人非”,古代传统木建筑,在当今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我身边的不少同学都喜欢“欧式风格建筑”觉得中国古代建筑是古装剧里才会出现的,现实生活中木头建筑已经不需要了。请问您:就如何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简单说说您的看法,是否在某一天可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逆城市化倾向是否会有大家仿古建筑来建房子住呢?赵广超:对我来说,在保育上,要记住所保护的、所传承的,到底是什么?比如之前我到台南探访一位竹工匠,他花了自己一生流血流汗做的竹器,如果想好好保传这种工艺的话,就一定要避免攫取别人生命的结晶而自作聪明地造一些“矫情”的东西以搏取掌声,与其这样保育的话,不如不保育。如果真的要保育的话,也一定要同样奉献生命去实践。所以说,很大程度上,我也觉得自己在实践保育。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假如你觉得这东西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就如时下人希望“保育”、“传承”的东西,你一定要对此付出过生命的一部分,你才可以以生命的一部分来维护它。因为它,我生命有所改变,再证明给他人看。相反,如果未真正得到过的东西,便不要嗟然的说“失去”。joy:中国木建筑博大精深,怎样让它和今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只是停留在博物馆或者古园林,怎样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接触甚至掌握木建筑的精髓?赵广超:我想它和其他文化一样,你可以在当中看到人类文化价值的普遍意义。一路走来,可以发掘的事愈来愈多,很有趣。无论中国传统文化有多古老,只要我们对他心存情感,就可以跟他交流。如果我们把现代的东西看得仔细一点,就会发现有无限的过去在里面。比强调传统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历史、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没有感情,一切都是白谈。伊人有行:您可以给目前中国建筑情况给予些讲解么?感觉现在城市建筑要么只追求住房的容积率,要么求新求怪。毫无建筑风格之感。赵广超:以前建筑师是很尊贵的行业,是为我们生活最大的幸福去想的,现在每一年学校都有很多建筑师出来,可惜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工作而已。有天才,可是不会太多。而在“建筑”这命题上,中国并没有建筑的概念,中国说的是“营造”与“土木工程”。西方建筑带有一种纪念性、神圣、非人的感觉。所以我们造建筑的时候,不要只作纪念性的方法,例如现今的建筑倾向竞争,为求“最什么什么”,即要比他人出色,结果一幢幢建筑随着时间都黯然地过时了,这是存在问题的。你所说的“求新求怪”,也许是太自由了,太缺少限制,没有方法和规范。那个限制的规范,往往代表的是一个传统的价值。平常我们用十个脚趾走路,可是跳芭蕾舞却只能用两个,限制最大,但它多么美,多么自由。没有这个限制,怎么能有后面发挥的自由,自由太多了也不好。什么都可以就不是自由,有限制才叫真正的自由。张航:老师您好,人说唐代建筑要去日本看,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赵广超:您好。这个问题我想以后花点力气去说清楚。以前我在大学里教书,每年会有两门课说日本的设计,日本文化发端的时候,中国是处于秦代到隋代之间,秦始皇统一中国,日本才新石器时代而已。所以当中国的生活方式传入日本,他们的文明一下子往前跳跃了两千年。中国的文化是自然而然生长,慢慢长大出来的,而日本是一种移植的文化,在中国无论发生什么,这个体系是一棵大树,外来文化是嫁接过来的,以前佛教,后来基督教,它来到中国,嫁接到这颗大树上,有时候会有困难、会排斥。日本没有这个问题,它全都是灌木,它没有一个主干。看日本,能看到中国曾经的影响,而不是以为回看到中国曾经的影子,这是美丽的误会,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他们做事情的态度。唐代建筑,中国现今仍可以看到优秀的唐代木建筑,如佛光寺大殿。我在修订版的《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后记另增一篇《记佛光寺》,当中提及的正是唐代佛光寺,事缘是我几年前与几位央视导演一同游览此地,当时觉得很感动,因为它于唐代建造,只是稍稍触摸一竖柱,已有唐代的质感,更触发我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可以予人如此神圣的力量?”真的十分感谢这座寺,在黄昏之下披露出宇宙伟大。佛光寺大殿是唐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之一肖:请问宋代江南木建筑在唐代的基础上发生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历史因素引起的?赵广超:宋代建筑趋向于系统化与模块化,《营造法式》便成书于北宋。位于福建省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都建于北宋,是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反映北宋建筑特色。宋朝商品经济发达,打破唐代的里坊制度,社会的变革使建筑需求产生变化,也促进手工技术及营建技术的发展。关于书籍《不只中国木建筑》糊糊胡编:赵老师您好,非常想知道《不只中国木建筑》创作初衷以及创作过程,谢谢。赵广超:您好。《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是为我当时的学生而撰写,那时候是九十年代,我刚从法国回香港进行设计创作方面相关的教学工作。起初还在教书的时候,学生们都期待我讲授一些西方设计与艺术,例如巴黎铁塔的建筑等,当时我觉得这些事物如此遥远,即使说很多,也未必真正理解。我们总是觉得朦胧的东西尤为珍贵,就如我们不知道身边发生什么事,但也要知道远方的纽约正在发生什么事一样。于是我从西方的教堂转移至中国的建筑,不过,由于当时我所认识的未够全面,因此我自己再作研究,将有关的心得写下来。除了教授知识之外,我亦尝试说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故事给大家听。前后大概花了五、六年时间,把《不只中国木建筑》写出来。我就从香港的那些民居建筑开始调查,暑假里我还到山东,去看孔庙、孔林。我是一边学习,一边将我的看法表达出来,有关技术层面的会比较困难,就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以及从空间上去感受我们中国的美学。严富青:您好,赵老师,我是建筑设计师。当年你的《不只中国木建筑》著作出来,我那会儿还是在校大学生,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插图及叙事结构,在众多专业语言晦涩难懂的建筑专著中令人感动,爱不释手。毕业后总想着买一本做藏书。但一直不见加印加版。甚是遗憾,能说说中间发生了什么吗?您下一著作计划是什么呢?赵广超:您好,感谢你的支持。《不只中国木建筑》已经由中华书局在2018年4月再版。从2001年《不只中国木建筑》简体版首次出版,到2018年的最新版本,这十多年间,出版方面,又先后出版了《笔纸中国画》、《笔记清明上河图》、《一章木椅》到《大紫禁城》、《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十二美人》、《中国好东西》系列、《紫禁城100》系列,分别涉及建筑、中国画、家具和殿宇,读者对象从研究者、大学生到中小学生。期间我成立了工作室,主要成员都是以前在设计系的学生,带著他们研习不同的命题,并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及教育计划,希望让更多年轻一代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问答源自澎湃问吧-《不只中国木建筑》-作者:赵广超中华书局 2018年4月出版定价:79元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94kwJ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