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怎么@所有人长春电影节|当所有人都在聊“钱”——

长春电影节《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主题论坛 吉林,长春 9月6日 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频道,2号棚600平米演播厅。 今日关键词1:抢答器,“坏了”。 今日关键词2:皇上,我要给你“举牌子”。 搞虾米?我怕不是进错组了哦? 今天
原标题:长春电影节|当所有人都在聊“钱”——长春电影节《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主题论坛吉林,长春9月6日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频道,2号棚600平米演播厅。今日关键词1:抢答器,“坏了”。今日关键词2:皇上,我要给你“举牌子”。搞虾米?我怕不是进错组了哦?今天的论坛live现场,堪比大型“车祸现场”,呃不,应该是大型纪录片拍摄现场——《起床》。因为,嘉宾快要把眼前的抢答器给按“报废”了。嘉(话)宾(痨)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下抢答器,叮铃铃铃铃的声音让整个演播厅=大型起床现场。所有人的闹钟都坏了的那种。震惊。明明随便拎一位出来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抢答起来是真·拼了,还要不要面子了!不信的话请看一下特写⬇️蠢蠢欲动的手+迫不及待的手指,一开口就收不住的画风,撑起了整个“根本没唠够”的两小时。现实是,超时了。而且,在这个拍摄纪录片的片场,整个论坛的导演&影评人&教授剧组还拍起了“宫斗剧”,嘉宾疯狂举牌子,场面一度失控。喂喂喂,这位举反了的童鞋是肿么肥四??比如这位看上去“斯斯文文”、蓄着到肩膀的文艺小发型的张嘉佳导演,安静的时候是酱紫的⬇️千万别被“流浪诗人”的造型给骗了,人家举牌子打call的时候是酱紫的⬇️果然很精彩,666!!!就是这群“人不可貌相”的“戏精&话痨”,让整个长春热乎乎了起来。虽然长春的实际温度只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春电影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两个对于此时时刻的中国都非常重要的时间与坐标在本届长春电影节叠合成了最好的光影时刻。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中国电影价值观,本届长春电影节与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再续经典,延续2016年开创的《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长春电影节”特别节目的策划,让电影的力量成为本届电影节的主角。此次,电影频道《今日影评》特别策划将以长春电影节的深厚底蕴为核心力量,集结近40位电影创作者、电影评论人,在4场论坛上以头脑风暴和快刀利嘴中面对面交流,谈电影创作,评影坛风云,聊电影发展,用最具洞见的思想性和最有权威的专业度为长春电影节注入全新活力。【论坛一】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吗?物质是基础思想意识是核心关键今天(9月6日),是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影评的力量》论坛正式启动的第一天,在下午刚刚结束的这场“斗嘴”大战中,两个持相反意见的阵营讨论的话题是——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吗?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和影评人李星文组成的“今日队”认为: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心直口快”的李星文老师刚开场就把对面“怼”了一波:“是因为贫穷限制了你们想象力”。emmmmm,好像,有点儿道理?毕竟,张嘉佳首执导筒的处女作《摆渡人》就得到了两位数一线明星的加持和王家卫的监制助力。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杨颖、张榕容、杜鹃、熊黛林、大鹏、马苏、崔志佳、贾玲、李璨琛、柳岩……可以说他在娱乐圈的人缘是肥肠好了。就连客串的配角都是李宇春和鹿晗这个咖位的。张嘉佳在论坛现场也说:“我那时候根本没考虑过钱的问题。”相比之下,李睿珺导演的创作之路就比较惨兮兮了。从《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到前不久刚刚上映的《路过未来》,李睿珺导演执导的作品最多也不过1000万的成本。最大的明星阵容是杨子姗和尹昉。李睿珺导演在论坛现场说:“杨子姗还是降低了片酬来的,不然钱就不够了。”不仅如此,整个剧组的经费还要精确到小数点。比如给车加多少油,每辆车拉多少人。观众席实力心疼,导演还不是跟我们过的一样的日子!!一个“有钱人”,一个“抠抠索索”的人,可以说是导演界的两种极端,很有说服力了。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刚组成的“影评队”认为: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没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电影的投资也从一部四、五十万元的投入,到了现如今动辄上亿元的体量。那么,电影投资上来了,电影的质量是否也上来了呢?就好比说,如果我们把“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用在电影投资上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吗?导演张嘉佳:面对金钱,一冷静,二专业,三控制。我经历过的电影只有三部,基本上每一部都没有跟资金产生关系,当时的制片人非常厉害,他给予的答复就是你需要什么我就直接给你。但是你心里面要有一个谱,因为你毕竟是拿着别人的钱,你心里必然要有一个不能赔本的线,至于你想要实现你心中的想法,那么肯定需要资金充足一些。不过,钱花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在正确的方向花钱,在对的地方花钱,那么肯定是花得越多越好。面对金钱,我们首先要冷静,第二要专业,第三对整个事情的把控力要强,这样整个行业也会越来越好。导演李睿珺:投资多寡取决于题材。投资对于影片质量的影响是根据题材来决定的。有的题材几十万,几百万就可以了,你没必要去花几千万去做它。而有的东西就需要很多钱,少了可能就没办法做,不是那个味道了。作为青年导演,可能在第一部和第二部很难获得理想的投资,但是不能因为没有获得理想的投资,你就不去做了。有了钱你可能会变懒;没有钱则会求变,有时反而会创造出更多的惊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有人把电影当金融产品,那就错了。“花钱多少”与“质量高低”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就是看我们的钱怎么花。然而很多的投资人不是把电影当做电影来做,而是把电影当做金融产品来做,这样的话,方向就错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我们应该强调专业化、多样化。当下,电影更需要集体参与合作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花更多的钱就可以拍出更好的作品。其实,有很多电影恰恰是投资过大,才会招致资本的绑架,最后变成了笑话。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很多电影的投资并不高,但依旧成为电影史的经典。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现状来讲,我们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专业化。我现在更倾向于看到,无论在是技术的追逐还是商业的追捕中,中国电影的疆域都能得以拓宽。我们不追求豪华的大制作,也不追求明星的大场面,而是倡导多样化的尝试。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刚:中国电影职业水平亟待提高。工业化指的不是设备、资金。我们目前所有的设备都跟好莱坞一样,但是却依然尚未拍出好莱坞级别的大片,这是因为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钱花到哪儿?钱给谁花?我们整个工业的标准和我们整个工业体系下的职业化程度还无法匹配,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整个工业标准里面的团队还无法匹配他们所拿到的薪酬,我们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电影职业水平的提高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不追求“少花钱多办事”,但追求“物有所值”。做“贵族”,而不做“土豪”。投资和电影的质量不是决然正比的关系,投资的高低应该依据作品的题材、类型等具体因素而决定。“花钱多少”可能是一道精细的数学题,但是“质量高低”是精彩的语文课,这两个都特别重要。我们也不是追求“少花钱多办事”,而是追求花出的钱一定要物有所值。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今天的中国电影最应该花钱的地方在智慧上。从电影整体的角度来看,花钱的多少肯定决定了电影的存活,也决定了电影质量的高低。如果投资不够大的话,电影没办法存在。另外,如果我很有钱,我当然会决定:我是要多花?还是少花?还是不花?反过来说,如果没钱的时候,我能决定多花吗?如果你有钱,就可以有更多的选项。当然,今天的中国电影最应该花钱的地方是在智慧、知识方面。八一电影制片厂制片人李娅涓:观众不再满足视觉震撼,更需要身心共鸣。高成本和高质量是不成正比的。数年来,很多的电影都以小博大,取得成功。今年所我们看到的《我不是药神》,不到一个亿的投资便得到了三十多亿元的票房和无数的好评。我们要做更精致的电影,而不是以高投入来取胜。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已经从小作坊、小工业化过渡。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视觉感官的震撼,他们更需要促进灵魂的东西,更需要能够跟他们身心共鸣的东西。影评人李星文:贫穷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首先,电影具有工业属性,而且是重工业,电影中的特效都要花许多的钱呈现预期的效果;其次,电影也是技术,是高、精、尖的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不能让贫穷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对于电影产业来说,物质基础至关重要,但它不能成为掣肘电影艺术创作探索与前进的枷锁。冷静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不忘初心的追求,唯有制度的保障和人的坚持,才能将“金钱”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化为发展的原动力。【论坛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接地气”吗?好作品“接地气”扎根生活但不可忘艺术追求“接地气”是我们最常说的一个形容词。那“接地气”和“电影创作”有什么联系?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陆嘉宁和影评人图宾根木匠组成的“今日队”认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确实“接地气”。由《北京青年报》新闻研究室研究员胡雅杰、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和影评人严蓬组成的“影评队”认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接地气”。作为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的导演,梁君健一直在坚持着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这位最贴近真实、追求真实的导演,无疑也是“接地气”这个话题的c位发言人。改革开放40年来,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接地气”的特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现实主义创作不断涌现,备受推崇。当下,包括《我不是药神》等在内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接地气”“真实”,备受好评。而同时也有些电影虽然贴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标签,但内核却是空洞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与“接地气”之间的关系呢?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市场选择。一个片子是否“接地气”与它是否优秀两码事。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讲,优先选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观众对社会某一个热点的话题会有更多的关注。但是回到创作的本身,无所谓哪个题材应该优先,所有的题材应该平等。但对于创作者而言,首先要拍出最熟悉的、刻骨铭心的东西,这样才可能最打动人心,也才也可能最“接地气”。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需要跳到现实之外,才能认清眼前的现实。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合适的题材优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对于创作者而言,选一个合适的创作题材比这个题材是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更为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做纪录片之前有很多调研的原因。我觉得所谓“接地气”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心怀对观众与生活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即使是在面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时,也应当特别地注意艺术的表达。《北京青年报》新闻研究室研究员胡雅杰:若想“接地气”,先要合逻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等于“接地气”。即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必须要捕捉人情和人性,捕捉社会逻辑、艺术逻辑。换言之,如果一部电影未经艺术加工,不符合艺术逻辑、社会逻辑,即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也不一定“接地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别把“地皮”当“地气”。对于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还是要把“接地气”作为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概念。而实际上,当下很多电影接的不是“地气”,接的是“地皮”。“地皮”是物质概念,“地气”是精神的东西。总的来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创作者扎根生活,追求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途径,但也因人而异,不能盲从盲信。毋庸置疑的是,但凡好的“接地气”的电影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又不拘泥于生活,依然追求电影艺术的艺术智慧与独特创造力。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绝非“真实事件”就一定适合改编。所谓“接地气”,就是贴近于生活的创作态度。有了人的心气和生活的烟火气,我们的电影才真的会有人气和力量,创作应基于对生活的了解和观察,但绝非“真实事件”就一定适合改编和值得改编。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陆嘉宁:“接地气”促成观众对现实的联想。“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在当下是值得提倡的,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接地气”其实是促成了观众对现实的一种联想,让观众对于一些事件有更多的思考。“真实事件”为我们这个时代作真实画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也有“接地气”的基础。影评人赛人:“真实事件”是“真实”的土壤。对于所谓“接地气”,一个是接触,一个是接受。“真实”是不是固态的东西,不是你想真实就真实,它一定是有基础的,而这个基础就是事件,没有事件,“真实”从何而来?影评人图宾根木匠:“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等于“真实事件”。一方面,我非常期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另一方面,我也并不希望社会大众把这些电影等同于真实事件去看待。影评人“电子骑士”严蓬:“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可以超越生活。“接地气”其实讲的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和心态,其实很多不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有真实感,有现实意义。有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反倒不是“接地气”的,它可以是带有幻想性的,甚至是超越个人和一般大众的生活的电影。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也将以特别策划节目形式播出哦,请盯紧CCTV6电影频道!你最看好哪位嘉宾的发言?今日影评|女人的戏真太多多多多多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b1J8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