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金手指穿越到民国【无锡宝藏之六】民国年间七石米能买一座大四合院,而他的一把壶就值一石米!“一代宗师”的宝贝还不快来锡博Pick一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 赏景、饮茶、做诗、提笔、铭款,行云流水之间,留下旷世之作——自古以来,大文豪们就与紫砂壶留下不解情缘。尤其是宜兴紫砂,更是让文人骚客魂牵梦萦。 在无锡博物院,就珍藏了“壶艺泰斗”顾景舟的一把早
原标题:【无锡宝藏之六】民国年间七石米能买一座大四合院,而他的一把壶就值一石米!“一代宗师”的宝贝还不快来锡博Pick一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赏景、饮茶、做诗、提笔、铭款,行云流水之间,留下旷世之作——自古以来,大文豪们就与紫砂壶留下不解情缘。尤其是宜兴紫砂,更是让文人骚客魂牵梦萦。在无锡博物院,就珍藏了“壶艺泰斗”顾景舟的一把早年梨形朱泥壶。顾景舟为何能成为“一代宗师”?他制作的紫砂壶与一般手艺人有何区别?且听宜兴市文联主席、《布衣壶宗——顾景舟传》作者徐风为大家讲述顾景舟和这把梨形壶的故事。”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顾老出生于宜兴上袁村的一个紫砂世家,祖辈都是制壶好手,其在紫砂壶艺上有极为高深的造诣,20岁时即跻身于紫砂名工之列,随后至上海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梨形壶的造型,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作为一种传统器形,梨形壶能在众多紫砂壶型中脱颖而出,壶色、壶质、壶韵尤为重要。无锡博物院所藏顾景舟制梨形壶即为其中的翘楚,该壶通长16.5,腹宽10.8,高10.5厘米,为紫砂大师顾景舟民国时期所制。此壶壶型秀美雅致,朱泥砂色纯正,胎质细腻油润。全壶通体光素,腹部圆鼓呈梨形,截盖拱起,与壶身契合紧密。圆球形钮,弯嘴朝天,圈把呈圆弧状,弯曲自然,弧线流畅优美。流、把与器身结合处平滑无痕,浑然天成。通体观之,全壶光洁柔滑,显得文静秀气。壶底两行六字篆书阳文印款“墨缘斋意堂制”,把下钤“景记”小章,为顾景舟大师早期作品。壶底所印“墨缘斋”到底是何意?“这里面可是有故事的。”对顾景舟研究颇深的徐风娓娓道来。原来,顾景舟17岁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辍学了,父亲要他回家帮忙干活,由于成绩优秀,老师们都觉得非常可惜。“我可以不去学堂,但请给我一间书房!”过意不去的父亲在儿子的请求下,就把家里堆放杂物的房间清理出来布置成了书房。顾景舟给它提了一个书斋的名字,就叫“墨缘斋”,这里也成了中国紫砂历史上第一个乡村草根艺人的书房。“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的凋敝乡村,顾景舟虽然中断了学堂学习,却在墨缘斋重新扬起了学习的风帆!”他凭啥“寸壶竟有斗米贵”?顾景舟做壶60余年,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当时很多人不服气,凭什么他的壶卖那么贵?”徐风又讲起一件小故事。有一次,顾景舟去茶馆喝茶,听到一位老者正在挑剔他所做的壶。他一听有道理,从桌上抓起这把壶就摔在地上,说:“过两天我再送把壶来”,便扬长而去。过两天,他真的带了把壶,跟之前那把相比果真又有了不少长进。顾景舟视紫砂为生命。在徐风看来,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施艺技法严谨精湛,将工艺之理、文化之理融入紫砂制作过程,开创了“文心入壶”,让紫砂器皿具有了当代的文化语境。“顾景舟是紫砂历史上文心与巧手相结合的第一人,他的作品能显示出身上的文人气质,是同时代一般紫砂艺人所不具备的。”如今,顾景舟的紫砂壶作品为国际各大博物馆、收藏机构所收藏。此件景舟早年梨形壶为2008年无锡博物院建院之时特意征集而来,该作填补了锡博顾景舟作品的空白,使锡博所藏历代紫砂名家名作系列更为完善和丰富。来源:无锡日报无锡观察无锡新传媒记者:陈菁菁摄像、剪辑:李冰心、石翼鸣编辑:冯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VG63GxER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