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小金人手捧奥斯卡小金人,他说这些电影就是婚纱摄影

提到《白发魔女传》,第一反应是演员张国荣 提到《卧虎藏龙》,最快想到的是导演李安 提到《摆渡人》,最先谈及的是监制王家卫 但作为摄影师,他才是观众真正的眼睛 他是鲍德熹 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中国人 “这是你们的作品,由你们来
原标题:手捧奥斯卡小金人,他说这些电影就是婚纱摄影提到《白发魔女传》,第一反应是演员张国荣提到《卧虎藏龙》,最快想到的是导演李安提到《摆渡人》,最先谈及的是监制王家卫但作为摄影师,他才是观众真正的眼睛他是鲍德熹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中国人“这是你们的作品,由你们来操作。”采访伊始,鲍德熹坐在一旁,拿起身边的电影杂志阅读,但时不时又关切着这一旁的摄像调光工作。没过一会,鲍老师的“职业病”似乎就犯了,提醒我们的摄影师,“这个灯的色调会不会(让画面)太黄,要不要关掉?”眼前的鲍德熹和传闻中一般,认真、专业、和蔼,对每个采访都不会有任何懈怠。其实,他很早就开始催促这次采访的相关提纲。到了现场,他的倾诉欲让整场采访变成了一次聊天。像极了一位前辈要将过去的见闻,滔滔不绝地告诉后辈,希望后生能通通消化。品道第11期,快来戳视频吧毕竟,早前千禧年初期,当他从茱莉娅·罗伯茨的手中接过小金人那一刹那,外界对他的定位便从著名摄影师到华人摄影大师,进行了标签替换。可在此之前,他早已是四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的得主。和鲍德熹同期的香港摄影师中,除了他,最被人知晓的便是杜可风和黄岳泰。杜可风的风格很明显,而且他几乎只拍作者性强的艺术片;黄岳泰可谓是香港摄影界的宗师级人物,技法老到;鲍德熹则被公认喜欢突出电影整体的造型感,影调非常鲜明。不过,他如今自己坦言,“20年前,我可能会追求一些画面的美感。但近20年来,我们的电影目的还是要讲故事。所以,在摄影美感方面,我已经放弃了一些自己所为的喜爱。”有遗憾,更有失败经历回看这近20年中,鲍德熹最被观众认知的电影便是《卧虎藏龙》和《如果·爱》。尤其《卧虎藏龙》中绿色的文人情调,让他成为全球最瞩目的摄影师,之后更是身价暴涨,黄岳泰早期就曾透露,华语电影摄影中最贵的不是我,而是鲍德熹。《卧虎藏龙》中的绿色文人情调是一大看点即使获得了那么多奖项认可,但他每次回头看过去的作品时,都依旧觉得,“每一次都有遗憾。”每每有作品结束之后,鲍德熹总会认为每个镜头都还可以呈现得更完美,而不是单纯地“自恋”认为这个还不错。甚至是电影《卧虎藏龙》,鲍德熹也有极大的遗憾。“电影是用胶片拍的,没办法把底片扫描成4K。”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所以当时影院看到的《卧虎藏龙》,画面只有实景75%的质量”。纵使如今影片已经发行了4K版蓝光碟,但依旧始终无法填补他对这部影片在大银幕上的缺憾。李安和鲍德熹在拍摄现场“我和李安导演沟通过,但是他认为电影在历史上已经完成了任务,他不想再做了。”相反,在和王家卫的合作,王导则表示电影是100年的,“不要让自己留遗憾”。摄影优则导,是鲍德熹的一种工作常态。他把自己的遗憾工作落脚在了摄影上,但是没想到,失败成了过去导演工作的注脚。“在导演的时候,没有抓住核心,不懂得如何去搞好这个剧本。同时,也不懂得如何去处理好戏剧和人物的关系。”《钟馗伏魔》工作照获得奥斯卡的第二年,他便执导了电影《天脉传奇》,当然这已经是他执导的第三部作品了。2015年春节上映的《钟馗伏魔》中,他更是一人担四职:监制、总导演、摄影指导、特效总监。《钟馗伏魔》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尽理想,早在上映前夕,鲍德熹就曾用“临危受命”四字形容了那次的工作。电影最早是叶伟信导演,他退出之后,接棒的是赵天宇。但是合作到最后,鲍德熹的title变成了“总导演”。这次采访中,我们再次聊到过去那些执导的作品时,鲍德熹显得格外豁达,“之前做过几次导演,其实都不是我自己主动要拍的题材。”虽然把自己几次的导演经历定义为“失败”,但鲍德熹并没有因此放弃导演之路,同时让他看得越来越透彻,“今后再做导演,必须首选自己想要的题材;然后,自己必须去把导演和摄影两个职位彻底分开,这或许对于我以后而言,会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片场工作照当天,他也透露了自己接下来的新片会是一部自己真心喜欢的题材,更强调这个题材“和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反对绝对美丽,要有内容支撑当下,观众虽然更关注剧情发展、更多谈及演员的演技,但实际上,并没有忽略摄影这一专业维度。时不时能在一些电影的评论中,看到大家提及“摄影极佳”、“影楼摄影”、“电视电影风格”……等说辞。这次难得的专访中,自然不会落下,现场请教鲍老师专业看法的机会。除了平日拍戏,他一直关注着电影行业中的变化,不仅在微博上安利各色电影,还自己开公众号,将心得化作文字,向更多的人传达。对于电影的摄影艺术,鲍老师看得比谁都重。近期,鲍德熹在微博安利《巨齿鲨》早在2017年6月,他就曾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撰文,《电影“摄影指导”,你们在干什么?》,苛责如今很多“摄影指导”自己不打灯,“甚至也不量光,每天坐在监视器前,在导演旁边指手画脚”,呼吁这些同行应该有所反思,这样的态度是难以拍出好电影的。鲍德熹公众号内容“那都不叫电影摄影,最多是婚纱摄影”,一谈及市场上多数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摄影特色”,鲍德熹无奈的叹了口气。“主人公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有几个镜头你可以把它搞得很漂亮,但不是整个电影。我不是反对美丽,但是美丽是需要有内容去支撑的。”在短短的采访中,鲍老师不止一次强调“内容”二字。即使作为摄影师,“摄影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光线、镜头运动来描述故事。”除了“影楼摄影”之外,他同样注意到了近来年多被诟病的“电视电影”问题。万万没想到,对于现在些许电影成片的“电影感”弱化的现状,鲍老师反而并没有过多的苛责。相反,他明白这类电影较多出于年轻导演之手,而他们“从小都是看电视剧为主,那些潜移默化有很大的影响”,更是强调新导演“要先学大师们怎么拍电影,学会动用视觉来讲故事”。在近年的电影摄影经历中,他特别提到了连续被金马、金像提名最佳摄影的电影《摆渡人》,“王家卫希望电影拍成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当时,我们尽量不要正常的白天的光。就算是白天,你都不能把它当做是正常的日光来拍摄,所以最后,白天我们反而要打很多灯,从而营造出一个黄昏或者早上的效果。”《摆渡人》摄影风格追求的童话感年轻人好高骛远,我只是小学生心态鲍德熹出身于电影世家,是香港著名电影艺术家鲍方先生的儿子。姐姐是香港知名演员鲍起静,姐夫方平也是大名鼎鼎的电影监制,其监制的作品《老港正传》,原型之一就是鲍方一家。《老港正传》是以鲍德熹一家为部分原型中学时期,鲍德熹北上去了广州学习。为了接触到纯粹的传统文化,放弃了高级的华侨中学,近而选择了一所普通中学就读。加上父亲鲍方是左派爱国艺人,打小家中官方语言便是国语,所以鲍德熹至今讲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鲍德熹24岁才正式回港,当时在大姐任职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做了两年出纳。担任出纳期间,他闲着没事,看了超过两百部的好莱坞电影。有一天,突然和父亲提出要出国学电影。相比其他人,鲍德熹是幸运的,他并没有受到家中长辈的各方阻碍,相反得到了父亲的各种支持,甚至为了他高昂的学费,不惜复出拍摄了无线剧《京华春梦》。鲍德熹和父亲鲍方在片场“27岁之前,我根本都不懂摄影。”直到在美国念书之后,让他更全面的学习到了电影各方面的知识技能。1982年,31岁的鲍德熹从美国回港,执导了电影《爵士驾到》,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直在帮忙的姐夫方平,反而看中了他的摄影才华,便在86年,推荐了他为电影《喜宝》担任摄影工作。《喜宝》的电影剧照或许是自己过去的经历,让他更明白,“不要每个人只想着做导演”,其实一个人的才华可以在电影的其它岗位上展现。“大家现在都好高骛远,每个人都只学导演或者演员,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去掉这种浮躁的心,然后不断学习,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就是及格的,其实没有及格的,你永远在学习当中进步,我也永远只是小学生心态。”摄像/剪辑:复合型人才采写:马夋特别鸣谢:百老汇电影中心/MORE/快把我哥带走?我要把彭昱畅留下来!/HOT/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k3Mz6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