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僧西游记里唐僧的赤诚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愚弄了人们几百年

我们的人格最具有根基深度的是“诚”,在我们的很多的文学作品里,更是不惟余力的体现这个“诚”字,因为这个诚,是最能直接的体现之后的那些忠孝礼信这些最基本的人格元素,在过去古代,四书五经里面讲的最多的也就是这些东西,以至于作家王小波都说,我们几
原标题:西游记里唐僧的赤诚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愚弄了人们几百年我们的人格最具有根基深度的是“诚”,在我们的很多的文学作品里,更是不惟余力的体现这个“诚”字,因为这个诚,是最能直接的体现之后的那些忠孝礼信这些最基本的人格元素,在过去古代,四书五经里面讲的最多的也就是这些东西,以至于作家王小波都说,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就是人际关系那点事然后再加上一个周易八卦什么,怎么这么多人读了千百年,甚至嘲弄这种把口香糖嚼成牛肉味的书呆子气(此语源自王小波《一只独立特行的猪》)。今天我是不去论证这些话是不是真有道理,但我认为如果我们古人把“诚”这个字读了千百年,总应该是我们国人是世界上最真诚的人吧,事实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尤其在当今,看看书摊上的书就能从一个侧面了解人心,我们与西方比较,我们书摊上大多数是什么厚黑学、三十六计、励志武略、阴谋奇术等等,在他们的书摊上大多是一些明星政坛八卦、甚至是色情、还有那么一点文艺书籍。这是为什么?一个把诚实和人际关系的学问读到了极致的地方,反而却有很多人尊崇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要想理解这个原因,我就随便拿出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来聊聊这个话题吧,我们在西游记里,看到作为对于诚这个概念的诠释者唐僧来说,我们细细分析,其实我们所谓的“诚”是有两种诚,这两种诚实都叫诚实,比如唐僧骗孙悟空戴上那个紧箍咒,就用了不诚实的方式,骗了悟空,但这骗的背后其实是有观音在背后,也就是我们说的道义在背后。所以在唐僧这样的人眼里,阴谋是分阴和阳的区分,有些不诚实行为的背后只要有“大道”这就不要阴谋,以此演变,为了自己的追求和信仰,过程有些瑕疵都可以忽略,就这样之后不管是对妖还是对自个人,只要自己出于好的目的,什么错事都可以无需的反省、自省,因为出发点是好的,过程错了,不在于自己,在于其它的客观原因,这样我们整部《西游记》,几乎都是在看唐僧犯错误,却看不到他自我反省,然后接二连三的犯同样的错误,一直犯到故事结束。为什么唐僧不能自我反省,因为他是赤诚,一旦反省那不成了自己不诚实了?反省与赤诚是对立的,不能并存的,因为这个诚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诚,是以自己的主观认识为标准,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变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诚”。以此延伸,如果徒弟们反对他,就不是反对唐僧自己,而是反对西天取经的信念,是反对的天道,这就再一次看到了内部的怪诞逻辑关系,隐含着自欺欺人的愚昧基因。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对应唐僧,我们就明白这种言不必信的意义了,但毕竟每个人都不能去西天取经,换成普通人,那就是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术”,只要完成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根据孟子言,只要这种手段是建立在大道的信念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和唐僧一样不需要反省,但现实中我们很难人人都具有一个如西天取经的“大道”之上,何况有学者认为我们是无神论者,因此这些手段和行为,很多都被付诸于自己的阴暗的私念,于是这种诚和道就走入了自相矛盾的绝境,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拿其他国度崇尚的“虔诚”做对比,似乎可以完全的避免掉,唐僧这种书呆子闯大祸的傻气。以唐僧的这种处世思维,我们在当代很多的事情上都能找到对应的影子,虽然他们这种不屈不挠的取经信念值得我们学习,但同样的这些封闭的、排他的极端的个人功利思维,把无私无我的高姿态强加到其他人身上,认为自己是掌握了真理,无需自省的品性,需要拿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必要的!这就像我们分析一个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把他好的一面分析学习,坏的一面我们就要明白并且选择性的摈弃,不能像某些人固执的以为,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只能供奉不能质疑,甚至还有人认为可以拿去拯救全世界(此语源自王小波《一只独立特行的猪》)。文:饼子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名著!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0JEg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