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几本?处女翻译·357《中国艺术》(154)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
原标题:处女翻译·357《中国艺术》(154)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Cultural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图17a的漆盒盖上面有三组对鸟纹,各对之间由S形连接,而这些纹饰又通过C形曲线通向盖中心。只要不过分拘束我们的想象力,就能辨认出三个朝向盖边的大型动物为肥硕的鸟,其颈修长,其头长而窄,鸟嘴呈弯钩形,鸟冠短而朝后。而盖内的纹饰则更风格化,遵从我们提到过的C类铜镜和WoodsBliss铜环的纹饰规则。如果让读者辨认17b图上的漆杯上的两个有角并变薄的H形纹饰,并让他们看出这实际上是同一件器物的更加风格化的不同版本,这可能有困难。但是,他们会至少同意,这件器物的两端都有一个鸟龙纹。纹中其中的一条腿向前抬起,暴露的足上有2或者3个龙趾。而另一条腿则向后。而龙身上的纹饰特征则显示了更多的细节。其鸟嘴呈钩子形,眼睛突出,龙冠短而朝后,上面的卷云纹细腻而连续,不断向前延伸。有了这些特征,我们现在可以仔细推敲盘子中央的两个头对头纹饰元素。我们所见的是一个长颈鸟头,鸟嘴像钩,眼睛凸显,鸟冠向后,整个身体向前蜷缩。H造型的另一端,整个纹饰则完全退化为无意义的图形,我们只能类推为第二个鸟造型。两者之间则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形旋涡花形,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至于这第三个是否也是鸟,完全看读者每个人自己的看法,从前视图或者从鸟冠倒向一边来看得出的结论或许不一样,或者这是否就是属于大类的饕餮纹呢,也未可知。如果真是饕餮纹,则应该不属于云纹的一部分。要给这些无铭文的漆器断代是个困难的工作,但长沙出土的那些器物的年代则必须讨论一下。我们已经在风格上对这些器物的主题和科洛曲轮标为C和D类铜镜的主题进行了对比,后者科洛曲轮断代为前三世纪。他们的特征类似,同时也和WoodsBliss铜环类似,鸟龙纹都是它们的主要装饰内容。正如在漆器上,这些鸟龙纹连接起来表现连续卷云纹时,这些纹饰占据了空间的大部分。毫无疑问,这些纹饰都有意义表达,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些卷云纹吸引。而云纹在继续发展之后,不再显得至关重要。云纹降格为连接其他纹饰组成带状的因素。Low-Beer曾经列出一件Hosokawa旧藏的一件镶嵌青铜管,就属于这种退化情况。这件器物没有准确断代,应为汉代的。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另外一组科洛曲轮称为F类铜镜的器物与之形成对照。所有这些铜器中,卷云纹都呈现带状,像连绵的山峦,风景中还有仙树,动物和人。处女翻译·356《中国艺术》(153)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9zo0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