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唱的一首中文歌在外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一首写景的唐诗,其中韵味只有中国人能懂

不同的文化体系,人们的思维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含蓄,诗歌当中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精短的唐诗作品,借助很多的意象来表达情绪,来传达情感,意蕴都藏于字里行间当中。只有本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才能真正悟出,而国外的文化学者仅仅依靠语言的直译,显然
原标题:在外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一首写景的唐诗,其中韵味只有中国人能懂不同的文化体系,人们的思维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含蓄,诗歌当中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精短的唐诗作品,借助很多的意象来表达情绪,来传达情感,意蕴都藏于字里行间当中。只有本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才能真正悟出,而国外的文化学者仅仅依靠语言的直译,显然也无法真正感受其中的意蕴。比如下面这首唐诗,在外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一首写景的唐诗,其中韵味只有中国人能懂: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代春怨》,作者是唐代知名诗人刘方平。这首诗是一首思妇诗,一首闺怨诗,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外乎独守春闺的埋怨。但是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却只是简单的景色描写。从“朝日”、“残莺”,到“草萋萋”,再写“东风”、“杨柳”,这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春景描写啊!在外国人的视野之中,这不过是一首写春景的诗歌而已,毕竟诗歌内容除了这些没有别的。其他的诗歌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一看都知道是思乡的,毕竟诗歌内容有涉及,但是这首诗明明只写的春景啊,为何会成了一首闺怨诗?因为这首诗的这些景物,都不是平常的景物,而是精心挑选的用来表达闺怨的意象。开篇其实就写出了闺怨女子的哭泣,“朝日残莺伴妾啼”,暮春时分独守闺房,女子听到这淅淅沥沥的的“残莺”叫声,止不住的“伴妾啼”,女子的愁绪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写女子掀开珠帘,看到的是“草萋萋”,在这里“草萋萋”其实满含的都是离情别绪,早已经不是单纯的春草生长了。后两句也是如此,“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其中的“东风”和“杨柳”都带有离情别绪的意味,所表达的情感也都是闺怨女子对于远方丈夫的思念。在中国诗歌的意象当中,“芳草”、“杨柳”、“杜鹃”、“东风”等等,其实很早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韵味,对于传统诗歌有了解的人看到这些字眼,很容易就能捕捉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若没有这样的文化基础,对于这诗歌的理解难免会隔了一层。这其实也是中华文化中传统古典诗词无法在世界文学中获得更大传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YQdZRPeJd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