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虚无以一句话为家,对抗混乱和虚无|《米沃什诗集》分享会

【活动信息】 嘉宾:林洪亮、赵刚、欧阳江河 时间:2018 年 9 月 16 日 周日 15:00—17:00 地点:单向空间·爱琴海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七圣中街 12 号院爱琴海购物中心 3025 室 主办:上海译文出版社、单
原标题:以一句话为家,对抗混乱和虚无|《米沃什诗集》分享会【活动信息】嘉宾:林洪亮、赵刚、欧阳江河时间:2018年9月16日周日15:00—17:00地点:单向空间·爱琴海店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七圣中街12号院爱琴海购物中心3025室主办:上海译文出版社、单向空间首发流程:1、解读及分享2、朗读及互动参与方式:活动免费,预先报名(限60人,凭二维码入场,谢绝空降)【活动介绍】以一句话为家,这句话似乎是钢铁锻打。这愿望从何而来?不是为了令人入迷。不是为了让名字留在后人记忆里。这是对于秩序、节奏、形式的无名的需要,这三个词对抗着混乱和虚无。——切斯瓦夫·米沃什1980年,波兰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因作品“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米沃什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其无可匹敌的精确与优雅,定义了他所属时代的悲剧与美。他通晓波兰语、立陶宛语、俄语、英语和法语,但一生忠于母语,坚持用波兰语写作。他的一生,见证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的剧烈动荡,他的诗歌创作深刻剖析了当代世界的精神危机,坚持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并与波兰古老的文学传统进行对话。跨越70载的创作,335首诗歌,上海译文出版社力邀波兰语界权威林洪亮先生、波兰语文学专家杨德友教授和赵刚教授直接从波兰文原作译出,历经多年打磨,以《米沃什诗集》(总四卷)精心呈现米沃什的诗歌全貌,这在中文世界尚属首次。9月16日下午,译者林洪亮先生、赵刚先生,诗人欧阳江河将来到《米沃什诗集》(总四卷)首发及分享的现场,结合诗歌文本,以解读和朗诵来回溯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嘉宾简介】▍林洪亮1935年生,江西南康人。1960年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语文系,原任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波兰语翻译界权威,曾主编《东欧当代文学史》,著有《波兰戏剧简史》、《显克维奇》等,翻译《十字军骑士》、《塔杜施先生》(与易丽君合译)等东欧重要文学作品,并凭借《东欧戏剧史》获1984年波兰政府波兰文化功勋奖章,2000年获波兰总统颁发的十字骑士勋章。他对米沃什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此次担纲翻译《米沃什诗集》中早期部分,第一卷《冻结时期的诗篇》和第二卷《着魔的古乔》。▍赵刚1973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从事波兰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波兰文学中的自然观》、《20世纪中欧、东南欧文学史》(波兰部分),赫贝特《海上迷宫》、史坦尼斯瓦夫·莱姆《索拉里斯星》、贡布罗维奇《巴卡卡伊大街》(与杨德友合译)等。多次获得波兰罗兹大学、格但斯克大学奖章,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部颁发的“波兰文化功勋奖章”。在《米沃什诗集》中翻译第四卷《面对大河》。▍欧阳江河1956年生于四川省泸州市。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代表作有《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作品介绍】《米沃什诗集》(总四卷)汇集米沃什1931年至2001年间几乎所有的诗作,分四卷呈现。《冻结时期的诗篇:米沃什诗集Ⅰ》本书收录米沃什诗56首,来自《冻结时期的诗篇》(1933)、《三个冬天》(1936)、《拯救》(1945)白昼之光(1953)、《诗论》(1957)和《波庇尔王及其他》(1962)。多为长诗,既有色彩浓郁的抒情与描写,也有激烈愤慨的嘲讽与批判。在此期间,米沃什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写下《菲奥里广场》等名篇。《着魔的古乔:米沃什诗集Ⅱ》本卷收录米沃什诗73首,来自《着魔的古乔》(1965)、《没有名字的城》(1969)、《散诗》(1954—1969)、《太阳何处升起何处降落》(1974)和《珍珠颂》(1981)。多为诗人移居美国后的创作,部分作品透露出他定居新大陆的幸福感,但仍不乏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故土追忆:米沃什诗集Ⅲ》本卷收录米沃什诗作87首,来自《故土追忆》(1986)、《纪事》(1985-1987)和《彼岸》(1991)。诗人追忆已逝的人和难以涉足的故土,沉思我们共同的命运,但“还是学不会妥帖叙事,平心静气”。《面对大河:米沃什诗集Ⅳ》本卷收录米沃什诗作120首,来自《面对大河》(1995)、《路边的小狗》(1998)和《这》(2000)。诗歌包含了与其他人士的往来对话,对人世的描述冷峻,字里行间热血依旧,延续了对善与恶、真实与自由的探讨。诗人将个人经验和历史视角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启示性的洞察力。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QdZXeEqr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