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惠山古镇路线这个古镇也有“中国速度”!一个晚上,搭建了这样的浮桥!

太平古镇,位于四川省古蔺县城以东35公里处,小镇与贵州省隔河相望,自古便是出川入黔的重要通道。 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1958年太平镇建起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陈列馆里有着一组雕塑,一个是正在书写标语的红军战士,一个是举着木桶的
原标题:这个古镇也有“中国速度”!一个晚上,搭建了这样的浮桥!太平古镇,位于四川省古蔺县城以东35公里处,小镇与贵州省隔河相望,自古便是出川入黔的重要通道。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1958年太平镇建起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陈列馆里有着一组雕塑,一个是正在书写标语的红军战士,一个是举着木桶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的人物原型就是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车盛寅老人。从古蔺县电力公司退休后,车盛寅回到了太平镇,腾出自家老屋,筹建了“红色见证”展览馆,为过往游客义务讲述他当年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1月底的一天早晨,平常热闹的太平古镇异常冷清。空荡的街道只剩下年仅9岁的车盛寅和他的父亲车在田。镇上的居民听说有一支部队要来,大家感到恐慌,都躲进了山里。车家父子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他们只好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留在镇上。没多久,一支红军的队伍走进了古镇。红军战士来车盛寅的家中,发现房子漏雨,便主动上房修好了漏雨多年的老房子。红军的举动让车在田十分感动,他觉得这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部队。于是,他给躲在山里的乡亲们传递消息,让他们安心回家。山里的百姓回来了,镇上又重新热闹起来。太平渡口是连接贵州与四川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当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的地方。1935年3月20日,毛泽东命令红军迅速从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由于前有大河、后有追兵,2万红军要在短时间内强渡赤水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缺少渡船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想办法搭桥过河。但是,在宽阔凶险的河面上,人们很难快速搭起一座长桥,为此,太平镇的老百姓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古镇上的所有居民拿出自家的小船,把船作为支点,船与船之间用纤绳连接,两端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小镇居民还拆下自家的门板,送到太平渡口,一块块门板被人们铺在了木船和纤绳上,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太平人就为红军搭起了一座约6米宽、150多米长的浮桥。1935年3月21日,红军主力军从这座浮桥上渡过赤水进入贵州。当红军最后一支后卫队通过浮桥后,古镇人又冒着枪林弹雨,帮助红军把西岸四川一侧的绳索砍断,整列浮桥随着湍急的河水漂走,断了敌军的追路。在红军长征的关键时刻,太平人把自己的命运和红军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历史的转折点,他们与人民的军队站在一起,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精彩片段抢先看一《太平镇——同心同德》!首播:11月22日22:15重播:11月23日13:10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QdZqjb7w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