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超级有趣的冷知识这些冷知识,资格的四川人才知道,来挑战一下?

历史、考古、地理、农学、 医学、文学、方言、音韵、 民俗、姓氏、川剧、川菜、 “蛋黄不熟不生最为有趣” “肉松清代就在吃啦” …… 你知道吗? 关于巴蜀大地的干货和冷知识 都藏在绵阳安州区图书馆的这本书里啦 它被称为“清代
原标题:这些冷知识,资格的四川人才知道,来挑战一下?历史、考古、地理、农学、医学、文学、方言、音韵、民俗、姓氏、川剧、川菜、“蛋黄不熟不生最为有趣”“肉松清代就在吃啦”……你知道吗?关于巴蜀大地的干货和冷知识都藏在绵阳安州区图书馆的这本书里啦它被称为“清代巴蜀版《四库全书》”《函海》了解一下?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这个区县级图书馆,已经有90余年历史了,几经搬迁,却保存下不少珍贵的古籍文献。如今馆藏古籍文献共有近3万册,其中的“看家宝贝”,当属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编辑刊刻的综合性丛书《函海》。点击下图,进入视频全面了解《函海》↓↓↓这位学霸作者是位斜杠青年李调元,何许人也?清代蜀中三大才子之一、藏书家、诗人、文学家、川菜之父、川剧之父……他最伟大的壮举,就是刊印了《函海》。(四川高校“历史名人表情包大赛”作品:李调元,四川大学曹书馨设计)标签1:少年进士李调元生长在如今绵阳安州与德阳罗江交界之处一个书香之家,“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他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机智、记忆过人、勤奋好学,少年即中进士,诗书画样样精通。之所以能刊刻《函海》,正与他学习成绩好息息相关。标签2:翰林院监司清代乾隆年间,政府开启编纂《四库全书》,从全国各地征调上万种的古籍文献。科举中表现优异的李调元,当时担任翰林院监司,也参与了编纂工作,因此有机会能够近距离看到这些珍贵的朝廷内府的藏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调元也开始自己的收录和整理,尤其是注重与巴蜀有关或者由蜀人所作的文献典籍,每逢遇到,都亲自或者雇人抄录下来,真的是对家乡很热爱了。标签3:《函海》作者在《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李调元将自己多年收集整理和记录的典籍,编纂成册,命名为《函海》。“函海”二字出自《汉书》:“函之如海,养之如春”,寓意为“如大海般包容万物”。《函海》初刻本共20函,初刻完成后,李调元回到家乡,继续《函海》的增删和印制。不仅是一生做一件事,而是一个家族都在做一件事。在李调元辞世后,他的弟弟李鼎元、儿子李朝夔继续进行修订增补,大大补充了《函海》的内容和规模,尤其是李朝夔在补录时,加入了父亲的遗著(想来儿子对父亲是十分崇拜)。目前传世的《函海》主要有清乾隆刻、嘉庆重校印、道光补刻、光绪刻等多个版本,安州区图书馆馆藏的为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刊刻的版本。共收录图书158种,合编为40函、852卷。从时间跨度上看,书中内容涉及魏晋六朝一直到清朝;从主题上看——第一部分主要为与巴蜀等相关的在历史、考古、地理、农学、医学、文学、方言、音韵、民俗、姓氏以及川剧、川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为杨慎的著述(有没有发现,经过几期探宝,杨慎被cue的频率很高啊,不愧为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第三部分主要为李调元本人的著述。标签4:四川铁粉杨慎迷弟李调元真的是非常热爱家乡,在外做官时,多次提到自己“余蜀人也”。也十分仰慕四川的先贤。除了直白地推崇杨慎,李调元还十分崇拜同为蜀人的李白,承认自己所作的诗词中,就爱模仿李白的风格。《函海》三十五至三十七函,是李调元所作的《童山诗集》中,他多次提到:“我诗颇向谪仙偷”、“一生爱学青莲体”等等。可以说,《函海》是清乾隆以前历代四川学人的专辑总和,一本记录古代巴蜀文化的雅俗共赏的百科全书。明末清初,由于战争等,四川很多本土文献都被毁了,李调元刊印《函海》,是走“中央路线”,因此也收录到了很多在本地都十分稀见的文件。例如明代李实所著《蜀语》,这是中国第一部分地考证常言俗语的著作,这部书就目前所知,尚无单行本传世,李调元在校订之后收入《函海》方得以保存至今。标签5:资深好吃嘴儿而《函海》中李调元自己的著述,内容也是十分丰富。重点推荐其中一本《醒园录》,不要被名字迷惑了,这其实是一本川菜菜谱,里面记载的全是与“吃”相关的,煎、炒、蒸、煮、腌、酥、酱、熏……来随意感受一下当时四川人有多么会吃:猪油丸子、酒炖肉、风猪小肠、闷鸡肉、牛肉干、煮燕窝……连煮个白水蛋,都有套路:首先将蛋同凉水下锅,煮至锅边水响捞起,用凉水泡冷,然后再下锅,这样煮出来的白水蛋,“蛋黄不熟不生最为有趣”,真是太讲究了。还有肉松,不是现代食物,清代人就在吃了,爱厨艺的可以跟着试验一下。古代私人刻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尤其是像《函海》这样的大部头丛书,耗时、耗力、耗钱。在李调元为自己的《函海》撰写的总序中,这些表述自己刊刻《函海》之心:所愿与天下共宝之,又岂徒藏之童山,为奕世所守之宝也乎。正因如此,他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从文字,一窥千百年前我们所生活的故土,究竟是什么样子,将先辈的古老智慧和经验,传承至今天。安州区图书馆馆藏《函海》,迄今近200年。在上世纪30年代时,还有不少读者经常来借阅《函海》。蜀地气候温润,蚊虫较多,随着历史变迁,由于风化、霉蚀、虫蚀等,脆弱的纸页一度被损毁严重,不得不停止借阅。2012年,当地政府投入50多万元,委托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按照“原书原貌”,对其进行抢救修复。通过那次修复,还得到了意外收获——馆藏《函海》原本不全,共159册,缺了《古今谚》一册。在修复中心帮助下,恰好在雅安市图书馆找到了《古今谚》一册,便通过古籍再造的方式,补全丛书,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时光映画馆|假如穿越回40年前“果粉”们会买什么?(视频有彩蛋)诗意四川④|擅写情诗的李商隐,向诸葛亮“表白”了一次川报观察记者吴梦琳摄影杨树编辑杨昕校对王博尔审核孙琪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0NE0w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