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斌是哪的人【我和苏州日报】蔡斌:七十年的《苏州日报》是一部抵万金的家书

□蔡 斌 古语云“人到七十古来稀”,以前人的平均寿命要比今人差一大截,所以上到这个岁数,都觉得是件特别不容易的事,值得庆贺;而一份报纸能办到七十年,历经岁月的风吹、时代的浪打,也一似闲庭信步、泰然自处,依旧是盛年气象,还且即将迎来事业发展
原标题:【我和苏州日报】蔡斌:七十年的《苏州日报》是一部抵万金的家书□蔡斌古语云“人到七十古来稀”,以前人的平均寿命要比今人差一大截,所以上到这个岁数,都觉得是件特别不容易的事,值得庆贺;而一份报纸能办到七十年,历经岁月的风吹、时代的浪打,也一似闲庭信步、泰然自处,依旧是盛年气象,还且即将迎来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实在也很不简单,让人由衷地想来点个赞。苏城自近世以来,一百多年里曾经出版发行过的本地报纸种数十分可观,《苏州词典》里列有较为详尽的相关条目予以介绍;而常熟、吴江两地在历史上的报刊出版情况也很活跃。然而截止到1949年,比较成规模的单种报纸只有《苏州明报》(1924年—1949年,其中还曾因抗战爆发停刊直至1945年恢复)因为创办人有心的守护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也正是因为我们今天还能系统地查阅到《苏州明报》,才让我们倾听到这一时段里苏州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单纯仰仗像《申报》这样的外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当代苏州本地报刊的系统搜集整理仍有时间上的便利,但也已刻不容缓。而能拥有一份完整的《苏州日报》迄今为止的全文档,让今天乃至以后的苏州人在“却顾所来径”时能确立一根主轴,来体认和印证新中国的七十年苏州,这是一笔丰厚的关于地方社会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七十年的《苏州日报》,对苏州人而言,同时也是一部饱含情意的家书,是反映七十年苏州人家长里短众生相的人生万花筒。作为读者,自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读初中时开始,就有了一个剪报的喜好,这个喜好断断续续,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e时代、AI时代。至今还保留着不少中学时的剪报,这些剪报是一个少年人满怀好奇心、努力拓展知识边界的个人存念,而《苏州日报》就是当时自己为数不多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后来进入社会做人做事,有了自己的家庭,有时在家有余闲,手头又正好有报纸,坐在家里阳光最好的房间窗下,剪下几篇心有戚戚焉的相投文字,夹在多层的塑料文件夹里,这样的时光消磨也总是让人轻松、惬意的。我希望自己到了要面对桑榆晚景时,面前仍然可以有一份这样的报纸,里面提到的人、提到的事、提到的地方,都与自己的人生高度重叠,召唤记忆,温暖倍至。从2009年起至2016年,作为作者,承蒙日报信任,自己还有幸先后成为《苏州日报》读书版面三个专栏的撰稿人;而每到年底,在日报推荐读过的当年好书也已成为了自己的一项习惯性的盘点,这些都是我求知生涯中很愉快很受用的经历。拉美已故作家马尔克斯曾经把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称为“步入责任学堂,成为智慧公民”,而一个良性的媒体平台,一个兼具态度和温度的文化空间,又何尝不是一座培育智慧公民的责任学堂?因求知而阅读,对我来说,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享成,只是个人精神的自我满足;然后做为职业,我可以用自己有限的人文知识来为学校、为学生、为知识共同体服务;而《苏州日报》给了我另一种服务的可能,那就是用人文知识来为社会公众服务,虽然有些时候我总是不大自信自己能否提供社会需要的服务以及社会是否需要我这样的服务。但是《苏州日报》却始终给了我很大的容忍,容忍我个人偏狭的小趣味,容忍我谈论不受普遍关注和缺乏社会效应的人物和话题,容忍我通常让人很难容忍的长句子,而这种容忍也正在内化为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和规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DlGlw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