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什么是诗意地栖居,看看便知道了......

松阳是此生难遇的一片山水,这里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在“悬崖边的古村落”陈家铺村,先锋书店的第十四家分店,第三个乡村书局项目,著名建筑师张雷继桐庐戴家山云夕图书馆项目之后又一乡土精品力作——悬崖上的「
原标题:什么是诗意地栖居,看看便知道了......松阳是此生难遇的一片山水,这里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在“悬崖边的古村落”陈家铺村,先锋书店的第十四家分店,第三个乡村书局项目,著名建筑师张雷继桐庐戴家山云夕图书馆项目之后又一乡土精品力作——悬崖上的「陈家铺平民书局」即将揭开面纱。先锋松阳,再度出发。陈家铺,高山之巅的栖居者文/鲁晓敏群山撕开了一处巨大的豁口,悬崖峭壁纷纷向后退去,寨头大峡谷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一座连着一座山峰向目光穷及处奔跑,铺天盖地的绿幻化了山峰的线条,直到模糊成一片。车子行驶在窄小的山路上,曲折而入,左弯右绕,荡上峰岭,穿越重重大峡谷,毫无休止迹象的“之”字形山路从山脚到山顶来回折腾着。有好事者眯着眼睛数了一下,两百多道转弯。峡谷尽头,梯田、竹林、古树、山峦簇拥着一个叫陈家铺的古村落,它隐藏在大山的褶皱里,仿佛一把半开半掩的折扇。一打开折扇,便露出了一个村落的烟火。站在陈家铺村口,深不可测的峡谷在眼界中螺旋般地向下旋转,陈家铺的脚底是一个叫庄河的村落,再往下是西坑村,再往下是下包村,一个村落一道景致,层层叠叠的景致从峡谷的底端挺到峡谷的顶端。阶梯式古村落是松阳村落的建筑奇观,那么寨头大峡谷就是阶梯式古村落的奇观带,陈家铺村是奇观带上的奇迹。或许可以说,这是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崖居式传统村落。陈家铺村坐落在三座绵延的山冈上,远处的邵山、外围寨头尖和松路头山、左侧的龙脉山、右侧栗柴山、村后的后山将陈家铺村三面围住,只在南侧留出一个缺口,可以俯瞰到二十多公里之外的松古盆地。村落左侧的龙脉山犹如一条从群山中探出的龙头,非常形象和逼真,鲍氏宗祠正处在龙头上,红豆杉、香榧、桉杉等二十多棵古树散落在陈氏宗祠四周,祠前有一棵挺拔茂密的栗树,这棵栗树是村落的风水树,长势茂盛象征着村落人丁兴旺,为什么代表香火旺盛的不是香樟树,却是一棵很普通的栗树?村支书说这里的海拔有八百多米,这个高度不适合香樟树生长。环顾四周,果然没有一棵香樟树。那为什么代表香火旺盛不是名贵的红豆杉呢?村里没有人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陈家铺村北高南低的地理构造让人有一种倾斜而下的感觉。从村落进口到最西侧,断断续续的房子绵延在五百多米长的宽度上,整个村落倚靠着岩石构造的山崖,一半坡度大概有三十度左右,另外一半大概有四五十度,甚至更陡,上下高程大概有两百多米,越往村落高处走,这种感觉也就越发明显。走到山顶,一朵一朵的白云从山脚浮了上来,悬浮在村庄之上,也悬浮在青山绿水之上。给人一股飞翔的冲动,想要插上翅膀飞越山谷。站在山上俯瞰陈家铺村,几十幢由泥土、木板、青砖、石头建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和岩石结构,沿着山崖、山坡一级级向下延伸,从半山延伸到山脚,一座座石头搭建而起的平台托起房屋,硬生生地在山崖上辟出了一座村落,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壮观的阶梯式古村落。红黑色相间的瓦片下压着黄色、深褐色、青色、红色、黑色、青灰色等多种色彩,形成了一个色泽繁缛的拼图,给人以强悍的视觉冲击!由于村落依山崖陡坡而建,甚至可以称之为崖居式古村落。六百年来,没有发生泥石流、山体塌方、水灾,这得益于村落的科学布局,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陈家铺村仰仗高山的依托,以自然体现出村落的恢弘气势,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回归自然的经典之作,是先民不屈精神的体现。陈家铺结合风水布局,具有浙西南淳朴的山地特色,具有山野大气象,具有朴素大美,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深受都市人热爱,成为摄影和美术写生的乐园。漫步在村道上,一条条纹理细密的石板道路将陈家铺村呈网状连接在一起,村道落差在几米甚至几十米不等,没有扶手,也没有围栏,如同挂在悬崖上。村道除了曲折艰险之外,有些坡度极陡,甚至有四五十度的角度,而且台阶非常狭窄,最窄的不足半米,将将一个人侧身而过。脚底下就是波涛翻滚的瓦浪,我们个个如同飞檐走壁的侠客,奇妙的行走中充满着丰沛的想象。在如此险峻的路面上行走,就不怕有什么闪失吗?从村民那里得到的却是憨厚地回答,从来没有村民走路出过事故,他们闭着眼睛也能够摸到自己的家门。此时,一个中年妇女扛着几根毛竹从山上进村,瘦小的身段压在十几米长的竹子下几乎不见踪影。趁她休息的时候与其攀谈,得知竹子重量超过一百斤,她每星期上山砍几次竹子,每次来回扛三趟,一天可以挣八九十块钱。陈家铺最让我怜爱的是悬在半空中的美人靠,一截截美人靠从悬空的木板房的阳台中伸出,仿佛一把把木梳子,与它们对应的四周山峦上青丝一般的翠竹,清风吹动,翠竹摇晃,木梳临空,描摹出一番动人的情致。我见过一个画家朋友的一幅油画,一个女子靠在美人靠上,穿着一件红色的毛线,她身后的一切建筑都是虚幻的,在灰黑色彩中跳出一抹亮色,蓬勃的仪态在画面上灿然开放,她是那么地古雅,那么地恬淡,那么地精致。一幅油画让古旧的村落完全活了过来,陈家铺就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女子。我打听到了画面中的女子,她叫鲍淋娣,一个3岁男孩的母亲。她真的有那么美吗?画家信誓旦旦地表达了他的真诚。可惜,这天鲍淋娣去了乡政府。美人靠上不见美人,空留一帘意境,让人无端猜想。我还想,这里除了鲍淋娣之外,还坐过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他和她有什么难以遣怀的惆怅?在陈家铺,一个没有任何诗意的村名,却能够让人跳出一颗活泼的诗心,让我这样一个外来者有着强烈抒情冲动。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或许,静夜里的明月箫声,以这样的美人靠为背景,更能够充盈梦断的凄凉和怅惘。这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陈家铺村,村民并不姓陈,而是鲍姓的宗族村。当年鲍姓先人从武义县山下鲍村迁徙而来,他们为什么要将村落建在了山崖上?而不是建在峡谷中其他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这也成了没有线索的谜案。村里鲍姓在《百家姓》中排列第62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9位,人口也只有八十多万人,是一个小姓。陈家铺有五百多口人,在四都乡是个大村。老支书鲍根余一边翻晒地瓜干一边和我聊天,他家的地瓜干名气挺大,蜜蜡色,松软,香甜,连金华、丽水人都特意开车一个多小时赶来购买。在他的带动下,地瓜干已经成为了陈家铺的特产,有十几家农户从事地瓜种植和加工行业。谈话间,太阳悬浮在西侧山冈,大山沉敛起了落日的余辉,整个环形的山谷涤荡出紫色的朦胧光晕。瓦片在暮色下泛杂着色彩斑陈的光,房屋玻璃的反光在山谷中飘忽不定,如同梦幻般地相互凝视着。抬头仰望,村民鲍懋清家的烟囱飘起了炊烟,远远望去如同烽火台一般,这样的景象着实让人惊叹!梯田是陈家铺村的背景,松古盆地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越来越狭小,已经很难得遇见成片的水田,而这里梯田基本上还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稻谷是社稷的根本,是天下苍生的命根子,是农耕文化的主题,也是乡土松阳分量最重的一个词汇,稻谷滋养着松阳大地上一代代的生灵。曾经在江南地区十分普遍的“山水—村落—农田”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但是在这条峡谷中艰难地保存着大片种植着水稻的梯田和山水助阵的原生态村落,其传统的农耕风貌已经十分珍稀。为什么陈家铺村要建在山崖上?我想,鲍氏先人珍惜土地胜过了珍惜生命,他们将每一块平坦的土地都开垦成农田,随着人口的聚增,他们将手中的锄头挥向了眼前的高山,剥开铿锵如铁的山体,于是村落的四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弯曲的线条如同大地的掌纹,大地用一只巨掌托起了古村落。伟岸的大自然衬托出人类的渺小,壮观的梯田和村落又衬托出人类的伟大。陈家铺先人显然掌握了良好的地理知识和水文知识,他们将楼屋牢牢地钉在了悬崖上、山坡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村落。建立这些村落的是什么样的人呢?当年他们来到了这些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群人,或许是整个家族,经过世世代代繁衍后,变成一个瓜瓞绵延、族蕃丁旺的庞大家族,如同一棵树种变成了一座森林。他们留下了这些古朴、原真、完整的建筑遗产和农耕遗产,延续着传统中国在松阳的命脉。从某种层面上,类似陈家铺这样的古村落甚至可以比肩甚至超过某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为,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一具建筑躯壳之外,支撑风土、风俗、风情的物质已经荡然无存。山野和村落和谐地搭配一起,那是大地对陈家铺人的恩赐,是陈家铺人对大地施予的报恩,是陈家铺人与自然最融合的境界。此时,一个戴着斗笠的农人牵着一头粗壮的水牛,粗糙的脸庞荡漾着童子般的轻笑,他从梯田中走了出来,挽着裤腿,循着田埂蜿蜒而上,身后是被犁铧翻开的黑泥,散发着大地的气息。在他的头顶是一个劳作的老太婆,她站在木板搭建的平台上收拾晾晒的地瓜干,同样粗糙的脸庞透着古铜色,她和善地向外人打着招呼。老太婆的斜上方,一个小女孩坐在家门口,利用最后的光线在做作业,她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这是人间烟火中最真实、最淳朴的一幕。在他们的更上方,是绿得发黑的大山,深沉的光线压在我们的视线之中。这时,一朵叶状的白云悄悄地从山顶飘了过来,随即更多的云雾一层层地越过高山,压到了村落的屋脊上,半个村庄消失在腾腾的云雾中。村里的老农注视着飘荡的云雾,喃喃自语道:“明天要变天了。”走出村口,遇见一个拎着沉甸甸袋子的年轻女子,她向与我同行的摄影家阿毛打了个招呼。阿毛说这就是鲍淋娣。我愣住了,这就是画家眼里那个精致到细微的女子?她走到眼前,我看得真真切切,圆圆的脸蛋,齐耳短发,宽大的粉色衣裳。这是一个非常寻常的农家女子,她与画中的女子有着巨大的差距,难道说画中女子只是画家的臆想?擦身而过时,鲍淋娣浅浅一笑,露出了酒窝,腼腆的红晕淡淡飞上脸颊,她的身影隐入泥墙青瓦中,留下了一团眩晕的粉红。那一刻,我看到了一种难以鸣状的宁静,一种乡土特质的真诚,一种年轻与古老的碰撞。我似乎读懂了画家的精神,他表述的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而是一种境界。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0zyD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