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名家笔下都江堰|王元辉:百年前出生于都江堰的革命家对青城山的印象!

一直以来,都江堰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各界名家前来,小编也为小伙伴们搜罗了一些,来看看名家笔下的都江堰吧。 今天这篇,是出生于都江堰市蒲阳镇的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王元辉先生所写的青城山,一起来欣赏~ yi 忆
原标题:名家笔下都江堰|王元辉:百年前出生于都江堰的革命家对青城山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江堰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各界名家前来,小编也为小伙伴们搜罗了一些,来看看名家笔下的都江堰吧。今天这篇,是出生于都江堰市蒲阳镇的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王元辉先生所写的青城山,一起来欣赏~yi忆qing青cheng城jiu旧you游出灌县城西门,过索桥,约三十里,至青城山的“长生宫”。相传这是蜀汉时范长生隐居之地。抗战期间,成都的私立蔭唐中学曾疏散于此。复前进,入山,沿溪行三四里至建福宫。过建福宫,山势突然陡峭,丈人峰高耸天空,峰顶佳木葱茏,峰下赤岩壁立,状如城墙,青城山古称赤城山,可能是因此之故。过溪左行,上坡,道旁麦吊杉大可盈抱,浓荫蔽天。上岭,突现牌坊一座,上书“天然图画”四字。过此,入青城山谷,如果要把山谷比成一座城。这就算进入城门了。虽然烈日当空,谷内却十分清凉。满山茂林,遍地疏影。石梯上的败叶枯枝扫除得干干净净。幽静得使人不忍高声谈笑。“天师洞”是青城山最大而能供最多游客食宿的庙子。庙上的道士吃素,招待游客却用荤菜。他们自酿的果子酒,很香,略甜,也能使人醺醺。人们习于早睡。入夜,万籁俱寂,只间或听到东一点西一点知更鸟的叫声。人们说它们是在打更,通夜都打三更,“邦、邦邦”;其实,它们的叫声毋宁说是更像敲木鱼,“波、波波”。到青城山游玩的人们,流连三五天是常事,甚至于有泡到一两个月的。有一位姓李的长髯道士说:“你要我说青城山有些什么好处我说不出来,只是来了就不想走。”所以他终于在天师洞当了道士,呆十几年。彭当家(椿仙)本是贵州道土,云游到此,舍不得走;后来他又去过很多名山,最后还是回到天师洞来主持庙务三四十年,终老于此。彭当家对于青城山的贡献最大,笔者特以另文略记其事。出天师洞山门,右行十数步,有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气根垂垂,云已千岁以上。不知何故,银杏树被人看作“送子观音”,常有人在此许愿“求子”,香火甚旺。再下坡,面对红岩你如试叫一声“红岩”,那回声的红岩二字非常清晰,如果你找到适当的立脚点,清晰的回声可能有三个字乃至五个字。天师洞东边的侧门是通往朝阳洞、上清宫的大路。门前不远,有四五块破岩,高可三四丈,竖立着,好像是轻轻松松地互相依靠着,磊于平地上:似非人力所能为,相传这是张天师与妖魔斗法时砍破的“试剑石”,亦称“降魔石”。过此,山势更陡,树林更密,路凿岩而上,树木蓊着岩,岩盖着人,幽暗难见天日。行至掷笔槽,更感阴森。掷笔槽亦称刷笔槽,是从深深的谷底一直裂到山顶的一条岩缝,黑蓊蓊的,不知其深浅;据说这也是张天师一笔刷成的神迹。回忆民国四年(1915年)春天,我参加我们小学校的旅行,第一次上青城山。当时,我还不曾读过杜甫“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那两句诗;更不会知道后来吴稚晖先生会有“青城天下幽”的品题。我对青城山的初步印象是“干净”、“清幽”。整齐的石梯路上,很少败叶枯枝;茂密的树林,苍翠欲滴。虽鸟声人语也可使山鸣谷应。我们住宿的天师洞是青城山住客最多的一座庙子。出乎意料,这吃素的庙子竟用荤菜招待客人。第一个晚餐我们吃到“腊味干盘”和豆豉炒回锅肉,以及雪山大豆炖腊猪蹄。有一位教师,喝几杯茅梨酒(天师洞自酿的果子酒之一种)以后醺醺然称道天师洞的彭当家“了不起”,据他说,用荤菜招待客人是彭当家发明的。彭当家号椿仙,贵州人,自幼出家作道士。宣统元年,他云游到青城山,住天师洞,他对于庙中事务多所论列,致使当时的当家和好些道众,对这位年轻多嘴的游方道士颇为不满,彭椿仙只好悄然云游到别处去。此后,他到过武当山、普陀山、华山及玉门关等处,但他总忘不了青城,他说好些名山都不如青城,所以后来他又回到青城。他回来看见天师洞的庙务更见窳败,全靠抵押庙产过日子,甚至有砍伐森林之议。但他已不想多嘴了。他觉得住在天师洞易酿是非,乃独自住在附近的朝阳洞去。天师洞的道众们,这时候,对彭椿仙已有相当的认识,相信他有方法可以把天师洞振兴起来,于是设法推翻当时的当家,欢迎彭椿仙主持庙务。不数年间,彭当家竟将从前抵押出去的庙产全部赎回,而逐渐从事更新的修建,使得天师洞的庙貌焕然一新。彭当家认定青城之胜,胜在树木。他不遗余力地培植树林,保护树林。麦吊杉是他首先大量种植在青城山的。到民国三十六七年间,他逝世的时候,道路旁边他所手植的麦吊杉已经大可盈抱了。青城山的树林,自来就不准人打柴的,彭当家只准那些樵人带钩带绳,不准他们带刀带锯。如果出现有带刀带锯的,便要受到驱逐出境的处分。庙上的道士们没有固定的执事的,都被派扫路,扫路的道士就是彭当家的森林警察。彭当家不准带刀锯进树林的口头禁令,居然能够生效。据说,多年来只有一个老头子不遵约束。这老头已近花甲之年,偏要带刀锯进林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捉获,一次又一次地被驱逐,但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带刀锯进林子来。彭当家的把他没奈何,只好刻薄地骂他一句“希望你再活二十年”。彭当家认定吸引香客游客是繁荣青城山不二法门。他锐意整修道路,增建客房,用荤菜待客,保障客人的安全,他夸口说:“如果天师洞的客人被抢劫,天师洞愿担负赔偿责任。”民国元年以来,青城附近匪类相通。对于这件事,彭当家解释得非常坦白而轻松。他说:“我不敢说我们的庙上没有匪人来过。来我们庙上的人都是我们的客人,我们不能问我们的客人是否匪人,我们对所有的客人都有招待的义务,所有的客人都应该对我们庙子有维持的热心。所以纵然是匪人,作了我们的客人,他还能抢劫我们的其他的客人吗?”尽管彭当家如此解释,大家还是相信他认识不少匪人而且知道匪人的行踪;但有若干次,负责治安的人员要想从他口里打听匪人消息,全没结果。有一次客人的手表被劫。彭当家对那客人说:你不要提说你失掉手表的事,尤其是你不要说那只表很值钱。隔几天,彭当家居然派人把那只表送到客人家里。若干年来,彭当家不知接触过多少人,他那一副微带笑容的面孔,似乎终日终年无所变化。他看见达官贵人,没有过多的恭维;对贩夫走卒,他毫不倨傲。因为他把每个人都一样看待,所以每个人都一样看待他,说他是很好打交道的朋友;但不肯欺负他,也似乎不敢欺负他。每当夏季,客人们来如潮涌,彭当家总是率领一群各有执事的道众,笑眯眯地站在山门附近,招呼接待所有的客人,指挥道众处理一切,毫无忙碌之状。彭当家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维持着青城山的繁荣,干了数十年。步出天师洞,沿着山道向顶峰走去,峰回路转,过朝阳洞。洞内是一小庙,只供一尊神,住一个道士。洞前临悬岩,有一道园门。从洞里看出去,那园门好像一柄团扇,扇面绘着天然图画——青翠的峰,遍地黄花的原野,蔚蓝的天罩。复前行,登上长长的一道陡坡而到上清宫,风景突变。吴稚晖先生曾为天师洞题了“青城天下幽”五个字。上清宫虽也擅林泉之胜,却不属于“幽”的那一派风景。这是青城第一峰的阳面,一望宽远,纵横百里的锦绣平畴映入眼底。抗战初期,张大千先生曾设画楼于此,撷取此间四时景色揉注于其作品。第一峰是青城三十六峰的最高峰,峰顶环望,山庙绵连。峰阴是很深的悬岩,称舍身岩。夏秋之夜,崖下有无数的、沉沉浮浮的所谓神灯。一般游客到了上清宫,再上第一峰顶,就从山阳直路打道下山了;但是,要看青城全貌,还得到金鞭岩一游。离开了上清宫,由原路从天师洞下山至建福宫,过溪,越岭,到红岩背后,你会发现一连串壁立千仞的悬岩,岩顶都满盖着青枝绿叶的树林;这是所谓青城山阴十八峰中的第十三峰称金鞭岩。那悬岩上有一方洞,阳光斜射,很像金鞭。在这里你可以看得清楚,青城山不应该只限于那三十六峰,对面巍然高耸的赵公山也应该在青城范围之内,而且应该推尊它为青城第一峰。赵公山一称大面山,隋朝时尚称大面山,后来因为纪念赵昱,故称赵公山。据说:蜀人赵昱与其兄冕隐居青城山,昱被隋炀帝拜为嘉州太守,曾斩潭中老蛟为民除害,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庙祀灌口,后代又追封为王,一般人称为镇江王爷。赵公山是灌县境内最高最大的山,因山脚到山顶可能有三四十里坡路。山顶每年可能三个月下雪,人迹罕至,但是那里的视野比第一峰上所见宽远得多,苏东坡诗有云:“我家岷蜀最高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悉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赵公山足以当之。这是离灌县城七十里,离成都也不到两百里的高山,应该开发成为美丽的游览区和避暑胜地。(选自《神禹乡邦》台北市川康渝文物馆1983年版)王元辉(1899—1992)现代教育家、革命家。原名天元,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蒲阳镇)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1928年,王元辉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傅斯年派遣,王元辉和黎光明一起到川西北考察民俗,完成了川西地区最早的民俗研究文本《川康民俗调查报告》。另著有随笔《近西游副记》,台北市川康渝文物馆出版其作品集《神禹乡邦》。小编按:文据王元辉,图据猫er滟、折耳兔、张铨生、悠然蜀客等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主编:刘忠值班编辑:董柳编辑:代阳、杨梓慧、龙再兴、黄小洋名家笔下都江堰,大赞!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MOrezzb1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