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大嫁经典对话寻找属于自己的风光|对话摄影家吴晓鹏

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 刘伟(以下简称刘):你是怎么走上摄影之路的? 吴晓鹏(以下简称吴):我成长在部队大院里,小时候经常与部队飞行员一起摆弄照相机,还经常借来海鸥相机、红梅相机给大家拍纪念照,拍着拍着就喜欢上这玩意儿了。 1985
原标题:寻找属于自己的风光|对话摄影家吴晓鹏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刘伟(以下简称刘):你是怎么走上摄影之路的?吴晓鹏(以下简称吴):我成长在部队大院里,小时候经常与部队飞行员一起摆弄照相机,还经常借来海鸥相机、红梅相机给大家拍纪念照,拍着拍着就喜欢上这玩意儿了。1985年,我高中毕业,有两件事情注定了我的摄影之路。一是为了支持我学习摄影,我们家举全家之力给我买了一台玛米亚照相机,还配备了一支60mm-300mm的镜头。二是我幸运地结识了当时的江苏省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汤德胜,他是我的摄影启蒙老师。那时候,他经常带着我走乡村,进工厂,上黄山……我非常喜欢风光摄影,2004年我的风光摄影画册《一眼坝上》出版,那时摄影业内有人开始关注我的作品,认为我所拍摄的坝上风光与其他摄影人有一些区别。刘:2006年年初,《“清算”风光摄影》一文刊载在《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卷首篇,引起轩然大波。当年你关注那场风波了吗?吴:整个过程我很关注,很多媒体对风光摄影进行批判,我就反省自己,你的作品是不是他们所批判的类型?能不能跳出他们所批判的类型的圈子?那个时候风光摄影大部分都是一些汤汤水水的东西,明信片式的东西很多,确实是有一些泛滥。那个时候都在反思风光摄影该怎么走,我的风光摄影创作观念,真的还是那一年“坝上论道”—2006中国风光摄影高端论坛之后,开始转变。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2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3刘:那次对风光摄影的讨论“不是说不要风光摄影,而是说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从唯美的意义上对风光的描述,面对同一个风景,三脚架上的照相机成群结队地在同一个角度疯狂扫射,说得严重一点,耗费的是整个民族的精气,得来的却是毫无现实价值的唯美碎片。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会因此造成对许许多多原本纯净美丽的自然状态的损害,造成无可挽回的人文与自然的破坏。”吴:我能感受得到,风光摄影多角度、多视角的表达要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养分,那一段时间我大量地翻阅美术作品集、美术论文集,去看大量的展览,然后我就尝试着去做这样的风光。刘:那次讨论风光摄影的问题,对你有影响吗?那个时候你怎么看风光,大家讨论得那么热闹。吴:其实我觉得有一些话还是说的很有道理的,大量的摄影人在做这样的视觉的重复,做出这样一些批判,摄影人要从自我找原因,要求变,做创新式的改造,才能实现风光摄影创作扎实进步。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4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5张桐胜(以下简称张):这组风光照片,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峰、慕士塔格峰等名山大川,都是无名的山脉。行走在路上,寻找平凡中能够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那片艺术的世界,这一点很重要。吴:大自然的博爱,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激情,在平淡的环境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情感,这种情感的发现、表达,创作出的作品就会与众不同,这条路上穿梭的人群成千上万,路边的景色在路人看来是一样的,在艺术家的视界里是不一样的,他们就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光,不是愉悦他人,是感动自我,是抒发自己感情的。张:对大自然的爱,被大自然所吸引,真心的感悟,精心雕琢,一丝不苟地在大千世界里边,在广袤的自然当中,寻找每一句诗歌、每一节韵律、每一个光影,最后把它提炼出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这是很重要的。当然不是说他达到了一个什么境界,他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是真实的,而且表达的景观是真实的,是美的,我认为从这一点来讲,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吴: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一种理解、赞美、歌颂,因为没有激发你情感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你的激情的创作,这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是大自然感染了我们,才让我们有那种激情,那种冲动去创作这幅作品,我认为在自然里,这种真诚是很重要的,所以说我认为这组稿子确实表达了我对自然真实的热爱,对自然的虔诚。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6张:谈风光摄影不能脱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确实应该很好地去读书、去读诗、去读史,读经典、学经典,然后去创作,那就不一样了。大自然蕴含了很多人类的精神,很多人类的智慧,我们用影像去赞美自然,赞美我们生活的空间。吴:《岳阳楼记》写的就是一幅幅的风光照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什么叫“大观”?大观就是大的风光,没有这种风光哪有后来的这种感受。再比如《兰亭集序》,“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等等,很多诗句都是来自于对自然的赞美。张:你的作品有着独特的发现眼光,与众不同,这对一个摄影师来讲,难能可贵。吴:第一是自然属性,就是那个山,就是那棵树,把它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真实准确地表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能有任何改变,要求的就是它的真实准确性。真实地表达自然的美丽、自然的雄浑、自然的魅力。第二是拍摄风光的要求,就是人类发展的轨迹,人文性。万里长城、古格王朝、布达拉宫等是人类的智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融和,造就的这种人文性。第三是理论性,我刚才讲了,拍摄风光作品要带着自己的感情看待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把它看成人的生命、人的意志、人的历程,将自然和我们的心灵融合在一起,抒发壮观的、凄凉的、欢歌的情怀。对自然的感情,对山河湖海的崇敬、赞美一定要记录下来,表达出来,这就是凝聚在我内心的一种感情。第四是风光摄影的审美属性。风光作品要有艺术性,有诗性,有欣赏性,有悬挂性。摄影人在传播摄影作品的同时,要把对生命的赞美,对意志的赞美表达出来,让观看你作品的读者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7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8张:你的作品有西方艺术家的表达特质。吴:东方艺术讲究韵味,西方的影像就是表达质感。我的作品就是在影像上有些功力。我试图让所拍摄物体的肌理、质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画面没有什么,就是几个线条,几个山坡,但是通过质感就让整个山体的内涵,这种自然本身的魅力表达在我们眼前,就特别具有艺术和视觉的冲击力。刘:《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有很多种解读,拍摄向西朝圣路上作品的时候,你是定义了你心中的景色,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朝圣?吴:《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是对朝圣路上自然景观的一种崇敬、一种敬畏,是对自然的一种大爱,一种深厚的情感。这就是在朝圣路上,我创作的理念。张:《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这个主题非常好,他是朝圣者内心的独白。吴:向西朝圣的路上是什么?是神圣的大自然,路上所遇见的一切让我感动,每每在按动快门的时候,心脏在急促的、怦怦的跳动,这或许就是我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9刘:观者、读者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这种对话是令人向往的。朝拜路上敬拜的是自然,任何事物都在心里边,唯有自然是真实。这个选题你确定之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拍这个选题?吴:开始就是对风光摄影的一个反思,尝试用纪实的创作手法拍摄风光作品。第一次去西藏拍片回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照片,反思自我的主题性创作。在经过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行走在向西朝圣的路上,这种思路愈加明显的时候,我的这种表达欲可能也就越强烈,所以后面几次,这种收获就越来越大了。张:吸收西方色彩、构成、厚重经典的风格,加上东方韵味。我们既要研究传统文化,又要研究西方审美,这两点融合的元素、理念,创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刘:坚守自我,看似孤独,实则也是一种修炼。吴:自己要守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目中的这一块心田,不奢望很多人认可你的作品,喜欢你的作品,悬挂你的作品。几年过后,有不少朋友和社会机构收藏我的作品,他们的收藏或者说悬挂,哪怕是数量很少,对我而言也是莫大的鼓励,我们之间能够对话了,可以更深层次的交流了,他们在渐渐地懂我。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0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1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2刘:你用怎样的表述,让你的读者理解你的心象?吴:我认为我的影像要符号化,人家看到这个符号化的作品,那就是我。我拍摄的一个小山头,在早晨雾蒙蒙的时候有点点光影,这个光影还是淡淡的影子,灰蒙蒙的神秘的感觉,我认为它就是我的心象。张:我观察你的作品从构成到色彩是很讲究的。吴:我是特别讲究,点线面构成关系和色彩关系。我的作品很淡雅,灰灰的调子,也有蓝调子,画面里不掺杂其他杂色。刘:你有些作品色彩的运用很大胆,像藏文化色彩的那种感知。吴:我对藏文化有一些了解,看过大量的资料,包括符号性的和视觉色彩的,大量的看,深入地了解,记忆深刻,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在我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符号记忆。刘: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对于少数民族色彩的大胆运用,可能跟你学习绘画有关系。张:一般摄影人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没有那么强烈,你的作品,就像你刚才提到的,有些作品一般的风光摄影人,他注重的是光和影,而不是色彩,你可能在这方面特别一点。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3刘:吴晓鹏对色彩的理解是超出一般摄影人的,跟他学美术有关系。张:因为他特别大胆,把整幅作品的色彩定在一个调子上,你看像这种纯粹地定在蓝色的调子上,很多风光摄影人是不会这样表现的。吴:对,这个是在纳木措,纳木措很多人拍弯道那些反光、曲线,人家都拍你再拍没有什么意思,正好也是运气好,上去以后一片乌云过来,我就拍了这幅。在清华美院我有一个老师,他是画国画的,他偶尔到珠海来,到我的工作室看了我这幅照片,很感慨,他说这幅作品太好了,这不是摄影作品,是一幅纯粹的艺术绘画作品。刘:你的作品灰蒙蒙的调子,不像有些摄影人,一定要光怪陆离的,好像不太敢用的色调,这种感觉与你对所拍自然的理解有关系,还是与你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吴:我的影像在大自然当中,就是一个很局部的呈现,用我的绘画语言构成色彩关系,大量运用藏传佛教里面的黄色、橘红色、宝蓝色、古蓝色,在摄影里面做一个调子的处理,让画面很纯粹。张:我赞同刚才你说的,拍摄不一定非得是阳光明媚,现在有些风光摄影人,基本上是天象摄影师。吴:大自然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元化的。如果人家说运气不好,我怎么这次来没有阳光,难道阳光没露面你去了就不拍,那不可能。我想我追求的拍摄方法,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境,一定会有一个很美的呈现。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4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5刘:风光摄影有这么一个说法,当你尊重自然的时候,自然一定会对你回报。我认为风光摄影有两个方向,一是自然风光方向,二是人文风光方向;自然风光摄影大部分都是什么朝霞、晨雾,换句话说,我的感觉他们是在拍天象,在拍气象。你的风光摄影不同,你是用心感悟自然,用心在创作。吴:你看这幅照片,在拍摄的一刹那上天给了一个阳光的微笑,这是自然眷顾我的,回馈我的。刘:是的,真的很漂亮。吴:我认为一个摄影师除了拍摄,后期的整理归纳,到作品的呈现,都是对主题表达的敬重。张:这是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我注意到吴晓鹏的作品,从构图上来讲,有自己独到的构成方式,跟一般的摄影人不太一样,很多摄影人就是所谓的讲究什么几分法,黄金分割法等等这些东西,那我现在也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来拍?吴:我的风光摄影作品,大部分都是方的,几乎是不露天的,向外张扬的方式来进行构图,跟我做美术设计是很有关系的,我希望在这一个画面里面,任何一个点、线和面,一定要在它应该出现的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发生了一点点偏移,这幅作品的构图就会产生另外一种视觉效果。张:风光摄影人讲究作品的对称,恰恰你的作品在构成上不讲究。吴:我有很多构图是散点式构图,有些人拍山,一定把山头的天空露出来,当这个山头和天空对我的画面产生视觉分散的时候,我就不要它了,除非这个天和这个山形,跟我的画面是完全有机的结合,就把它保留下来。我希望我的影像呈现质量要好,把最好的画质集中在最中间的位置,我已经习惯这种构图。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6刘:你的作品带给摄影人的启迪,也会让大家感觉到,有一种创作方向的观念,我觉得在这个摄影成就的基础上,你把你的东西整理出来,让它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的成绩,这个正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先进的理念、正确的道路、科学的方法,对于摄影事业有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如果你只停留在创作上,充其量你也就是一个摄影师、摄影家,又怎样?但是,你把你的观念理出来,把你自己对摄影的认知和摄影规律总结出来,就不一样了。张:你的一些想法,可能很少人注意这个问题,你本身已经有这个基础,已经有这个思路,所以实际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特别是把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吴:我觉得我可能运气也不错,这一路走来有这么多朋友,这么多老师,对我的厚爱,我早年刚刚学摄影的时候是跟汤德胜,后来我结识了很多有成就的摄影人,再后来到了珠海,李伟坤主席把我推荐到珠海摄影家协会担任副秘书长、副主席。我的摄影空间越来越大。刘:不管是什么行业的艺术家,没有理论的支撑,是不会久远的,所以我真的希望你将来要从摄影理论上梳理出一二三,这个成果将来就比你现在要做的事业还有提高,就非常厉害了。吴:这个没敢去奢望,但是我自己也是给自己这么去定的,至少我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风光摄影上面,我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式,引起各方的关注,那么无论是我自己表达我自己的理论观点,还是别人对于我的琢磨研究也好,我真的也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东西出来,建立自己的摄影理论体系。刘:我们期待着。谢谢!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7向西朝圣路上的景色018作者简介吴晓鹏,祖籍广东新会,自由摄影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港深珠澳摄影联盟副主席。198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专业。1998年创办珠海兰格企划有限公司,2012年任珠海《意思》杂志视觉总监,曾担任澳门沙龙影艺会学术顾问,连续四届(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届)应邀担任澳门国际摄影展览评委。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并被多个机构和个人收藏。采访/张桐胜 刘伟 摄影/吴晓鹏本文有删节,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18年9期《中国摄影家》杂志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O57k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