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形艺术形雅集·艺术|不容错过!终于等到徐冰大展亮相北京

艺术家徐冰个展“徐冰:思想与方法” 将于2018年7月21日至10月18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呈现,包括《天书》、“英文方块字”系列在内的众多代表作品都将在展览中呈现。展览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三十余年的创作
原标题:形雅集·艺术|不容错过!终于等到徐冰大展亮相北京艺术家徐冰个展“徐冰:思想与方法”将于2018年7月21日至10月18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呈现,包括《天书》、“英文方块字”系列在内的众多代表作品都将在展览中呈现。展览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划重点,对于徐冰作品如此全面的展览呈现将会是北京地区近年来的第一次,真的是近距离、全方位了解徐冰艺术的良机,爱艺术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哦。《天书》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4000多个自创的“伪汉字”,雕版印刷装帧成册,以庄重、严肃的形式呈现出一本无可释读的书。徐冰,《天书》4本一套(核桃木盒装)每本尺寸46x30cm(平均每本约2.5cm厚)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地书》出版于2012年,通篇不见一个文字,却是一本用生动有趣的通用表情符号集成的人人都能看懂的书。徐冰,《地书》立体书。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正面是细腻唯美、光影灵动的传统山水画,背面却布满了编织袋、渔网、塑料箱、树枝、鱼线、旧报纸等与画面气质南辕北辙的材料,而正是这些材料构成了正面的优雅与精致。《凤凰》是两件重约12吨、各约30米长的庞然大物,从鸟头到身体、到羽毛,全部取材于废弃的建筑工具及残骸,比如铲子、防风帽、电钻、钳子、螺丝刀、塑料软管等,白天看,显得粗砺而凶猛,至夜晚,却在闪亮灯光轮廓中变得柔和美好、富丽堂皇。《蜻蜓之眼》被称为影史上第一部既没有演员,也没有摄影师的剧情长片,以来源于公共监控设施的素材剪辑而成,用最客观的镜头呈现了一个纯虚拟的故事。徐冰,《蜻蜓之眼》(静帧),2017,影像,81分钟。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徐冰,《蜻蜓之眼》(静帧),2017,影像,81分钟。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这些呈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各不相同的作品均出自同一位艺术家——徐冰。招牌式的哈利·波特款圆框眼镜,微卷的齐肩半长发,黑色衣裤,深灰色围巾,在徐冰工作室见到他时,正是印象中这副艺术家和文人学者气质兼备的优雅形象。艺术家徐冰,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我的每件作品外在形式都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人不能把这些作品联系到是一个人做的。”坐在宽大沙发座椅里,艺术家喝下一口咖啡,徐徐道来。“我不注重艺术的流派、风格,所以它是文字、装置、电影、书籍,或者印刷也好,我觉得都没关系,这都不是我考虑的范畴。艺术,总是要说前人没说过的话。你怎么把这话说好,说的有感觉?就得找到前人没有用过的语言。前人用过的所有的语言,都是他们在他们所处时代创造的,没有一个是适合你来用的,你就得找到一个新的说话方式,这就是新的艺术表达法出现的一个缘由。”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绕不开的一位代表性艺术家,徐冰的作品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纽约MoMA现代艺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全球知名的艺术机构展出,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重要展览,还获得过国内外诸多重要奖项,尤以在艺术界被称为“美国诺贝尔奖”的“麦克·阿瑟奖”(俗称“天才奖”)最为人津津乐道。早在1999年徐冰就摘得此项大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人士,迄今为止,获得过这个奖项的华人不及10位。智慧的艺术方式,加上盛名和光环,徐冰成为了广大美院莘莘学子们的偶像。去年10月他在知名的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演讲之时,一位留学生感叹:“在学校上学以来,第一次看到FalveyHall连二楼都坐满了,徐冰老师居然在美国这么红!”在国内的演讲则更是盛况空前,所到之处,均人满为患。去年徐冰在湖北美术学院演讲之时,不少同学提前4个小时就去占座,饭都顾不上吃。徐冰,《荣华富贵》,2011,66万支“1stclass”牌香烟,尺寸可变弗吉尼亚美术馆(里士满,2011)展览现场。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每一次的创作,徐冰都寻求一种新的“说话方法”,并试图“特别敏锐地把话说到位”,而在每件作品不同的表象之下,其实都能找到紧密的内在联系。“比如说《蜻蜓之眼》和《天书》、《地书》、《背后的故事》,都是用一些不起眼的现成的材料拼接起来的,制造一个巨大的事实,这个事实看起来是郑重其事的,可某种程度上它又是虚幻的。《天书》是本书,但它确实又不能用书的概念界定它是书,《蜻蜓之眼》是一个剧情电影,但是它颠覆了剧情电影的某些最基本的定律或要素。传统的电影学知识告诉我们的这些要素,面对《蜻蜓之眼》都是不能解释的。”徐冰说。“一个艺术家整个一生的作品,其实是在建立一个闭合的、自圆其说、自循环的体系。”徐冰,《蜻蜓之眼》(静帧),2017,影像,81分钟。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对现实处境的关注,是徐冰在自己的创作体系中一以贯之的重点。“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我的作品灵感都是和社会当下现场呈现出来的问题相关的。”目睹了美国世贸双塔覆灭之后,他收集了一包9∙11的灰尘,创作了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2004年首展于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灰白色的粉尘均匀地覆盖于展厅地面,只以英文显现出六祖慧能的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宁静、肃穆的氛围中隐含着刺痛、紧张和脆弱之感。徐冰,《何处惹尘埃》受邀于美国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等三家机构共同发起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徐冰为非洲肯尼亚设计了集资恢复森林绿化的《木林森》计划。他为此编写教材,邀请肯尼亚的少年儿童根据教材所授方法,用人类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创作、组合成“树”的图画,在美术馆展出,并在网上拍卖,所得资金用于肯尼亚植树造林。这个计划无法用装置、绘画、雕塑或是行为等任何一种艺术方式简单定义,它打破了艺术的边界,变成一个集环保、艺术、教育、网络功能等为一体的大众参与项目。徐冰《地书》工作照,2012,摄影:薛峰。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更多地投射到徐冰与文字相关的系列作品之上。尽管在徐冰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交织着诸多线索,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围绕“文字”展开的研究与创作。早期无人能读懂的《天书》、以汉字字形、笔法书写英文的《英文方块字》、近年充满时尚元素和趣味性的《地书》、手绘二维动画《汉字的性格》,一直到新近的《葡文方块字书法》等作品,始终与文字息息相关。“文字的里里外外,我都有兴趣。”徐冰曾在书中这样写道。而这兴趣,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社会时代背景、中文与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不无关系。1955年,徐冰生于重庆,生长于北京。由于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工作,年幼的他得以在书库里早早熟悉了各种书籍的样子。虽然读不懂,但文字、版式、字体等元素已在他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中国传统中对文字的敬拜,令文字显得无比神圣。而徐冰开始习字之时,正值简化字运动,那些被反复更改、废除、恢复的新旧字,又给了他颠覆性的认识:原来文字是可以“玩”的。徐冰,《天书》,1987-1991,综合媒材装置,尺寸可变。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渥太华,1998)展览现场。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1970年代,徐冰在下乡时参与创办了杂志《烂漫山花》,将知青与农民创作的文艺作品编辑、印刷为油印刊物,他不但担任美工,还兼刻蜡纸。多年后忆起这段经历他仍然不胜唏嘘,说那是一生中最全神贯注专注于一事的时期。大概正是这些生活经历构建了徐冰与文字之间难解难分的缘分,文字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他的创作主题。他说:“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触碰文化之根本……我懂得触碰文字的作用,我的触碰充满了敬畏,也夹杂着调侃;在戏弄的同时,又把它们供在圣坛上。”去年11月,对艺术家历年来文字系列作品进行梳理的展览在澳门亮相,去年12月,对艺术家所有创作更加全面和完整的回顾展览又在武汉和大家见面。今年,徐冰的大型展览终于亮相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将于2018年7月21日至10月18日带来艺术家徐冰个展“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将呈现包括《天书》与“英文方块字”系列在内的众多代表作品,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展览空间贯穿UCCA的大厅、甬道、中展厅和大展厅,也是UCCA大展厅改建后的首个大展,原大展厅和悦廊的空间被再次打通,恢复了最初1800平方米的整体展览面积。徐冰“艺术为人民”英文方块字,(2014年写)2016年电脑调整,加图章。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对于徐冰作品如此全面的展览呈现将会是北京地区近年来的第一次,这无疑是近距离、全方位了解徐冰艺术的良机,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能从中梳理和学习徐冰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方法,普罗大众亦能从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有人说,徐冰有一点很了不起:他的作品能看懂,至少是表层比较易懂。他的作品饱含着一种对话的姿态和精神,无论什么阶层和背景的人,看他的作品都不会感觉到傲慢和拒绝。雅俗共赏,正是徐冰所认为的艺术最高、最难达到的境界。“真正好的东西是简洁的、雅俗共赏的,这是我想追求的,也是我认为最值得做的艺术。”文/Vivian图/徐冰工作室、UCCA展览信息展览:徐冰:思想与方法展期:2018年7月21日-2018年10月18日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大堂、甬道、大展厅TheEn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Y3vrgY.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