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胡秋萍拘留中国书法名家系列传记——胡秋萍

声明 本文转自中原书法传媒 胡秋萍传 王幅明 一、演员,报人,书家 胡秋萍祖籍湖北应城,1962年8月出生于古都开封一个公务员家庭。因秋天来到人世,父母为她取名秋萍。“萍”是中国女性名字的常用字,但在测名卜字的人看来,就有另解了。一
原标题:中国书法名家系列传记——胡秋萍声明本文转自中原书法传媒胡秋萍传王幅明一、演员,报人,书家胡秋萍祖籍湖北应城,1962年8月出生于古都开封一个公务员家庭。因秋天来到人世,父母为她取名秋萍。“萍”是中国女性名字的常用字,但在测名卜字的人看来,就有另解了。一次,胡秋萍见到文怀沙,文问了她的名字后竟说:“秋天的浮萍,太凄凉了。”而事实呢?在胡秋萍迈入中年之后,她人生的天空依然美丽。因为模样俏丽,加之秋萍儿时多病,邻家婶婶说她是“小林黛玉”。上开封市委幼儿园的几年是她人生的重要时段。每个星期天,父亲都会去接她回家。在家中,父亲耐心地教她背诵毛主席诗词和《为人民服务》等短文。这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读物。父亲也许没有想到,他已经在女儿心中植下了热爱古典诗词的种子。1970年,秋萍入读全市最好的小学开封师范小学。她每天背着绣着毛泽东红色手迹“为人民服务”的时髦书包上学。不久,老师发现了她的文艺才能,让她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唱歌、朗诵、报幕、演小话剧,每逢重大节日,或在学校或代表学校去区里、市里演出。1975年,升入开封第五中学,仍然是学校的宣传队员。1977年,初中刚读两年,尚不足15岁,正值求知最宝贵的时光,她为了替家里分忧,也因为热爱艺术,选择参加工作,成为开封市文工团的一名团员。那时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母亲怕她这个柔弱的女儿下乡会受气,就同意她报考这个共有数千人参加角逐的职业。经过三轮考试,她终于如愿以偿。据说考官看上了她嗓音好、相貌灵秀。在文工团,她认真学艺练功,当报幕员,唱民歌,演曲艺、话剧,小小年纪就打着背包走南闯北。最痛苦的事情是无法排解的乡愁。每逢出差就想家,想家就往家里写信。写信的人写着哭着,读信的人是读着哭着。时间久了,柔弱的小女子渐渐变得坚强起来。后来,整个文艺界开始低迷,文工团的演出任务减少,令她陷入迷茫。文工团如果不演出,又没有新节目排练,团员可以不上班。胡秋萍和几个姐妹相约,上午在一起练功,下午休息。某日,她去一位同学家玩,那位同学把临摹的大字让她看,让她着实吃了一惊。真没想到同学的字写得如此好!她想起上学时,她的毛笔字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一直是全班同学观摩的样板。她暗暗发誓练字,也要写得象同学那么好。这是她终生难以忘怀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成为她人生的一个起点,从此启动了她对书法艺术的苦恋和永无止境的追求。遗憾的是,启迪她发奋的那位同学却未能一直坚持下去。回到家里,她将父亲用过的颜、柳字帖找出来,开始临摹。每天晚饭后都成为她宝贵的临摹时间。她像僧人打坐似的做着日课。如果遇到去外地演出,她就把纸和墨汁打进背包。质量不过关的瓶盖常常使墨汁溢出来把被子染成片片云团。演出每到一地,她总是惦记着在后台能不能找到桌子练字,有时找到就把床铺掀起来,把报纸铺在床板上写。热爱有时会产生魔力,与功利无关。因为那时并没有展览和大赛,更谈不上靠写字挣钱。两年以后的一天,秋萍父亲的朋友到家里串门,看她在写字,就随口问:“这丫头字写得这么好,老师是谁?”父亲说:“没有拜过老师。”这位友人说:“我们相国寺管理处有好几个会写字的老先生,我给你介绍一个?”父亲说求之不得。第二天,这位热心的叔叔领着秋萍来到相国寺管理处。刚好老书法家牛光甫、靳选、焦振华三位老先生都在。此后,他们都给秋萍批改过日课。市委有个女副书记喜欢书法,希望开封市能够培养几个女书法家,并指示文联筹备成立“‘三八’妇女书法小组”。于是,在开封书法界享有盛名的靳选(字选之)就成了她书法最早的引路人。从此,她结束了自学,开始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化学习。起初,靳选认为胡秋萍是个文工团演员,练练字能在单位写个象样的通知就可以了,并没有在创作上对她抱太多的希望。老师的一席话反而让她暗下决心,一定专心练字,有朝一日让老师刮目相看。靳选的书法属于传统二王一路,写得典雅秀润。他告诫弟子学书一定要上溯魏晋二王,才有古雅之气。每个星期天,秋萍都将自己临习的日课拿给老师看,靳选认真地指出一笔一画的正确写法。有时遇到老师正在创作,她就默默站在旁边细心观看,看老师如何运笔挥毫。1983年,胡秋萍报考了电大汉语语言专科班。连初中都未读完,直接去读大学的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她凭着一股韧劲,弄不懂的就啃字典,探究每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就这样,竟在期末取得了全班前三名的好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获得了优秀。1985年初,书法意外地给她带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她被挑拔凋进开封市委老干部局,在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老干部开展文体活动。后来又因为她入选了两次全国书法大展,领导委派她专职负责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工作。新的工作环境给她提供了学习书法更多的机遇。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办公室便成了她个人自由挥洒的天地。她整天与书画有关的事情打交道,接触了许多开封市书画界名家和前辈,诸如桑凡、李逸野、王澄、王宝贵、周俊杰等等。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再加上良师的指点。使她的书法有了飞跃式的进步。1985年,由河南省和日本关西“王铎显彰会”联合举办的“王铎书法展”在郑州举行。王铎书法那雄浑、豪放、苍郁、充满个性张力的书风,在她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突然领悟到一种方向,并慢慢探索最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书法语言。她临习了王铎许多长条巨幅、横卷小草,体味一代大师结字开张、浑厚、舒阔的气魄。这期间,她经常求教于写王铎书风的李逸野先生。李逸野性格耿直,桀骜不驯,有鬼才之称。虽然是半路学书,但艺术成就令人敬慕。他学王铎的方法很独特,选准一条字反复临摩,能达到背临乱真的地步。除了书法,师徒二人还常在一起谈古论今。说起时弊,李逸野每每口无遮拦,慷慨激昂。在艺术方面,他颇有一些独特见解,认为学习书法最好有一些数理化基础,不然思维打不开。他用数学几何分割的方法去分割汉字,并将这些运用在草书的章法上,纵横捭阖变化诡谲常常出现一些意外的艺术效果。1986年,胡秋萍为参加中日妇女书法展投稿,创作了一件四尺中堂,内容是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诗“汉家婕妤唐朝容,工诗能赋善才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为了写好它,不知费了多少纸墨,临近截稿日期,她选了一张满意的寄出。不久,便接到作品人选通知。1987年,她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1987年岁末,她通过考试进入《河南科技报》,意外地从生活了24年的古城开封来到省会郑州,成为一名编辑兼记者,从此开始了报人生涯。1996年,又考入《大河报》。虽然在两家报社服务了十多年,心中始终放不下书法。她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记者。一个好记者应该敏锐、快捷地洞察世事,及时捕新鲜事物,写出报道;她没有做到。她对喧哗的现实有一种自觉的逃避,只想安静地坐在书桌前与古贤对话,向自己的内心挖掘,在书法艺术这个王国里冶炼自己。当然,作为《大河报》的副刊编辑,她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她编发了数量不菲的书法专版,及时报道书坛大事,推出书坛新人,一个时期内颇为书法爱好者关注。工作之余,她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上,成绩斐然。她相继入选了多届全国书展和全国中青年书展。1989年11月,她作为中国书协组织的“中国妇女书法家代表团”三个成员之一访问日本,参加了“中日妇女书法展”在日本东京的开幕式。访日归来,不少媒体将聚光灯向她照来,多家报刊报道了她的事迹。许多人看了她的作品,觉得一个女性能够写出如此大气磅礴、风格雄强的作品,难能可贵;但也有人质疑:一个清秀的女性怎么能写出这样豪气的字,与古人所说的“字如其人”实在对不上号。这些人看“人”只是以貌取人,他们怎知一个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内心的强大,未必都能在相貌举止上看到。1998年6月,胡秋萍去成都参加“巴蜀点兵”中国现代书法展,受到很大触动。一些远离传统书法的前沿作品,令她深思。她从这些书家的创作表述中,受到豁然开朗般的启发。她觉得以前自己被紧紧束缚在“永字八法”的传统结构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现在应该用新的美学思想观念来观照书法,让它在线条的表现上,更轻松、自然,更接近生命的自然状态。蜀地归来,一股创作激情在心中澎湃。她发现思维洞开之后,对过去熟知的敦煌写经、二王、圣教序、章草、怀素自叙帖、隶书、魏碑……有了新的理解,笔下的体验也有了新的感觉。她尝试创作有别于传统审美韵味和情趣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得知省书画院有空缺名额后,她果断抓住机遇,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职业书法家。二、走上艺术的不归路读胡秋萍《但求翰墨溢心香》一文:“随着岁月的绿叶一片片的飘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能有一件事让我终生为之痴迷,则人生足矣”的句子时,不禁从内心深处为她叫好。笔者想起清代文人张潮在其名著《幽梦影》中的一段话:“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并非人人都能悟出,人人都能具有。因为癖好和痴迷常常与寂寞为伴。这就是胡秋萍,一个有癖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做出的选择:甘愿放弃在名报当编辑记者的优厚待遇,去做一个寂寞的职业书法家。因为书法,已经让她终生为之痴迷。胡秋萍对于书法的热爱和痴迷已经深入骨髓,与她的生命融为一体。这种选择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幸福,也带来了莫名的痛苦。她已背负起沉重的书法十字架,不停地去寻找和发现新我,像一位虔诚的圣女。2002年伊始,有着金字塔外形的河南博物院举办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活动:胡秋萍书法艺术作品展览暨《胡秋萍书法艺术》作品集的首发式。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参加了开幕式并细致观看了所有展品。著名书法家张海、王澄、周俊杰,著名作家南丁、田中禾、孙荪、张宇以及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展览带给人的感情冲击是巨大的。惊喜、惊叹、惊愕、惊讶,各种表情,因人而异。站在大家面前的,仍然是人们熟悉的,有着谦和微笑和儒雅之风的胡秋萍,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她的近百幅新作,因其更加张扬更加个性化的线条造型,汪洋恣肆的情感律动,使熟悉她书风的朋友们几乎都感到陌生。大家都在心里反问:这是胡秋萍吗?然而,每幅作品的落款“秋萍”二字又是那么熟悉,让你无法怀疑。胡秋萍在勇敢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这一点她在一年前河南省书协推出的墨海弄潮百人集之一的《胡秋萍书法作品集》中已经做了预演。一本薄薄的只有两个印张的小册子,能量却不小,引发了一场蔚为壮观的辱枪舌剑。赞扬者有之,责难者有之,同好间私下议论者有之,郑重其事撰写文章登在书法刊物上有之。双方各执一词,代表当代两种截然不同的书学理念,从中可以看出书法界对她的关注。正像王澄先生在她的作品集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她对)以王铎为基调的、能充分展示其传统功力和承接关系的行草书,早已驾轻就熟,但她并不愿意轻车熟路地走下去,而是颇有激情地做着新尝试,尽管这种尝试会有几分风险,更有可能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但她顾不了这许多,因为她有一颗忠于艺术的痴心。她懂得,在艺术的探索中,即使失败,也带着几分悲壮,其过程本身便是一种价值和收获。”她在艺术探索上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收入其作品集的作品)风格,比她一年前走得更远,也更全面地展示了她的追求。她以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同行们及各界人士的批评。随之举行的研讨会再一次印证了王澄的话。十几位艺术家、作家先后发言,对她的探索精神给予了热情的首肯。艺术家是真诚的,他们在热情肯定的同时,谈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也包括“非议”。大家太熟悉她的王铎书风了。她历次入选国展和获奖的作品,都是这种书风。但她并不是一个书奴,她并非在重复王铎,在学习王铎的基础上,她的作品已经融入了不少她自己的东西。可以说,她是书法界公认的写王铎书风成功的一位书法家。为什么要变呢?很多老一代书法家不是一辈子都在写一种书体吗?她不是在自寻烦恼,她有更高的追求。如果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书法是她的生命的一部分,那么现在,书法已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的喜怒哀乐都在书法里。她要用属于她自己的语言体系去表现她生命的律动。“王铎书法为我最初的学习提供了直觉与远古的参照。但我不能做寄生虫,永远地寄生在王铎身上。我们毕竟是隔代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心理需求,带来不同的艺术审美追求”。——对于她曾长时间醉心的王铎书法,胡秋萍作如是观。有人说她的新作明显受流行书风的影响,对此她十分清醒:“受流行书风的影响,是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的人在探索中无法避免的事情,当然最终要剥去趋同的蓑衣,显出个性的本真,才会有其艺术价值。”可以说,没有流行书风,不可能有胡秋萍今天的探索。流行书风的一些优秀代表书法家的书学理念与实践,给了胡秋萍深刻的启迪。我们从她对民间书法的吸收和更加个性化的线条表现,以及对墨色、纸张、幅式的选择上,都可感受到这一点。但是,正像我们从她的新作中仍能感受到王铎的某些精神和技法一样,她对流行书法家的态度也是有选择地吸取,并非全盘接受。胡秋萍的新作呈现出的,是她过去的作品中所不曾有过的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的精神世界:既有响彻云霄的凄然呐喊,又有山涧溪流似的细语低叹;既有奔腾不息的波涛翻滚,又有温柔缠绵的柳丝拂面……一个成熟知识女性热烈奔放而又细腻质朴的心灵世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好像感觉到生命的呼吸,它是那么的真实。更为可贵的是,她在尝试着运用只属于她自己的书法语言去表现,不事雕凿,自然天成。她沉浸在创作带来的特有的惊喜和幸福之中,同时,又陷入不被理解的隔膜和痛苦之中。展览之后,她很长一段时间未再创作,更多的是在读书、临池、听音乐、旅行、思索,间或写点旧体诗。她的爱好颇为广泛,最突出的当属上述几项。读书和听音乐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事情。读书使她心灵升华,也使她找到最适合表现的文字内容。听音乐常常激发她创作的冲动,她不少得意之作就是在音乐声中完成的。我们可以从她书作和谐的节奏中感到一种音乐美。她本身就是一名歌手。几年文工团员的经历加深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她喜爱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她很早就立下的宏愿,因而她不放过每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展览之后带给胡秋萍的不被理解的苦闷一直在折磨着她。她更多的时间是在思索。经过长久的思索后,她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一直酷爱最富个性的艺术。追求张扬个性,是她义无反顾的选择。她最终听信并服从了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经历过炼狱之后发出的忠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三、墨韵诗语在离开报社时,胡秋萍作过一首小诗明志:“四十才圆少时梦,求来寂寞养清心。繁华删尽秋云里,留得闲情听梵音。”远离热热闹闹的新闻媒体,秋萍觉得繁华删尽,留得闲情,把长期以来创作过程中对生命和艺术的追问与思索引向崭新的境界。她用不同颜色的宣纸和特种纸,甚至用宣纸的包装纸,以及用不同毛笔的笔锋,以墨汁瞬间变幻的五色进行试验。偶尔心手双畅时,仿佛捕捉到了要找的感觉,宣纸上变换莫测的汉字,显得雄强苍茫,飘逸诡谲,质朴淡远。2002至2003年,胡秋萍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荣誉称号,作品入选《中国书协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作品集》。参加“笔阵——当代中国书法十二家作品展”。受聘为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受聘为郑州大学书法研究所教授。2004年,当选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参加“中国杭州首届国际草书艺术展”。参加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参加中国书法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青年书法艺术百人展。访问韩国,参加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一周年“中国著名书画邀请展”。受聘为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胡秋萍随笔书法作品集《秋萍墨韵》。《秋萍墨韵》文图并茂,收入胡秋萍5年间所写的20篇有关书法的随笔、网友答问,50多件书法作品,及数十幅珍贵的文献照片。这些随笔,记录了她多年来跋涉、学书的心路历程,直面生命与艺术之后矛盾苦涩的心灵轨迹。书法作品则是多种书体探索试验的精选。有人称其书可当作胡秋萍在世纪之交的“断代史”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在该书的序言中不乏赞美之词:“胡秋萍的书法很早我就关注,看过她的一些作品集并留下深刻印象,但心中始终感到似乎有些当代流行的味道。后来,她到北大跟我做访问学者,除了上课对话以外,又看了她大量作品,感到她的书法颇有大气象。这次又系统地读了她即将出版的新著《秋萍墨韵》,不由心中暗暗吃惊,其文笔之优美真挚,词章之典雅大气,思想光彩之先声夺人,书法作品之大气精到,令人很难将这恣肆汪洋雄强的文风和天风海涛般的大草笔意,同一个温文尔雅微笑着高声叙说的女书法家联系起来。这倒使我感到,她还真有些书法奇人的意味。”《秋萍墨韵》出版后,引起了书法界许多人的关注。读者喜欢这本书的因素是复杂的,有的或许因为她独具个性的书法,有的则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个文化女性的坚韧与柔情所打动。作为一个职业书法家,胡秋萍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写字、读书、写文章、写诗,间或参加与书法有关的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做家务等等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书法临摹、创作与写文章,占据了大块时间,其余则用来看书和写诗。她的时间利用率颇高,包括在火车上曾写诗、构思文章、打草稿。除了艺术感悟,她也写关于亲情和人生的小品。令她欣喜的是,有一个中学生课外读物,选入了她的随笔《感恩生命》。2006年5月,“素笺翰墨寄浮生——胡秋萍书法艺术展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办。这是中国女书法家第一次在马来西亚举行个人书法展览。2007年,“胡秋萍书法展”在湖南长沙举办。同年,胡秋萍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十七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参加中国草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墨舞神飞”草书展。参加中国美术馆“馆藏现代书法家59人作品日本展”。获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作品奖。获河南省文学艺术界第二届“四个一批”人才奖。获河南省书学论文优秀奖。参加北京大学、江南大学在无锡举办的中、日、韩“三国四校”当代书法高峰论坛和作品展览。2008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大典——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胡秋萍》。参加“2008林散之书法双年展——提名作品展”。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胡秋萍精品集》。珠海出版社出版《胡秋萍小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秋萍》。2009年,胡秋萍“故乡情”书法艺术汇报展在开封开幕。2011年9月,“乘物游心——胡秋萍书法艺术展”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2013年12月,《听花堂诗语》(上下卷)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听花堂诗语》收录了胡秋萍近年创作的诗词160首,散文、随笔及访谈40余篇,集中体现了她在书法、诗词、散文等方面的才情。胡秋萍在40余年的砚边磨砺中,喜欢用诗词、散文来记述和表达她对书法艺术的体悟和探索。她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2000年曾有诗集《秋歌一一浸月斋诗稿》问世。她的诗作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深沉,婉约之中不失豪放与旷达,一如她的为人。她以器载道,以艺修行,以宗教式的执著情怀表达着她对艺术的虔诚朝圣。在通往艺术殿堂的漫漫路上,她善于从身边的山水花草中感受天地万物的博大,体证生命成长的艰辛,感悟水韵墨痕营造的诗情和生命意象。该书上册以诗词与书法合璧的形式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书法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下册以散文和自画花草插图的形式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敏感和观察力。作品文笔细腻、纯粹、空灵并富有哲理性,文图搭配相得益彰。老一代书家沈鹏称赞胡秋萍:“胡秋萍同志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她写散文,作诗词,能吟诵,兴趣广泛。这些都滋润了她书法的厚度与风采。她有胆识,有中原豪士的雄姿,也不乏女性的婉约……其草书宗法传统,既有‘二王’笔意,又有唐张旭、怀素雄逸挺健的风姿,兼得王铎浑厚开张、墨色淋漓的气势,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听花堂诗语》因其内容与装帧的双重品质荣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听花堂诗语》有一首《无题》:“何必争春岁岁荣,莺歌蝶影梦牵萦。剧怜今古苍茫意,难叙尘寰草木情。墨洒幽香抒剑胆,琴弹流水映心声。一壶纳尽人生味,谁解繁华寂寞名。”三四句是指她的书法作品,而“墨洒幽香抒剑胆,琴弹流水映心声”,更是夫子自道,侠骨柔肠尽在其中。绝句《斋号记》则是写书家先后四个斋名的来历:“书屋流光浸月明,小斋啐啄盼新生。闲居若水清无物,堂上听花绽有声。”诗后有一小跋:“吾习书四十余年,先有浸月书屋,又有啐啄书屋,后有若水居,今有听花堂。少年取浸月,意在伴月而读。禅语啐啄之际,小鸟方可新生,取其能出新意。若水居取其水利万物而不争,听花堂取其参禅之意。真悟在心,艺术贵在真悟而后出新。”四个斋名,四种境界,书家的精神历程清晰见见。胡秋萍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被中国美术馆列为首批书法收藏56人名单。被业内看为是极具收藏潜力的当代女书法家之一。作品被中南海、毛泽东纪念堂、河南省博物院、许昌博物馆、林散之纪念馆等收藏。黄河碑林、淮河碑林、岳庙碑林、曲阜孔子碑林、常德诗墙等数十家碑林刻碑。作品入选荣宝斋《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木刻水印珍藏本。其书法入选首届《书法》杂志“中国书法方阵——寻找30家当代优秀范本”。2016年,在《中国书法报》年度遴选活动中,被评为“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第四届中国书协主席沈鹏这样评价胡秋萍:“胡秋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她写散文,作诗词,能吟诵,兴趣广泛。这些都滋润了她书法的厚度与风采。她有胆识,有中原豪士的雄姿,也不乏女性的婉约。我曾经表扬秋萍同志对涨墨的追求,善于领悟的秋萍没有停留在小技拾人的层面。秋萍对草书有其理性思考,说明她对书法的功力、才情、修养并重。对笔墨追求有高度,把自己的草书创作定格在‘诗意的生命迹化’,由此可以透视她的慧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更对胡秋萍褒扬有加:“她是一个以美丽外表掩盖其狂放内心的天资卓越又精进好学的女才子。她从身边的小草小花都能吸纳其滋养和永不满足的天生狂野追求的状态令我吃惊。而书法所能承载既包涵中华文化的内寓故事、文学、哲理以及从象形文字转为图案造型进而演化为抽象表达所具有的造型艺术的全部生命和生成过程正是胡秋萍这个个体生命赖以发挥的绝佳途经。因此,我认定:书法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甚至已成为她的生命。虽然她也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赋诗词,但书法的宽大境界看来最能满足其厚积薄发的性情。我祝贺她已取得的成就,更庆幸我们的时代能够成就她精彩的人生。”(《放开笔去,无需理由》)四、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2016年8月26日至9月3日,在国家文化部外联局等单位的精心组织下,胡秋萍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教授、著名书法家等身份,到美国夏威夷和洛杉矶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共进行三场演讲和互动,每到一处,听众云集,反响热烈。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对话和互鉴,文化部于2015年启动了“中华文化讲堂”项目。讲堂作为面向当地政界、学界、文化界和青年精英的高层次文化讲座及学术交流活动,两年间已在欧、美及东南亚多国开展了15期别开生面的讲座等活动,内容涉及哲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诸多领域。这是“中华文化讲堂”首次走进夏威夷和洛杉矶,吸引了当地各界的广泛关注。两地多家主流媒体对讲堂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和专题报道。第一场,8月27日,在夏威夷首府火奴鲁鲁举行。胡秋萍演讲的主题为“书为心画——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墨语”。胡秋萍向美国观众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她以演讲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为夏威夷民众带来了一次书法艺术盛宴。从“汉字起源与文人式的书写”、“书法艺术的表情性”(人文性情、家国情怀、终极关怀)、“书写艺术的审美趣味”、“书法艺术创作者中的女性”等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带领观众鉴赏了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并深入分析了书法艺术蕴藏的中国人文精神与审美特质。她还结合自身经历与美国观众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性书法家学习书法艺术40余年的心得体会。讲解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观众们听得认真,看得入迷,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笑声。现场的气氛友好而热烈。在互动展示环节,胡秋萍亲自挥毫书写了宋代哲人朱熹的诗作《春日》,将活动捶推向高潮。笔墨在她的手上奏出圆润和谐的交响。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与乐趣。第二场,8月31日,在洛杉矶奥林匹克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与永恒”。胡秋萍在带领观众鉴赏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名作《砥柱铭》及其本人作品《大学之道》《阴阳》《李贺诗》的过程中,向听众展示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不懈追求,以及通过书法艺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她说,一个人书写书法过程中,可以回归到本我,如同佛教等一样,可以让人心平气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可以追求笔墨之美、汉字的线条之美,体味生命之美,享受中国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讲解生动自然,充满激情,深深感染了到场观众,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谐、珍惜和平的民族性格。在演示环节,胡秋萍挥毫写下“天人合一”四个大字,洛杉矶州长安东诺维奇与多位嘉宾现场临摹,既感受到了毛笔书写的乐趣,也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蕴藏的深奥的精神境界。在讲堂现场,胡秋萍亲自挥毫示范,指导几位老外书写了“天人合一”,她还专门书写了“融合”二字,表达中国与世界各国融合相处的发展理念。台下每位嘉宾和观众面前都放好了笔墨和宣纸,大家与台上嘉宾一起,在一笔一划书写中,感受中国书法艺术刚柔并济的魅力。一位当地的黑人朋友颇有兴致地提起毛笔,认真而缓慢地书写了一个“人”字。随后,安东诺维奇走上前,有滋有味地用毛笔写下了“一”字和“口”字的一部分。最后,当中国驻洛杉矶文化参赞古今走上前来将“口”字完整地“封口”之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个“合”字,由中美两国三人写完,必将成为一个友谊佳话,载入史册。很多年轻嘉宾都是第一次接触毛笔。活动结束后,嘉宾们纷纷将用过的毛笔带走收藏。很多人则围在胡秋萍周围,有的请教学习书法如何起步,有的则忙着请她留下墨宝。嘉宾纷纷向媒体表示,通过聆听胡秋萍教授的精彩讲解并亲身体验毛笔书写,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乐趣,对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与精神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当天,胡秋萍还向安东诺维奇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安东诺维奇向胡秋萍回赠了感谢信,感谢她此行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的积极贡献。第三场,9月1日,在美国久负盛名的文化机构——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举行。胡秋萍深入浅出讲解了欣赏优秀书法作品的方法,以及书法艺术中体现出的中国人对于天地和宇宙万物的认识与理解。在现场挥毫展示环节,胡秋萍书写了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她希望借这首诗,表达中国人民对于太平洋彼岸美国人民的问候,愿两国人民的友谊“更上一层楼”。她写的另一幅作品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她祝愿中美两国在文化方面加深交流,以此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胡秋萍向亨廷顿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书法作品,用于支持慈善事业。亨廷顿图书馆向胡秋萍回赠了感谢信。到场嘉宾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表示,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超出了他们以往的印象,艺术家书写出的汉字之美让人终生难忘。访美之行的巨大成功令胡秋萍激动不已。她没有想到,在迈入知天命之年,实现了她豆蔻年华时的梦想。她缅怀已逝世20多年的恩师靳选,不禁一时感伤。那时,靳选在开封大相国寺管理处外宾接待室工作,专门给国内外来开封参观游览的贵宾写书法。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七朝都会,这里的民风崇尚书画诗词,并以书画作为相赠的最高礼物。当时,市领导常把靳选的墨迹赠给来往古城的重要客人,包括外国领导人。她在羡慕老师的同时,萌生了梦想:有一天自己的书法也能走向世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而且超出她的想象,除了她的书法作品为美国的文化机构收藏,而且,她还作为国家的文化使者向美国听众发表演讲,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书法文化。如果老师地下有知,他会多么高兴。胡秋萍意识到,她前面的道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使命在等待着她。乘物游心文丨胡秋萍超然物外,乘物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艺术家之所以选择艺术,就是因为他爱笔墨、爱丹青、爱音乐、爱光影……爱所有由物而升华出的美的物象、意境,借此创造出自己对于生命夏花之美的礼赞,并由此感悟宇宙生命之真谛,利万物而不争,来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草书条屏李白《塞下曲六首》2018年作草书横幅李白《关山月》2018年作草书中堂王铎诗2017年作草书条幅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2018年作正像音乐家听见了旋律,摄影家邂逅了光影,画家看到了色彩一样,书法家看到了精良的宣纸、毛笔、墨汁也会激动不已的。书写是书法家的生命状态,是自己营造的精神家园。避开现世的喧嚣沉进自己的自由世界,是一件令人愉快而幸福的事,也是中国文人自我修行的一种既好而又简单的方式。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拿起毛笔,在一笔一画中做乘物游心的逍遥游呢?草书横幅曹操《观沧海》2018年作草书横幅高适《送浑将军出塞》2018年作草书横幅唐诗二首2018年作草书条幅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2017年作墨虽分五色,但没有当官冷漠的脸色;毛笔虽软,骨头却硬,能写出挺拔劲健的线条,宛如耿直的脊梁;宣纸虽白,却并不阴冷,一遇墨汁就敏感兴奋立即做出热情的反应;在笔锋的引领下,墨在宣纸上不断幻化生成奇逸、曼妙的点线,在心灵的召唤中,在手指、手腕的拈转、手臂的挥动下,创造出生命绚烂的乐章,生命在书写的过程中延伸,并享受着独与天地往来的大快乐。书法家心甘情愿让生命的时光在不知不觉的一点一画中消耗殆尽。喜怒哀乐全在笔锋触纸的那一瞬间表现出来。笔锋轻触纸面,此刻,所有带着动物秉性倔强的毛锋都归顺在你的手下,任凭你提、按、顿、挫、绞转使唤调遣它们。优秀的书法家总能娴熟地控制它们并与之合二为一直至双畅,达到天地人合的境界。行书横幅《心经》开卷·援琴行书对联2018年作得好友·有奇书行书对联2018年作梅花·柳絮行书对联2018年作但是,这种幸福和快乐又是稍纵即逝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砚田里默默耕耘和痛苦探索的坚守中度过的。吴冠中先生曾说:“成为一个艺术家不那么简单……没有殉道的精神,就去改行。”因此,艺术家的快乐基石是磨难和痛苦,它与日常性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你是我非的恩恩怨怨的痛苦烦恼不一样。它是探索者在跋涉中遭遇的精神迷惘焦虑的痛苦,是形而上的笔墨精神之苦,它的过程是为了终极的精神大快乐,是尽精微、致广大的笔墨流动过程的享受。行书横幅岑参《登北庭北楼》2018年作修和·存心行书对联2017年作草书条幅张泌《寄人》2017年作楷书横幅沈周《赋得落花诗五首》2018年作时光在你的指尖流走,在你的笔下停留。书写将时间以笔墨点线的形式留住,每一件作品都能唤起你对曾经流逝青春的回忆。一个人的生命无论多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也是极其短暂的。我们没有必要悲伤,应像庄子那样乘物游心,凭借书法笔墨线条游心足矣;像孔子说的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足矣;仨俩好友,沐浴春风天地之间,自由自在足矣;能像老子说的那样“载营魄抱一”,坚守笔墨,“抱一”而终足矣。享受书写。无论痛苦还是快乐,都是天地的恩赐,都是对我们的生命和意志力的考验。书法家在书写中绽放激情,释放痛苦,实现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草书扇面王维《送平澹然判官》2018年作草书扇面孟浩然《凉州词》2018年作草书扇面范仲淹《渔家傲》2018年作行书扇面自作诗一首2018年作一个人用书写锁定一生的生命内容和形态,似乎有点儿单调,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但是,能够深入笔墨的人都知道黑白交织的世界并不单调,在宣纸上,随着笔墨的不断变幻,阳舒阴惨也在不断更替。由此,你会深深洞悉书法及人生的“易经”。书法家在单调的黑白间变幻着无尽的生命轨迹,编织着人生的梦想。乘物游心,乐此不疲。放笔开去无需理由在杭州的一个书法邀请展上,我注意到的有限的几个书法家,胡秋萍是其中的一个。经曾来德介绍,我对她有了初步的记忆。后偶然在中央数字电视台的录播现场见到她时,含蓄秀美的外表使我一时不能将她与其投笔豪迈劲健开合收放自如的书法联系在一起,多少有点诧异。渐渐熟悉了,我发现她的现象应了一句话:即静若处子,动若飞鸿。在人群中,她一般象一颗小草静静地生长在背荫中,无声息地像小孩般观察着别人的往来。执着临池时则不让须眉,一旦手拿起笔书写时则似目空一切,迅速进入一种小小的亢奋,点划之间掷地有声。其楷书厚重工稳,精细典雅。观其行草书之笔划轻重缓急、顿锉有节、轻重引带、自有一种音乐的节奏。笔墨精彩处,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放纵豪迈似有神助之感。内敛平稳的细腻秀韵与飞扬忘情的开张雄浑之间轻盈转换,在我所见书法家中见所未见,也闻所未闻。还发现偶然在一些场合,由于学术问题的谈论一旦被有些话题触动,其从平静状态迅疾激发感触转换为情绪和思维冲动状态的间隔几乎没有,旋即进入一种喷涌而又遏制的激动,以致谈话声虽不大而略带颤抖,这是需多才华出众者所共有的现象,而她更为典型。她是一个以美丽外表掩盖其狂放内心的天资卓越又精进好学的女才子。她从身边的小草小花都能吸纳其滋养和永不满足的天生狂野追求的状态令我吃惊。而书法所能承载既包涵中华文化的内寓故事、文学、哲理以及从象形文字转为图案造型进而演化为抽象表达所具有的造型艺术的全部生命和生成过程正是胡秋萍这个个体生命赖以发挥的绝佳途经。因此,我认定:书法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甚至已成为她的生命。虽然她也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能赋诗词,但书法的宽大境界看来最能满足其厚积薄发的性情。我祝贺她已取得的成就,更庆幸我们的时代能够成就她精彩的人生。放笔开去,无需理由,你就是胡秋萍。文丨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13年5月21日晨于天津盘龙峪胡秋萍听花堂习书与恩师靳选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P3v6gY.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