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年薪20万的工作她放弃年薪200万工作,用发丝绣作巨幅画卷,作品征服国内外!

一根头发有多细? 最细的有惊人的0.02毫米, 而最粗的也不过0.12毫米左右, 要处理、染色这种“纤细”的素材, 并且将其绣在布面之上, 在常人看来, 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然而在我国南端的美丽岛屿上, 却有12个心灵手巧
原标题:她放弃年薪200万工作,用发丝绣作巨幅画卷,作品征服国内外!一根头发有多细?最细的有惊人的0.02毫米,而最粗的也不过0.12毫米左右,要处理、染色这种“纤细”的素材,并且将其绣在布面之上,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然而在我国南端的美丽岛屿上,却有12个心灵手巧的绣娘,她们用平均不足0.1毫米的发丝,用了整整13个月,绣成了一幅近10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上为原图,下为发绣这幅用头发绣成的《清明上河图》色彩淡雅素净,拥有细腻的针法;繁华街景与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在日光照射下,每一处都会熠熠生辉。街上熙熙攘攘,楼内觥筹交错。一叶扁舟随波飘荡,路边的茶摊是说书人的主场。万缕青丝构建了壮美的河山,同时在国内外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和这种热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创作者,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作品会火起来。身为地道海南苗家女的蒋艺鸿,正是这幅发绣的发起人和绣者之一;她与众多苗族女孩一样,在6、7岁时就开始和奶奶及母亲学习发绣。头发是苗族人的圣物。姑娘们从出生后开始蓄发,直到遇见自己心仪的小阿哥,再将一头长发剪下,送给阿哥作为定情信物。而每年的大大小小的节庆上,苗族人举行法事、祭拜鬼神所用的也都是以头发绣成的面具和辐条。“以针为笔,以发为墨。”从垂髫到及笄,蒋艺鸿将自己的发绣技艺,锻造得炉火纯青,七彩的发丝在她手中拉扯滚缠,变幻出的花鸟鱼虫犹如活物。千百年间,这些图案在苗族人中代代相传,他们相信,自己身上绣着什么动物,就会得到那些动物的认同,进出山林时就能免遭其侵害。若是整个族群需要迁徙,途中的所见所闻也会在衣服上成为新花纹。因此,在没有文字的苗族人眼中,发绣就是她们“穿在身上的史书”。身为族中佼佼者的蒋艺鸿没有满足于现状,她离开海南,前往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为的,就是能将发绣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曾有公司开出200万年薪,邀请她做艺术总监,她都婉言谢绝,一心只想着回到家乡。在五指山下,蒋艺鸿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带着一批和她一样热爱苗族发绣的绣娘,轰轰烈烈地踏上了将发绣这门古老技艺送出大山,在公众面前展示的道路。蒋艺鸿深知,纯粹的传统文化,并不能为大众普遍接受,必须要将民族的东西与美学相结合,才能让这条路走得更加长久。于是她有了一个新主意:用苗族发绣演绎中国名画。为创作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需要的工艺是极其繁琐且复杂的。作为原料的头发,需是苗族少女未经过烫染的原生之发。一旦被选定,取发前的三个月间,少女们得按苗族传统,用山茶油浸泡头发,再用芭蕉叶灰进行清洁。只有这样,洗出来的头发,才有足够的韧性、弹性和光泽。取发当日,头发的主人会沐浴更衣,正襟危坐。剪下的头发在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和处理后,都会获得自己独特的编号,若是头发的主人有意,便可携带编号去查询,自己的头发成为了什么。发绣作品的价值,以其采用的原色头发数量决定。虽然蒋艺鸿都会尽可能地在每幅作品中采用原色,但也难免需要染色弥补特殊之处。通过漂染可以产生近千种不同的发色,原料也都取自大自然:辣木粉、生姜黄、辣椒绿、芭蕉紫…经过这么几番处理,这些头发已能不烂、不退色且千年不腐。在绣品并不仅仅是为了穿戴的现在,发绣的创作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2017年,蒋艺鸿已是第三次带着发绣作品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只是年轻一代不再钟爱苗族服饰,也少有女孩子愿意耐下性子耗费眼力,去学习3年才能堪堪入门的发绣。“全岛懂发绣的只剩60个人左右,没有更多了。”谈到发绣传承现状,蒋艺鸿有点无奈。但她已下定决心,即便前方困难重重,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坚定前行。蒋艺鸿始终记得记得奶奶说过的话:“心一定要静下来,才能把事情做好。”有时她觉得难了,就会独自静下来绣些东西。飞针走“发”,是化繁为简的过程;问题迎刃而解,生活也逐渐有了滋味。-END-(本文作者:阿谈,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须知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aNOrgY.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