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孩子会怪你吗?这事儿,可不能怪孩子

她很喜欢兰兰。隔壁邻居家的兰兰,天真,活泼,红扑扑的脸蛋儿像初绽的花朵。 她也有一个女儿,与兰兰同龄。“小长假”里不上学,女儿随奶奶去乡下老家了。 一天下午,她闲得无聊,想起了女儿贝贝。无奈女儿不在身边,她决定去好友家串趟门,拉拉家常,
她很喜欢兰兰。隔壁邻居家的兰兰,天真,活泼,红扑扑的脸蛋儿像初绽的花朵。她也有一个女儿,与兰兰同龄。“小长假”里不上学,女儿随奶奶去乡下老家了。一天下午,她闲得无聊,想起了女儿贝贝。无奈女儿不在身边,她决定去好友家串趟门,拉拉家常,顺便与兰兰玩会儿。她走至好友门前,门敞开着,好友丽清正在洗衣服、洗被子……忙这忙那的,并未看到她的到来。兰兰斜倚在门边,嘴巴翘起老高,像是在发脾气。见她来了,兰兰急忙拉着她的手说:“阿姨,我想去外面玩,你能带我去吗?”“哦,好,阿姨带你出去玩!你妈妈呢?”“喔,在哪里!”兰兰右手指向房内。丽清闻声而出,看到兰兰求好友带她外出玩耍的一幕,便故作愠怒道:“去吧,去吧,我正忙。顽皮鬼!”她与兰兰妈会心一笑。这时的兰兰,早已蹦蹦跳跳地一脚跨出门外。公园里,绿树掩映,鲜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兰兰蹦着跳着,玩得很尽兴。她拉着兰兰的手,穿过公园的林间小道,刚走过一条花带时,兰兰突然想摘一朵花,仰着头问她:“阿姨,那花好漂亮啊!我摘一朵花,花儿会疼吗?”她不假思索地应答一句:“摘吧,没关系的。”于是,一朵花便戴在了兰兰的头上。兰兰快乐得像个小公主……又一天下午,好友带着女儿兰兰串门来了。她笑盈盈的,为好友沏好茶后,又为兰兰端出一大盘糖果。随后她走进厨房准备饭菜,一心留兰兰娘俩吃晚饭。兰兰妈也没推脱,就安心地看着电视节目。兰兰一边吃着糖果,一边走着跳着。一会儿,她走出厨房,突然发现兰兰手里拿着一朵纯白的月季花……她往外一看,窗台上那朵刚刚开放的月季花不见了,剩下光秃秃的茎干孤独地戳向天空。那种突兀的感觉,使她的心空落落的。那是她精心栽培的一盆月季花呀!那花纯白色,没有一点儿瑕疵,精致得像一件工艺品。“兰兰,你这花……是窗台上的那一朵吧,你怎么能……”兰兰不由得向后退了两步,惊异地看着她,对她说:“阿姨,你不是说过摘一朵花没关系的嘛!”瞬间,兰兰哭了,脸苍白得像月季花一样没有血色。“你这孩子,怎么能把花摘下来呢?”兰兰妈一脸惊愕,责问着兰兰。“阿姨说过,摘一朵花没关系的呀!”“阿姨,阿姨,你别生气好不好?”兰兰手里拿着那朵月季花,一脸惊恐,迷茫地看着她,“阿姨,摘花,花儿会疼的,对吗?我错了,以后不摘了……,阿姨……”此刻,她的心像被什么猛扎了一下——这事儿,能怪兰兰吗?兰兰有错吗?不能。要怪的是贝贝的妈。她不经意的一句:“摘吧,没关系的。”让兰兰误以为不管那儿的花都是可以摘的。兰兰当时或许是这样想的:公园里的花可以随意摘,贝贝家里的花也是可以摘的呀。早在1928年,陶行知就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是的,养成教育宜早不宜迟。千万不能有孩子幼小不懂事,等他们长大了再教育也不迟的错误想法。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敏感期”理论认为,2.5岁至6岁的孩子处在社会规范敏感期,他们逐渐脱离了自我的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因此,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时刻注意:一、重视苗头,把住关键的第一次。孩子要教得好,必须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发现苗头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搞好关系,打成一片,在自然状态下发现和了解孩子。可是,当丹丹有了想摘公园里的花时,切切不可说“摘吧,没关系的”之类的话。如果抓住了这第一次,哪会有第二次摘花的事呢?二、瞅准契机,使教育更有渗透性和随机性。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因生活经验所限,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会把这些问题不分时间地点地提出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孩子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譬如,丹丹提出的“花儿会疼吗?”之时,就应瞅准这个最佳契机,给她释疑。三、叶圣陶说过,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作为父母,必须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孩子教育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不可忽视。(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oAJvd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