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笔杆子吃饭国产剧能否成功,全靠编剧的笔杆子!

文丨于秀娟 ; 来源丨国家广电智库 我国早已是电视剧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电视剧1.5万集左右,但是能够在有影响力的平台播出,能够被观众们追看的优秀电视剧屈指可数。 近年来,总局一直在提倡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原标题:国产剧能否成功,全靠编剧的笔杆子!文丨于秀娟;来源丨国家广电智库我国早已是电视剧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电视剧1.5万集左右,但是能够在有影响力的平台播出,能够被观众们追看的优秀电视剧屈指可数。近年来,总局一直在提倡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有一些电视剧只是披着现实题材的外壳,却没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灵魂,观众广为诟病。剧本乃一剧之本,要提升现实题材电视剧品质,必须从编剧创作环节抓起。落下去,扎根生活按照恩格斯的理论,现实主义创作除了细节真实之外,还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描绘真实的现实关系,同时还要刻画出推动现实生活发展的历史潮流。对照这些要求,我们的电视剧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比如,不刻画社会关系的运转,也不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游移与困惑,观众看到的是满眼的别墅、豪车、面无表情的俊男靓女,这算得上“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不触及社会现实、不反映社会矛盾,只是简单设置婆媳、情侣、职场等各种外在的人际冲突,津津乐道于个体悲欢、杯水风波,能称得上“现实主义创作”吗?跳出小我,深入生活,作品接地气,才有人气。“悬浮剧”之所以“悬浮”,一定是无根,或者根不深。时代的痛点、热点、亮点,都应该是编剧们创作的焦点。著名编剧彭三源认为“生活”和“时代”才是最伟大的编剧,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绝好的素材,只要编剧们肯下去采访,都能有重量级作品出来。确实,现实生活本身已经很精彩,编剧有时候只要忠实纪录就足以构造出精彩的作品。电视剧《黄大年》虽然创作周期很短,但是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有着满腔报国热情、同时又有血有肉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个故事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剧本创作建立在大量实地调研、采访、研讨的基础上。地气中有人气,日常生活中有文化观、价值观,优秀的影视剧就是要在真实客观地展现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累积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飞起来,高于生活现实主义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扎根生活并不等于同于照搬生活,飞得太低容易酿成事故,所以,影视剧还要懂得在接地气的基础上拉升,使故事更有普遍意义。最近热映的影片《我不是药神》前半部分将主人公塑造成了一个为了谋利而走私的药贩子,以致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提出了抗议,但是这种处理为人物后来转变成一个宁可赔钱、甚至进牢房也要救人的“药侠”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避免了高大上、假大空的人设带来的不信任感和疏离感。同时,和原型不同的另一点是主人公不再是一个白血病患者,而是健康人,随之整个故事就从白血病人群的自救行为变成了健康人群对因病致贫人群的救助,直到国家参与进来,政府行为代替了个人行为,主题进一步升华,影片产生了更加振奋人心的力量。影片所作的这些改变都是基于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蕴含着更高的审美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优化和升华。虽然电视剧美学体系和电影有所不同,但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补上哲学这一课中国编剧们除了学会讲故事之外,还应提升哲学素养。社会现实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各种思想、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如果只停留于描绘生活现象表层,作品就会沦于琐碎无聊、苍白无力,因此编剧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观察更细致、认识更深刻,有自觉和警醒,才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观众才能从作品所讲述的一时一地的故事中,知晓过去、看清当下、预见未来。比如,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之所以能成为谍战剧中的佼佼者,不仅因为其展示了敌对双方扣人心弦的智力较量,更因为作品刻画出了历史前进步伐的不可阻挡,以及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身不由己却依然要投身其中的信仰的力量。试想,如果该剧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观众们会以置身事外的心态旁观,但是当作品进入第二和第三个层面时,观众油然而生悲壮与悲悯的情感,更能理解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更愿意接受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过,无形的思想需要有形的载体作为显示器,影视剧对现实的哲学观照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引人入胜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人物和精彩精辟的台词设计上,不能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否则反倒会引起观众反感。加大对优秀剧本和编剧的扶持力度处于电视剧产业链上游的创作环节至关重要,目前却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提升剧本质量,不仅需要编剧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一是多设置编剧类的奖项,且在颁奖环节凸显编剧奖项的重要性。国内电视剧编剧主要奖项有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白玉兰奖等。这些颁奖典礼中,编剧奖项往往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而压轴颁发的一般都是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等,有编剧当场表达不满,认为这就是中国电视剧编剧被边缘化的体现。此外,各类电视剧节展的宣传海报、文稿中,打出的几乎都是明星牌,用以吸引人气,而付出更多心血的编剧们几乎没有露脸甚至被提及的机会。市场需要引导,优秀的编剧是让电视剧产业链成为可能的根基,建议今后的电视剧奖项中不仅要增加编剧类奖,还要大力宣传优秀的编剧,让他们也成为“明星”,树立品牌,整个产业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加大对优秀电视剧剧本的遴选和扶持。总局发布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规定,加强电视剧剧本扶持,形成价值内涵和艺术品格相统一的优秀剧本遴选、资助、推介机制。总局每年开展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对于重点扶持剧本奖励300万元,一般扶持剧本90万元。建议此类评审扩大评选范围,目前的参评项目均为已进行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或通过重大题材立项审批的剧本,作品经过层层选拔,本身已经比较成熟,而那些更大量的底层剧本的遴选和扶持工作还有待开展,这些对年轻编剧更重要,更具有引导性和激励性。三是加大对编剧队伍的培养。《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电视剧人才培养,并指出了多条培养路径。目前关键是能否落到实处,以及效果如何。编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理论功底,但学校培养只是路径之一,更多还需要行业的锻炼和实战经验。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公司在做编剧人才培养工作,如星易和影视举办的星引力编剧计划、编剧帮定期举办的线上线下培训、云莱坞举办的中国新编剧大赛等,都是帮助年轻编剧成长的通道。随着中外影视剧合拍的深化,当下还出现了引进剧本的合作模式,如同当初引进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一样,这是快速弥补剧本环节薄弱的强心针,中国编剧们从中可学习到国外编剧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猛药只是暂时用来起辅助作用的,模仿、学习之后的创新,才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长久之道。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N6NAWVdz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