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大陆首个仇英特展雅昌专稿|折叠中国的“妄念”实录:当代青年的精神“盛墟”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妄念 时间: 2018年9月12—10月24日 地点: 英国伦敦 萨奇美术馆 总策划:高世名 艺术总监:管怀宾 张颂仁 策展人:王岩 助理策展人:林灿文 主办:中国
原标题:雅昌专稿|折叠中国的“妄念”实录:当代青年的精神“盛墟”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妄念时间:2018年9月12—10月24日地点:英国伦敦萨奇美术馆总策划:高世名艺术总监:管怀宾张颂仁策展人:王岩助理策展人:林灿文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萨奇美术馆鸣谢:平行当代艺术(英国)杭州世通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2018年9月12日,由策展人王岩策划的展览《妄念》将在英国伦敦萨奇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萨奇美术馆和START艺术博览会主办,得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展览呈现了十位/组中国青年艺术家(朱玺、段官来、王震宇、吴穹&汪洋、王志鹏、孙晓宇、宋戈文、傅冬霆、邵睿璐)全新创作的十余件绘画、装置及影像作品,不仅融合东方传统哲思与西方当代文化视野,更集中呈现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对社会当下的回应、反思与预测。折叠现实与精神世界,领观者游走其中,同时探寻虚妄与执念、身份与权利、政治与信仰等议题。作为一次实践,“妄念”不矫准任何偏离,也肯定非常规的生命体验,挖掘并还原隐含于艺术创作中不可视的信息和精神图景,重新思考艺术的力量。展览名称中文为“妄念”,英文为“WilltoFaith”,这是个有心的安排,因为相对中文标题的决断与干脆,英文标题展现的过程感与想象力无疑更具共情,而若与展品集体面目之他乡同鸣,则更易唤醒当代艺术青年群体的层级潮涌。观者可通过艺术家的视角窥见世界点滴,这种内化反观承载着一种自我赋予的权利解放,从而冲破各自当下的困境:强调将“自我”置身于世界、强调“自我”于其中的坐标、强调将信仰与乌托邦的精神传递、发展与更叠。“当今政治紧张局势突显,经济增长压力倍增,全球秩序走向更紧密的相互依存。新一代所面临的危机,因技术的加速发展而变得更加尖锐,历史经验此时与以往相比不再那么可靠。作为崭新的历史险途的一部分,我们的兴奋感与面临未知、黑暗深渊的敬畏感如影随形。过去不再是某种指导,这令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更加顽固,也推动另一部分人走向同具历史意义的乌托邦思想。”知名学者张颂仁认为“新生代们试图了解未来面临的可能性和挑战,而他们的艺术恰好让人们一睹引导着他们前行的图景。他们寻求那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的起点,而WillToFaith以一种探索性的视角,在这个行将立刻属于他们的世界里找寻一个起点。在萨奇美术馆的这次展览如同一次热烈的欢迎,欢迎他们分享自己仍在成形中的世界,并来到一个满怀希望的未来——这个未来,我们都携着恐惧和颤抖在进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是中国美术学院成立90周年,这所成立于1928年的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国立艺术学院,自建校以来不断发展成为艺术界创新实践的领先教育学院。WilltoFaith展览呈现了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一批年轻艺术家的最新作品,而策展人也是这些艺术家的同时代校友。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较早开始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艺术院校,也是目前中国最先锋最前沿的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家的源地,而START艺术博览会是汇聚全世界新生艺术家和新艺术画廊的引人注目平台,萨奇美术馆则是一所创立于1985年的老资格艺术机构,建立之初便旨在让尽可能多的观众接触到当代艺术,并为新生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创新平台。在距离展览开幕(9月12日)仅十余天的时间节点,让我们通过展品来一览展览概貌。本次展览的展厅构造并不复杂,整体长方形空间被一割为二,入口进去后展线清晰,沿着作品边看边走,基本可顺畅看完所有展品而无遗漏。下面,依展线的前移,来看作品。进门第一件展品是朱玺的《被射杀的宇航员》,由金属和软性灯管构成,视觉感出众。▲朱玺被射杀的宇航员2017金属软性灯管尺寸可变其实,宇航员之间的“射杀”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不可能子弹横飞,所以“我更多是使用彩色的,调侃的方式来探讨科学信仰带来的和世界政治存在的一些问题。”朱玺说。近几年,其创作主题慢慢聚焦在战争的深层原因,并衍生出许多不同分支:地质缘,两极对抗、个人信仰、个体空间、自然法则等,在“科学信仰”用了种较戏虐、波普的手法来体现作为科学宗教吉祥物的宇航员—行走在宇宙空间的宇航员被狙击枪射杀,来体现科学并非看上去那样的美丽,即使彩色灯管下的宇航员形象依然美丽。“我的作品相对现实政治冲突,更多的是体现人的精神世界。政治是暂时的,人才是永恒的。不同的人群,不同语境下,政治立场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只有人的精神善恶,人的自我探索才贯穿整个历史。”朱玺说。▲朱玺信仰的边界2017纸本圆珠笔300cmx400cm注意,在展线结尾部分,放置着他的另一件作品《信仰的边界》,是件纸本,由圆珠笔绘制而成。两件作品首位呼应,较好地串联起整场展览。▲段官来众生相系列—妄念/觊觎/涩难/顺耳2017综合材料段官来的《众生相系列》位于《被射杀的宇航员》右方,是一组结合了敏感细节和简单有效机械动力的装置作品。段官来喜欢手作,因为能不断感受物和物运动的关系,“而且某方面来看装置比绘画能让人直接面对着物像本身,更直观且具有空间性,也许能触发更多的东西出来。”他说。所以自毕业后,段官来一直着力于装置作品的创作,内容上更喜欢思考物与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试图直接把呈现出来。“装置作品有时像是在写诗在诉说,只是它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装置中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再造。”段官来说。▲王震宇屠宰手术与塑像尺寸可变2017现场作品录像向前走,是王震宇的《屠宰手术与塑像》录像作品及《测量与收藏no.1——脑》和《测量与收藏no.8——电线》绘画。“生命痕迹”是这组作品最重要的线索。王震宇曾深爱理工科,沉迷物理学与生物学,现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热爱边界工作,一直感兴趣的是“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张力,世界是无序的,但人们一直试图有序化这个世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距离生发出了一系列“人造”与“神创”的问题。如何让洪荒且无序的生命痕迹与基于人类逻辑所建立起来的测量做对话?人是否用自己建立的有序逻辑发现了无序生命的内在密码?▲吴穹&汪洋途中的大象单屏影像尺寸可变201721分45秒它的右手边,是吴穹&汪洋的单屏影像作品《途中的大象》。“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中意指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刻意忽略的事实”。影片分成五个章节,展现了三条叙事线:分别是关于一个宇航员、一个缅甸难民,以及艺术家两人自己的故事,看似互无关联的三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人的迁徙”的主题。“人的迁徙”或“人的移动”,正是人类繁衍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宏观上它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微观上它也给每一个生命以继续存在的动力。与惯常的创作逻辑相悖,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方向从本科时代对宏观生物学以及宏观社会学的好奇与关注,转向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调研,现今又慢慢聚焦于自身的身份焦虑,尝试着呈现出迷惘的新一代的形像。▲王志鹏Mandala2016尺寸可变时长可变再向前,可见一处被围起来的圆形空间,里面展示的是王志鹏的《Mandala》。艺术家长期专注于“分形”这一数学概念所展现出的分形图像,并挖掘、思考以及追问分形图像背后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美学价值,与宇宙自然、宗教之间的暧昧关系。“生长,建构,聚集,变化,分离,瓦解,消失,轮回;破碎混乱而又规则有序的形态不断试图悄悄唤醒我脑中已经存有的视觉经验;他既是万物之象,又非万物之象,他只是其自己,因其目的而不断完成并成为其自己。作品有三个不同维度的视角的设定,试图来强化对于这一数学物象的感知。”王志鹏说。这件作品完全静默,跟以往他的作品“声光电”有所不同,“没有什么纯粹的追求,只是作品在视觉上的信息量足够丰富,有趣味,适合用眼睛去看,所以作品不需要在空气中传播信息。”▲孙晓宇山陬海澨2017三屏影像11分钟左拐,穿过一道门,可见一处密封的黑盒子,展示的正是孙晓宇的三屏影像《山陬海澨》,作品以巨幅三屏影像叙事呈现,在空间中营造诗意的“场”,观者进入空间的那刻,便开始走向被《山陬海澨》所营造的感官深度的自我对话。超现实的隐喻画面,一方面来源于梦境,另一方面来源于自我反观的遐想。《山陬海澨》标题名源于古汉语,摘自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指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是我在片子里追求一种荒原或孤岛感。▲宋戈文彼岸:无桨之舟2015木金属电机霓虹灯灯泡时间控制器尺寸可变从黑屋子出来,抬眼便是宋戈文的《彼岸:无桨之舟》。宋戈文的作品关心运动与驱动的结构,以及光的频闪、颤动引发的波长等一系列物理现象。他将这些运动归纳到某种情境之中加以微观放大,可以视作为一种磁场修行般的炼造,关乎作品种种物态与形态的矛盾与平衡,就像一场重生、一种能量的守恒。尽管宋戈文的装置作品中大量运用机械原理和工业元素,可谓精致却没有排斥着朴实,在艺术家看来,全机械卓越的做工,对于他或许是最简陋的方式。所以作品的关键节电与拼装组合方式当中,无不透露出一种手作的痕迹,唤醒与颠覆日常材料在工业化的社会当中的存在方式,让材料找到归宿,让冰冷的材料崇高。▲傅冬霆空间缝合之处2018虚拟现实交互程序投影装置尺寸可变2.37m×1.48m它的右边,是傅冬霆的虚拟现实交互程序《空间缝合之处》。作品通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投影,在现实中呈现超现实的空间体验,参与者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制造不同的虚拟的物与光,并且将原本看不到的虚拟投影实时投射到展厅空间的相应位置,使得观看者能够不佩戴虚拟现实眼镜,通过自身的光影经验感知到虚拟物与光的存在,以进一步讨论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私人与公共的关系。随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商业化的迅速发展,原本抽象化的电子网络空间逐渐形成并且为大众所认知,这也引发了一个全新的问题:从人类诞生以来始终包裹着我们的物质世界与由我们创造并且越来越接近真实世界的电子虚拟世界,这两者在物理空间上是否是完全隔绝的。“《空间缝合之处》这件作品正是我通过阴影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某种可能性。”傅冬霆说。▲邵睿璐不要害怕生或死,你早已见过许多互动&延时摄影尺寸可变无限循环展厅最后,是邵睿璐的互动&延时摄影《不要害怕生或死,你早已见过许多》。由于不满足于仅仅呈现为一张静止的照片,艺术家选择用延时摄影的方式持续拍摄了40天。这期间,画面中有持续生长的植物;有不断枯萎的鲜花和腐烂的水果;有已经变成尸体残骸的小鹿头骨;有奶奶生前织了一半的毛衣,也有外婆身体里的钢钉(生前骨折时植入,在火化后取出);以及每日更新的报纸和前一日被烧成灰的报纸灰烬等等。“但这些仍不是这件作品的全部。来到现场,你才能见证整件作品,以及这一个月来发生在静物台上的、也许你早已见过数次的生生死死。”邵睿璐说。现场设置了感应装置,当观众远远观望时,它是一张静止的照片;当观众走近它时,拍摄了40天的延时摄影开始自动播放;观众离开时,画面便又定格下来。关于主题“妄念”(摘选)文/王岩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革命。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驱使下的毅力。信仰能够战胜一切,能让人为之付出生命。哪怕是一天天周而复始,每日的太阳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只是一个卡夫卡式的“甲壳虫”。信仰,不止于宗教信仰,它是身份的记号,刻写精神的注脚,它决定着主体的主体性或与周围其他的关系。广义的信仰是一种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对人、事物、宗教等等抱有的“乌托邦式”的笃定、信任或崇拜。每个时代都会有“理想社会”,无论是西方浪漫主义意境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东方神秘主义叙述下陶渊明的桃花源。从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再到今天迈克尔·哈特的大同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无不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完美社会模型,这种理想对应的正是对过去与当下社会的不满,并企图站在人类命运的角度去想象与重构一个完美文明。这种寄托给予我们的是最强烈的、超越世俗的情感震动。“妄念”即显现于此——任何重构信仰与理想的意图,必然都充满了未知和冒险,于是这种企图与尝试带来的激情,变成了艺术家在这个特殊语境中对自我创作的文化价值的肯定。每一个艺术家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是无穷尽的,因为纯粹的艺术是信仰的驻守,是执著求索的笃定,是发自内心的体悟。信仰是艺术生命的根本与核心,它出现在每个构思和每根线条之前,这是美学中一个无可争辩的原理。艺术家坚定地置身其中。这个不断被塑造的世界并非仅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艺术家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身与时代的关系,进而选择一个立场的开始:作品是被重塑的世界,是信仰层面的思维交汇,是历史源流中的永恒不变。这既源于艺术家的肉身经验,又受塑于艺术家所生存的环境。今天的中国处于高度发展的经济建设阶段,正急需一种信仰和价值的填充。与此同时,全球当代艺术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巴别塔式的“盛墟”,而中国恰是这“盛墟”中蕴藏潜能的核心之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RWJ3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