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车水马龙,我们都在路上

微·投稿 | 河北大学 赵子聿 家门口的路上早晚都通行着形色的车辆,行驶在白雾霭中,疾驰在霓虹灯下。平坦的柏油马路,笔直的行道树,无言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春冬。小时候,我没有见过很多路,也没有走过很多路。 零零年出生的我,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
原标题:车水马龙,我们都在路上微·投稿|河北大学赵子聿家门口的路上早晚都通行着形色的车辆,行驶在白雾霭中,疾驰在霓虹灯下。平坦的柏油马路,笔直的行道树,无言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春冬。小时候,我没有见过很多路,也没有走过很多路。零零年出生的我,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中。这里的高楼一座座,马路一条条,每天透过楼里的一扇小小的窗,看两旁没有尽头的路上行人与车辆来来往往。从早晨七八点开始,车鸣就起了床,蹬蹬蹬地在路两边奔跑,敲醒楼里每一个家庭的窗。城市的生活是忙碌的,这样的喧嚣一直要持续到晚间,车也许才慢慢收了场,居民们走在路旁散步,或者聚在有喷泉花园的广场休息、跳舞、闲聊,三三两两聚集的人的脸上,疲惫中带着浅浅的笑。但有时,半夜的路也不会休息,满载着货物的大皮卡一辆辆地穿梭在无人的街头,不知此时,路上又载着谁明早的糟糠。在没有见过乡下的路之前,我以为每一条路,都是干净且平坦的。一次外出实践活动,我才第一次走到城市以外的路上。汽车压上去,带起一层厚厚的黄尘,飘舞在即将落山的太阳的微光中,顿时晃了人眼,土在光里飘着,让整个村子看着厚重起来。旁晚,路边已然人烟稀少,只有少数的女人带着牙牙学语的孩童在路边坐着,看着黄色的,凹凸的路发呆;又或是少数富有创造力的人,给孩子们编讲着一个又一个的路边故事。红黑色的面庞,是庄稼人独特的外装,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褂子,脚蹬一双鞋,扛着工具,便走在田边的土路上,太阳有时在身前,有时在身后,劳作时又在头顶,蒸着地里的庄稼和劳作的庄稼人,蒸着路上的土和尘,晒熟了麦子,晒熟了庄稼人的希望。收获的季节,一垛垛金黄的麦子堆积在路边,一辆辆载着成熟果实的独轮车被来来往往的庄稼人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摇摇晃晃地送到即将进城的大皮卡里,这些果实带着庄稼人下一年的希冀,离开黄尘环绕的乡间小路,离开颠簸不平的乡间小路,在一辆辆皮卡上,走上柏油路,走进城里的每一个家庭。路就这样将事物联系起来,土路和柏油路,庄稼人和城里人。母亲对我讲,小时候,她们放学了,同学们就一起走在路边,踩着路牙子上上下下,或来来回回在路上奔跑,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晚上吃完饭,就和自己的家人三三两两坐在路边,拿着大扇子,马扎,坐在路口吹着凉爽的风;或是带上一卷竹席,铺到路上,在上面哄着孩子,便在风里睡了,那时候车也少,事儿也少,晚上也安静,路上寄着家家的情。如今,一条条大路在一栋栋高楼之间,人们下了班就回家,坐在沙发上,面对着手机和电脑,独立的生活在每一个空间,却总是感觉少了些什么,许是少了些联系,少了些交流的情谊。她总是笑着和我讲些饱含情愫得事,许多和人有关,许多也和路有关。鲁迅先生在《故乡》里写,希望总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儿时是不懂其中深意的,只是听来觉得有趣,却不想先生一生见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却在故乡里回味起路和人来。这里寄的深情,才是渐渐明白了,故乡的路,是有味道和情意的,那不是一时匆忙走的路,是踩碎时光,厚寄着深情走过的路。许多人总会怀念故乡的人和事,这些,都寄付在当年走过的路上,路是饱含情感的。有人说,想知道一个城市的人情有多浓,便在路上走走,许是这个道理吧。但有时,城市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地改变,却悄悄把时光混合了起来,变了相貌,变了味道。路还在原来的地方,可能只是换了外表,可,此时的路,却非彼时的路。就像电子屏幕阻隔了面对面交流一样,如何将路和情联系起来,又是横在了人与人间的新的屏障。城市的发展,不光是留下纸醉金迷的繁华,更应该注入大且深的真情。如今,我即将从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征程,生命永远都行在路上,有时是心路,有时是道路。白天和夜晚,无论是窗外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还是乡间凹凸不平弯弯曲曲的小路,时时刻刻都在动着,把事和人联系起来,包裹起来。窗外车水马龙,我们,也都走在路上,正在路上,正期待着。投稿须知:1.投递稿件应为作者原创作品。2.邮件命名方式为【投稿】+学校+姓名。3.如若曾在其他平台刊发,请提前注明。4.投稿邮箱zqwjywx@163.com,欢迎投稿投稿:河北大学赵子聿编辑:河北大学李真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jpAO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