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女人慢品好书丨姚茵《徙》:恋爱中的女人在异乡

沙龙快讯:10月27日(本周六),美籍华裔作家姚茵携新书《徙》做客慢书房,敬请期待。 新 书 徙 姚茵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品 《徙》展示了十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女性的情感与伦理故事。该书重于描写人物血液中的探索
原标题:慢品好书丨姚茵《徙》:恋爱中的女人在异乡沙龙快讯:10月27日(本周六),美籍华裔作家姚茵携新书《徙》做客慢书房,敬请期待。新书徙姚茵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徙》展示了十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女性的情感与伦理故事。该书重于描写人物血液中的探索基因所决定的人生道路,突出人性美好的一面,但不回避种族矛盾、成长的艰难和美国社会的复杂环境,甚至中国儒学的光辉也在其中得以彰显。美籍华裔作家姚茵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居住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已发表作品包括带有自传色彩长篇小说《归梦》和《新留守女士》;中篇小说《忧郁男手记》《过把瘾》;英文短篇小说《缺陷》《巴黎假日》《黑眼睛》。或许是源于自身成长经历,多年来姚茵一直用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杂文和电影剧本。“我熟悉的女作家中,比较喜欢张爱玲。我常常觉得她散文比小说更可读。”长期浸润在多元文化下,姚茵对上海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几乎每年都要来上海。”一位以研究精神性疾病遗传基因为主要工作目标的人,为何对写作情有独钟?姚茵坦言,“很多从少年时代就让我难以忘记的故事总是在纠缠着我,我总觉得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中隐含着很多应当被人们记取的故事和人物,我常常为这些事情折腾得夜不能寐,就一心想着把这些事情写成小说,纪念那已经消失的岁月。”非虚构散文集《徙》一名取自“迁徙”,不但包含了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展示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灵魂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出入和挣扎。对此,姚茵在序中自白,“我写的是一群让我痛、让我爱的女性。有的是我亲近的有人,有的是帮助过我的师长,有的是我带过的博士生,也有的是亲戚,还有我所居住过的在社区里常被人们提起的‘难以忘却的人’。而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的,便是一个‘徙’字。”虚中有实,实里有虚,这就是《徙》这个文学集子的特点。姚茵以真实感情经历为蓝本,描写了十几位女性主人公在美国颠簸而不屈的生活态度,向海内外的读者展示出一个略带残缺但真实的美国社会众生相。作者姚茵姚茵(YinYew),美籍华裔作家,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获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用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杂文和电影剧本。已发表的中文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归梦》《新留守女士》,中篇小说《忧郁男手记》《缺陷》《过把瘾》。英文短篇小说《缺陷》(Defection),收录于关注亚裔性文化小说集《在米床上》(OnaBedofRice)。英文短篇小说《巴黎假日》(VacancesàParis),收录于北美华裔作家文集《陌生人》(TheStrangers)。现居住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遗传统计学室任首席研究员。即可进店买到“签名本”《徙》《徙》序言文丨姚茵在出版《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和《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之后,我又完成了《乡野闲人》。这是我所创作的“乡村三部曲”的第三部。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告别,向我千里之外的故乡。我二十岁之前的时光,全部深植在这里。我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集《徙》要出版了,长久积压在心里的一种痛,像是缓缓得以释放。这痛欲喊却不能,只是在心里蔓延。我写的是一群让我痛、让我爱的女性。有的是我亲近的友人,有的是帮助过我的师长,有的是我带过的博士生,也有的是亲戚,还有我所居住过的在社区里常被人们提起的“难以忘却的人”。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的,便是一个“徙”字。“徙”,包含了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展示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灵魂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出入和挣扎。这些女性,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她们的年龄不同,性情各异,却有着相似的执着和无畏。一个个似自由翱翔的飞鸟,如刀尖上翻飞的舞者,像眼角旁的飞星,又如秋天的落叶,总之是千姿百态,让人难以忘怀。那些女性的笑似乎是吝啬的。她们曾经有过的笑,令我生怜。她们能够忍受贫穷、误解,甚至是被抛弃,她们不能容忍被剥夺思想与呼吸。这群活生生的女子,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情感故事。她们像是挂在我卧室里的一幅幅油画,在无眠的夜里,她们从画里走下来,其表情和姿态常引起我长久的思考。如果说她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一种“痴”。关于“痴”,诗人徐志摩这样写过:“我信我确然是痴;/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也许是由于运命的驱策,无论是如飞蛾投火般的瞳冥,还是一辈子等着爱的钟太,都在异地他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瞳冥的才华和爱情留在了爱荷华的墓地里,而钟太对男人有过的所有幻想也留在异乡的土地上。当牧师念着祷文,信神的瞳冥也许可以安眠,而钟太是否还在试图理清自己曾经的信仰?我是一个有心理学背景和研究精神病发病机理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习惯性地关注周围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关注其心理流变,以及一些心理病象的历史因缘。我的这个文集里所展现的情境,比如家教、婚姻、顺逆、国度和城市、年龄以及心性,无不是人性和命运的交响。无论是少女瞳冥的结局,钟太或身为苏俄后代的凯瑟琳的结局,都真实到残酷。我坚信只有通过展示残酷,才能令读者体味到性格和命运的最真实的结合。最后有一个文体方面的问题。把一群我非常熟悉的女性的真实故事放到一个集子里,算得上是文学作品吗?是的,在故事陈述方面,我忍不住用了一点小说的技巧。但人物的性格、事件和命运的归结,是笔者从生活中获取的。这种真真假假的缠绕,常常让我觉得离文学的虚构很近,而离身边的纪实很远。我熟悉的女作家中,比较喜欢张爱玲。我常常觉得张爱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说更可读。所以,自己的写作中,不知不觉会受到一点影响。如这本集子中的《等》,就略沾一丝张的风格。而在其他的故事里,我尝试着西方现代小说的风格。在一个集子里,使用了中西两种风格,是想让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人生经验的读者来关注这个集子,希望他们不要把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当成虚构的小说来看。大约是八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杨扬教授曾评论过我的小说《归梦》。他说:“跟以往的留学生题材的作品比,《归梦》在表现上要深入得多。这种深入,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较之最初的闯荡者们的心态,要显得平和从容。作者的国族意识淡化与生存意识的加强,使作品面对的异域生活世界更加开阔。”我想他认真地注意到了我的写作的某种状态。如今我把描写异域生活世界的集子《徙》献给读者。跟以往的作品相比,这本集子不急于把人物写满,而是刻意留点空间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我觉得,如果我叙述的故事让读者有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去联想,那就值了!联合推荐作者通过细腻而大胆的心理剖析,描写了挣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都市智识者,徘徊在科技理性与艺术追求之间的零余者,凸显了现代人的情感与爱欲、善良与偏执、安稳与扭曲,用冷寂而锐利的笔触抵达人性的幽暗与光亮。——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文学评论家郭艳现代社会的多变现实,挑战着作家的认识和想象的能力。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在生命的渴望与困顿之间,作者注视着人性复杂的面相,展示了女性心灵丰富的层次,演绎着人性和命运的交响。——《文学报》高级编辑、作家、文学评论家王雪瑛人文与科学双重镜像互鉴,纪实与虚构两维视角透析。跨界写作的新尝试,独具一格。——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FIN—文丨姚茵整理丨读书君编辑丨WEYLEAN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1Okaw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