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助中俄人民增进相互了解这两类书籍最受欢迎——

参考消息网9月6日报道俄媒称,9月4日,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全俄展览中心拉开帷幕。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月5日报道,9月4日至8日书展期间将举办600多场活动,来自33个国家的出版商将展示逾10万本书籍。 由于今年是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
原标题:文学助中俄人民增进相互了解这两类书籍最受欢迎——参考消息网9月6日报道俄媒称,9月4日,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全俄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月5日报道,9月4日至8日书展期间将举办600多场活动,来自33个国家的出版商将展示逾10万本书籍。由于今年是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70周年,中国展商成为此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报道称,中国展台展出约3000本关于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书籍。5日下午举行了“中俄经典与现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新书发布会,其中还包括德国记者胡伯特·塞佩尔所著《普京:权力的逻辑》一书的中文译本。发布会得到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俄联邦新闻出版和大众传播署、中国作家协会和俄罗斯翻译学院的支持,多名翻译家、出版社负责人、作家、俄语学者和东方学者与会。资料图:2016年9月7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名观众在中国展台选书。(新华社)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两国如何开展书籍出版领域的人文合作。“这些年来由于中俄两国的新时代、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加强,在人文、文化领域的交往非常多。据我了解,每年中国和俄罗斯都能互相出版翻译对方国家的大概二三百种图书。”张洪波认为,儿童文学和专业书籍最受欢迎。同时他也指出,俄中两国在人文关系发展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便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文学翻译可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13年以来,两国在“中俄经典与现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框架内已出版约94部译作,包括38部俄文译作和56部中文译作,其中包括老舍、王蒙、莫言、余华、盛可以等中国作家的作品。除了俄罗斯经典作品外,阿尔伯特·利哈诺夫、米哈伊尔·波波夫、马娅·库切尔斯卡娅、弗拉基米尔·沙罗夫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也都推出了中文译本。【延伸阅读】只通过智能手机交流:西班牙青年成为“静音一代”参考消息网4月10日报道西班牙媒体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通过智能手机聊天和沟通,甚至都不打电话,他们被称作“静音一代”。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4月8日报道,“静音一代”主要以14岁到24岁的人为主,他们在网络沟通日渐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出生。题为《2018年西班牙数字社会》的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西班牙98%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首选沃茨阿普(WhatsApp)等软件作为沟通手段,而全体西班牙人中,首选这种沟通手段的比例则为95.1%。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通过智能手机聊天和沟通,他们被称作“静音一代”。(视觉中国)这份由西班牙电话公司基金会制作并在4月8日发布的报告提出,技术应服务于人类,数字革命应首先满足人的需求和权利。在新技术和电信服务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注意减少公民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报道称,这种沟通方式上的改变也让其他沟通方式受到影响。网络实时聊天占据的比例超过了现场面对面的沟通,也几乎是电话沟通的两倍。事实上,60%的人每天通过各种软件多次发送实时信息,只有24%的西班牙人使用手机电话沟通,用固定电话沟通的人更是只有12%。此外报告指出,与前几年相比,人们对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担忧有所减少,82.9%的人认为此事重要,而2017年的比例是87%。57%的西班牙人对为获得个性化服务而实行的个人数据使用情况感到总体满意。报告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西班牙在5G网络的部署方面处于领先位置。报道称,5G网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全球商家为此已经展开前所未有的商战,西班牙在这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主要是因为此前4G对西班牙人口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7.2%。同时光纤覆盖率达到71%,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2019-04-1011:42:59)【延伸阅读】电影交流与合作是拉近中日人民心灵的有效途径参考消息网7月5日报道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日期间,中日双方政府签订了有关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为什么两国政府会如此重视中日在电影方面的合作?在中日关系的历史长河中,电影交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两国电影合作的现状与未来又是怎样的?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就此进行了独家解读。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在访谈中解读中日电影交流与合作在两国关系发展中发挥的特殊作用。(摄影:沈晓宁)——此次李总理访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外交成果,其中在加强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双方政府专门为两国电影合作签订了协议。对此您有何评价?王众一(以下简称王):李克强总理5月对日本的正式访问,将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这不仅仅是因为此次访问是时隔8年中国总理首次访问日本,也不仅仅是中国总理出席了中断两年半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我看来,此次李总理访日一个很重要成果是,双方领导人都认识到了拉近中日两国人民心灵的重要意义,并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人民之间的相互全面正确认知,特别是对彼此“心相风景”的相互了解正是夯实民间友好根基的重要前提。——在您看来,在推动中日人民相互了解,两国关系友好发展方面,电影发挥了怎样的独特作用?王:今年李总理访日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而战后中日两国人民超越战争创伤带来的悲惨记忆,重新审视彼此战后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大规模的社会契机,就是根据政府间协定对等举办的双方电影周活动。1978年底,为纪念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并换文,日本电影周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几个中国大城市举办,其间上映的《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等日本影片在中国掀起了一轮日本热。电影《追捕》《望乡》与《狐狸的故事》相关资料战后日本的繁荣与相伴随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战争给日本妇女带来的伤害;北海道旷野的自然景色以及可爱的动物;深邃寡言的高仓健、热情奔放的中野良子、知性美丽的栗厡小卷在这一年定格在亿万中国百姓的记忆中。同样,《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等几部中国电影也同期在日本上映,让普通日本公众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领袖的情感表达以及中国社会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年是此后四十年中日人文交流的开端。这些电影引发的深远影响,一定是当时的当事人始料不及的。——您所说的始料不及的深远影响是指对两国人民之间美好记忆与善意想象方面的促进作用吗?具体是指哪些情况?王:是的。具体我可以举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2014年1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就高仓健的逝世回答提问时说,“高仓健先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日本艺术家,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积极贡献。我们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在当时中日关系还处在困难的情况下,这条消息一下子成为中日媒体共同“追捕”的话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向去世的日本著名电影演员高仓健致哀2008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一下子引发了大批开始热衷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奔向北海道。因为这份意外之喜,北海道把这部电影当成了福星,许多日本地方政府纷纷效法复制,但都没有收到这样的效果。为什么?因为30年前的《追捕》《狐狸的故事》以及后来以北海道为舞台的《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那一代中国观众集体种下了向往北海道的种子。《非诚勿扰》中男女主人公在草坪上玩人熊互撕游戏,分明是在向《追捕》中高仓健从熊口中救出中野良子的桥段致敬。电影《非诚勿扰》剧照1988年,为纪念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周年,日本东宝公司与中国合作拍摄了中日联合救助野生大熊猫题材的电影《熊猫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水墨画风格的插入动画桥段,以日本人的想象说明原本白色的熊猫为什么变成了黑白相间的样子。其思路明显来源于对十年前上映的那批中国电影的记忆。电影《熊猫的故事》剧照——中日两国电影交流最好的时候有哪些交流成果,对两国人民的彼此认知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王:刚才说过,中日电影交流从一开始就在两国普通民众间拉开了彼此善意想象与深入了解的种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电影周、电影回顾展、电影节等多种形式,使得大量的电影作品在两国频繁上映。日本影视作品给中国观众送来了沉默寡言的高仓健(《追捕》)、一往情深的栗原小卷(《生死恋》)、刚毅柔情的宇津井健(电视剧《血疑》)等日本恋人、家人的形象。中国电影则给日本观众带去了幽默韧忍的姜文(《芙蓉镇》)、敢爱敢恨的巩俐(《红高粱》)、温厚慈祥的朱旭(《变脸》)等中国情侣、亲人的形象。《人证》《日本沉没》让中国人认识到当时日本人的内心伤痛与危机意识;《高山下的花环》《那山那人那狗》则让日本观众有机会一窥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丰富形象、多元价值透过影视作品深入彼此人心。电影《生死恋》与《芙蓉镇》剧照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电影工作者也彼此交流。《黄土地》《本命年》《大阅兵》《周恩来》等充满创新精神的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让日本社会对中国电影产生全新的认识。中国导演也和日本同行互学互鉴,《红高粱》《霸王别姬》《双旗镇刀客》等一批中国优秀影片明显带有来自日本电影的影响。《周恩来》与《双旗镇刀客》的电影海报——具体谈到电影合作,中日两国在这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双方合作的过程与取得的成果,又为两国关系发展带来哪些启示?王:中日电影交流的一大特征与传统是,两国很早就产生了合拍影视作品的愿望。由邓小平题写片名的合拍电视剧《望乡之星》完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属中日合拍作品之滥觞。主演栗原小卷前年接受本刊采访时披露,对于她来说,邓小平的题词是她接拍此剧的全部意义。邓小平为中日合拍电影《望乡之星》题写片名198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中日决定合拍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主题是两国围棋棋手如何因战争改变了命运。该片因《追捕》等影片在中国声名鹊起的日本导演佐藤纯弥的执导,老戏骨孙道临(中国)、三国连太郎(日本)等人的投入表演最终大获成功。这部作品为中日合拍电影来开了帷幕,在中日电影交流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该片片名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高度的象征意义:围棋是中国的发明,由日本推广到世界。以围棋为媒介展开的故事就好像中日两国在东亚舞台上相互博弈的命运。历史告诉我们,中日比邻而居,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双方如何确立一种良性竞赛而非恶性竞争的机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影海报此后,中日两国之间每当纪念邦交正常化或和平友好条约签订的重要年份,都会有不同的影视合作新作推出。在此过程中,合作的样式日趋多样,政府主导合拍与导演主导合作相辅相成。丁荫楠、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何平、霍建起、成龙、吴宇森、贾樟柯等许多导演个人制作中也都加入了演员、服装、音乐甚至资金投入等多方位的合作要素。这其中还未考虑进纪录片等其他领域与形式的合作因素。——当前中日电影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态势如何?王:回顾交流与合拍的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全力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40年过去了,两国电影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规模有所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政治、社会、观众、电影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接下来的合作中要正视这一变化。比如在合作中,中国电影如何抑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日本电影如何避免视野狭窄、性格内向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双方共同面对的新课题。2018年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举办的中国电影节近几年,东京电影节、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上的两国电影周,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已经形成规模,保持稳定。今年在大阪由国际交流基金主办的中国电影节“电影2018”更是意义深远,与40年前中国举办的日本电影周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如同当年的日本电影令中国观众了解到日本战后的变化一样,此次集中展映的《芳华》等中国作品,有助于日本观众加深对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与百姓心态的了解。——您认为,中日电影的交流与合作在未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王:中日电影合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00年友好往来的历史,100年战祸不断的不幸历史以及40年来人民空前大规模交往的历史为合拍电影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在未来的合作实践中,两国电影人要想在已有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之上,在更加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拍出既叫座又叫好,还能够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需要全面地、生动地运用好上述资源。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吴宇森翻拍的《追捕》就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妖猫传》海报与吴宇森翻拍的电影《追捕》剧照爱情是合拍剧的一个永恒主题。《望乡之星》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有很大一块这样的戏份。到了21世纪以后,爱情主题从背景跃至前台的趋势成为主流,中井贵一与苗圃合演的《凤凰》、渡部笃郎与徐静蕾合演的《最初的爱、最后的爱》就是代表。在此基础上,两国电影人不难找到新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新的最大同心圆。《凤凰》与《最后的爱、最初的爱》的电影海报此外,在20世纪前半期,两国伟大作家充满历史洞察力的经典文学作品也是年轻一代学习历史智慧,思考未来发展之路的重要资源。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芥川龙之介的《蛛丝》《杜子春》、中岛敦的《山月记》等在今天仍有着现实警世意义的作品就非常适合拍成电影。总之,电影不能直接改变现实,中日关系行稳致远要靠双方有识之士的持续努力。但电影确实可以给两国民众带来情感层面的正能量,这对夯实民意基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期待,未来的中日合拍影片中必将会出现长留在两国一代又一代观众的记忆里,拉近两国人民心灵距离的优秀作品。图片提供:王众一文字整理:沈晓宁(本文转载自《人民中国》杂志)(2018-07-0510:19:00)【延伸阅读】莫斯科“光环”艺术节即将开幕中国艺术家将参赛参考消息网9月5日报道俄媒称,莫斯科“光环”艺术节即将上演全新几何光影传奇。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月3日报道,“光环”莫斯科国际灯光节主办方表示,中国艺术家和灯光设计师将参加本届灯光节同期举办的“艺术愿景”国际光雕投影比赛。第九届“光环”莫斯科国际灯光节将于9月20日至24日举行。活动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灯光设计师和视听艺术家将利用投影技术让莫斯科建筑的外观焕然一新。2018年俄罗斯莫斯科“光环”国际艺术节上演绚丽烟花秀。(视觉中国)“艺术愿景”比赛将分为三个项目:经典类光雕、现代类光雕和VJ(影像骑师)。据悉,经典类光雕比赛将在剧院广场举行。届时,观众将欣赏到在由大剧院、小剧院和青年剧院的正面以及补充银幕组成的大屏幕上放映的作品。德国、印度尼西亚、中国、俄罗斯和泰国将各派一支参赛队伍进行该奖项的角逐。与此同时,现代类光雕比赛将在胜利博物馆举行。参赛选手来自12个国家: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西班牙、中国、哥伦比亚、墨西哥、俄罗斯、罗马尼亚、乌克兰、黑山、智利和日本。此外,ArbatHall音乐厅将举办以“音像几何形象”为主题的VJ比赛。参赛选手将展示改变视觉形式与音乐的同步性。该项目没有中国选手参加。据报道,每年都有数十万人从世界各国和俄罗斯各地前来见证这一全球规模最大、观看人数最多的灯光节。(2019-09-0511:35:17)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37ke6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