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已被埋葬的小猫“这里埋葬了一种已近乎绝迹的书评”|一周书单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一本相当特别的书评集——《孤绝花》。如今我们及目所见的书评,大多都颇为注重文艺理论,形成了一种论文式的书评写作。但在这本集子里,杨典用充满直觉的笔触,带来了一种随笔式写作,注入了更多私人
原标题:“这里埋葬了一种已近乎绝迹的书评”|一周书单“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一本相当特别的书评集——《孤绝花》。如今我们及目所见的书评,大多都颇为注重文艺理论,形成了一种论文式的书评写作。但在这本集子里,杨典用充满直觉的笔触,带来了一种随笔式写作,注入了更多私人体验,令书评这一文体的写作更加凸显分享的本质。此外,本周书单从经济、科普、传记等类别选择了6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主打《孤绝花》作者:杨典版本:鹿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在这本重版的《孤绝花》内,埋葬着一种已近乎绝迹的书评。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书评把西方文艺理论或宏大历史作为支点,在一个形而上的宇宙里撬动原著,侃侃而谈,看上去更像一篇简化版的论文,却丧失了文艺批评最核心的一个东西:直觉。正是这个东西将作品与评论融合起来,在瞬间击中读者的心灵。身兼作家、画家、古琴家多种身份的杨典,将这种中国随笔式的评论带到我们眼前。《孤绝花》中共有四十八篇书评,选择的书目有《神曲》、《地下室手记》、《哈扎尔辞典》,也有《大唐西域记》、《搜神后记》、《易经来注图解》,还有《古代世界史》、《天演论》等等。想从专业上掌握不同类别的书籍非常困难,但通过自身的直觉,杨典的评论将阅读中捕捉的瞬间与永恒结合,又以儒释道的方式把这些经验用简短而轻盈的句子表达出来,如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一般,呈现出优雅的个人魅力。当然,这类散文化书评的缺陷在于篇幅简短,所谈的也局限于个人经验,然而,这也正是中国散文的特点。(宫照华)小说《异域的迷宫》作者:薛忆沩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薛忆沩是汉语写作者中“迷人的异类”,“异类”自然是相较于“主流”而言。他从不混文学圈,不参加所谓“文坛”的互相吹嘘抬捧,他只属于文学,在“文学的祖国”孤独而酣畅地进行着一场场语言的搏斗和实验。喜欢他的人对其推崇备至,认为他是当代文学最出色的典范,他兼具古典的精致和现代的精巧,足以睥睨一众大牌作家。读过他作品的人,很难不被他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所俘获。尽管薛忆沩对其移民作家的身份从不隐瞒,但他此前的作品鲜少涉及异域的生活经历。他身在异乡,却仍然以母语书写故土。这部新作,是他第一次向读者展示在蒙特利尔的“求学”和写作生活,每一篇章都以一个人物为核心,这些人物或是他的邻居,或是他的外语老师,或是他的译者、编辑和文友,他与这些人的缘分或深或浅,但都有值得书写的理由。对“闯入者”而言,异域如同迷宫,异域里的人常常是“迷人的谜”,那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距离,恰好是构成“好的文学”的必要素材。(徐学勤)经济《城市经济》作者:(加)简·雅各布斯译者:项婷婷版本: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现代城市的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创造出新的工作。即便它具备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量可观,也可能被淘汰,比如产业向成本更低之地转移,或作为进口对象的城市也能生产了,实现“进口置换”。出口需求一旦降低,生产就可能过剩、停滞,就业压力亦席卷而来,城市随之被迫要探索新的领域以维持自身运转。这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然而,领域和工作的创造有其条件,资本是其中之一。简·雅各布斯将之抽象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本”,她在《城市经济》一书中观察20世纪早期的美国城市指出,银行和政府不会怀疑汽车、地产等产业的重要性,加大投入,甚至投资过剩,但难以信任新的产业。更糟糕的是,即便一个公司或个体户获得了资本,还可能遭遇歧视性政策而无法使用。历史走到今天,全球化格局正出现重大变化,美国往昔大城市面临产业转移后的经济没落、贫富差距扩大等困境;而中国沿海制造产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后,也面临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再来看简·雅各布斯当年的论述或许别有一番体会。(罗东)艺术《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作者:(挪威)拉斯·缪勒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刻,你就会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书封做了一个图层叠加的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潮涨、潮落,以及中文和英文书名——风落之光,WindfallLight。这是一本唱片封面摄影合集,收录了德国独立唱片厂牌“现代音乐合辑”(ECM)自1969年创立以来制作唱片的封套摄影。不了解ECM的人听介绍也许会疑惑,唱片封面只是音乐的附属,有什么收集意义?因为ECM的封面跟我们司空见惯的不一样,你看不到音乐家做着违和的姿势置身于画面中央,也看不到抓人眼球的浓艳色彩,它们是反商业的,就像北欧的冰原一样清冷,不愿意与观者产生任何联系。ECM的音乐也是如此,视觉与听觉在ECM出品的唱片中完成了统一,这就是ECM秉持多年的极简主义。极简主义美学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大众层面通常只是一知半解地知道“少即是多”等概念,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代表着事物最原初、最本真的形态,通过极简的展现去弱化与外界的联系,作品本身是自由的,它只需尽情地做自己。而这种带着拒绝感的自由,也是《风落之光》会带给你的感受。(吕婉婷)传记《海明威的巴黎》作者:(美)罗伯特·惠勒译者:杨向荣版本: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6月电影导演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做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巴黎之梦。作家海明威同样在巴黎做了一场大梦,这个梦缠绕了他的一生。就像他在《流动的盛宴》中所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巴黎对海明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罗伯特·惠勒的这本摄影作品《海明威的巴黎》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在巴黎,海明威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结识了斯泰因、乔伊斯、菲茨杰拉德、庞德,但也是在这里与妻子抱憾离婚。在巴黎,海明威曾贫困、动荡、彷徨、苦闷,但他却始终未曾放弃写作的信念。巴黎的咖啡馆隐秘地塑造了海明威良好而清晰的写作风格,这座城市中的孤独意象与经验最终成为他写作风格的核心要素。作者罗伯特·惠勒和许多人一样,也是海明威的忠实读者,他循着海明威曾经的足迹,用摄影与文字将我们送回到了海明威早年的青涩岁月。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会豁然理解那些已经泛黄的场景对于海明威的深刻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恰好是海明威的诞辰。(杨司奇)科普《听化石的故事》作者:王原、葛旭、邢路达等版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年5月即便早就知道地球上的生命大概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进,也还是会被这本关于古生物演进的《听化石的故事》吸引。同类的教材和科普书通常以“泥炭纪”“白垩纪”等演化史分期作为叙述框架,但这本书却更突出“个体”,选取了中国古动物馆的几十块化石收藏,一个个讲述它们的故事。好处一是生动亲切,距今动辄数亿年的古生物就像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一样鲜活起来,各有各的精彩;二是更贴合古生物学科的研究路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一块又一块化石,才拼出了生命演化的地图,而不是相反。当读到古生物学家是怎样通过磨片制蜡模研究一块古鱼化石的口腔结构,并得到改写教科书的重大发现,读者获得的就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结论,而同时能“知其所以然”,体会到古生物研究的甘苦和乐趣,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几十块化石相较于整个地球存在过的生命来说虽是沧海一粟,远远做不到“全面”,但就像书写人类社会一样,往往越是聚焦于个体的讲述,越能见出整个时代的微妙与壮阔。(李妍)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GM4o6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