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王孙子孙女和孙子吃鸡,跟孙女追剧:未来,我们将酷酷地活到100岁

本文转载自:书单,ID:BookSelection 作者:小冒力 未来,我们将活到100岁,工作到80岁,一个长寿时代即将到来。 你有想过自己这辈子可以活多少岁吗? 70岁?还是80岁? 今天,书单团队的荐书人小冒力要给大家推荐一
原标题:和孙子吃鸡,跟孙女追剧:未来,我们将酷酷地活到100岁本文转载自: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小冒力未来,我们将活到100岁,工作到80岁,一个长寿时代即将到来。你有想过自己这辈子可以活多少岁吗?70岁?还是80岁?今天,书单团队的荐书人小冒力要给大家推荐一本新书,《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它的核心观点非常大胆:未来,我们将活到100岁,工作到80岁,一个长寿时代即将到来。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科特,他们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一门“百岁人生”的课程。活到100岁这事,还需要开门课?如果你以为长寿时代只是意味着老龄化、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等,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我们的人生从70岁延长到100岁,你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规划自己的人生。——书单君01长寿的礼物活到100岁,听上去很不可思议,毕竟在今天,百岁老人还十分罕见。不过,有权威研究显示,从1840年开始,人类的寿命正在以每年大约3个月的速度递增。进入21世纪后,这个速度还在增加。所以,一个2007年出生的00后,活到100岁的概率将是50%。也就是说,今天这些00后,每两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百岁老人。可见,百岁人生并非痴人说梦。不过,对我们来说,活到100岁只意味着活得更久吗?显然不是,人生长度的改变,是一件足以改变我们人生观的事。现在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受教育期、就业期、退休期,这是由现代教育普及和公司雇佣制盛行决定的。但当我们的人生从70岁延长到100岁时,有些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会出现许多新的人生阶段。作者斯科特说,20岁左右的人,如果知道余生还很长,就会倾向于推迟做某些事的时间,例如结婚。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半的年轻人会在21岁结婚,但现在,这个时间推迟到了29岁。于是,18—30岁之间,好像成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它既不属于青少年,也不完全像成年。社会学家亚奈特将之称为“成年涌现期”。中国部分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买房、不想工作,在迷茫中探索自我的心态,也可以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用传统的眼光看,这种做法简直无法理解。但斯科特说,其实这些都是应对长寿的自然的变化,当寿命延长,我们不必急着赶鸭子上架,年轻人的这种探索其实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投资。并且,百岁长寿成为被大家接受的显性事实后,类似的探索阶段,还会越来越多。比如,有的人在为了房子和财富努力工作了十几年后,会选择改变一下人生轨道,去求学深造。或者工作到40岁,选择把生活重心调整到家庭。于是,人生会从三段被分成四段、五段,甚至七段、八段。今天,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个研究生,你能猜到他大概二十多岁,如果他是个CEO,你可能会推测出他大概三四十岁或者四五十岁。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在做那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泾渭分明。但斯科特有一个好玩儿的推想,在百岁人生中,年龄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它不再会成为区分人群的标签,因为追求同一个人生阶段目标的人可能年岁相差甚远,所以跨年龄的交往会成为常态,忘年交甚至忘年恋会越来越多。或许有一天,当你五六十岁了,你会跟一群年轻人一起创业,你的顶头上司比你小几十岁。当你七八十岁时,你会酷酷地老去,你可能会跟你的孙子一起吃鸡,跟孙女一块儿看《延禧攻略》,身板儿硬朗点,还能一块儿蹦迪。那时,40岁的姑娘嫁了个20多岁的小伙,可能也不再是稀罕事儿。人们通常认为,寿命更长,是老年时间更长,但这种传统看法会被扭转,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不仅身体的病态期缩短,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青春期会被延长,这些都是长寿赐予我们的礼物。02长寿时代,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有这样一则法国寓言:仙女温迪妮发现丈夫帕列蒙做了对她不忠的事情,于是愤怒地对丈夫下了诅咒:只有醒着,他才能活着;一旦睡着,他马上就会死亡。于是,帕列蒙只能不停地疯狂活动,他害怕一闭上眼睛,死亡就会袭来。百岁人生里,也不尽是美好,长寿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同样会带给我们类似受诅咒的痛苦。在讨论与预期寿命更长有关的话题时,最常见的议题就是养老金的不可持续性。以日本为例,早在1960年,日本每10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老年抚养比率为10%。但预计在2050年,日本的老年抚养比率达到70%,意味着每10个劳动力要抚养7名养老金领取者。中国的现状也并不乐观,早在2016年,黑龙江、青海、湖北等7个省份都出现了养老金入不敷出的情况。寿命的延长,无疑将使养老的矛盾更加尖锐。政府+企业的养老模式岌岌可危,安度晚年成了一种奢侈。我们或许会像帕列蒙一样,陷入无休止的工作当中。过去,50后、60后们还可以做到在一家企业稳稳当当地干到退休,领着养老金,颐养天年。但在百岁人生里,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首先,如果能活到100岁,我们的职业生涯将从40年延长到60年,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将工作到80岁,然而,企业甚至行业的寿命却在不断地缩短。有人计算出,在20世纪20年代,标准普尔指数公司的平均寿命是67年,2013年时,已经减少到了15年。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各个行业基本上每隔15年到20年就会来一次重新洗牌。这意味着我们在长达60年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地更换工作,甚至不断地更换行业。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会出来“添乱”。它们会将大量中间行业掏空,科研、文化、设计、娱乐等行业会被保留,而中介、银行、物流、会计等行业将要消失。更可怕的是,这种职业的两极分化,会让区域间的不平等性加剧,三四线城市与文创产业集中的一线城市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到时候,你如果想偏居一隅,过平凡的小日子,怕是也不会很好过。03怎样破除长寿的诅咒?百岁时代来临,我们的职业生涯会是怎样的?Jane是个出生于1998年的姑娘,看看《百岁人生》作者是怎样帮她规划未来的吧:20岁出头时,Jane从大学毕业,从事着一份自由度很高的工作,通过分享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游记,和策划好玩的社区活动,她迅速在网上积累起了人气。在这个阶段,Jane着重于享受生活,探索自我,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并通过旅行结交了一批很铁的朋友。35岁时,Jane在网上积累的声誉和人气开始发挥作用,一家大型食品公司在看了她的网站后,对她把食物与乐趣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很感兴趣,聘请她成为一名高级管理人员,Jane也在努力适应企业的文化。45岁时,她开始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厌倦,选择辞职,回归家庭。在此期间,她攻读了职业心理学的学位,这使她在48岁时顺利转型,进入了一家猎头公司。在这个阶段,Jane拼命工作,学习管理知识经验,并开始为养老积累足够的财富。70岁时,她的身体大不如前,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她与家人、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少,现在她想改变一下生活重心,于是开始了斜杠老年生涯。通过多年积攒的人脉,她发展了4个不同类型的职业组合,包括慈善组织的工作和一家公司的非执行董事。这个阶段持续了10年,收入并不丰厚,但工作相对轻松。80岁,Jane真正过上了退休的生活。作者对Jane的职业生涯设计,显然是比较理想化的,因为这需要强大的无形资产作支撑。无形资产与房子、车子、金钱这些有形资产相对,它可以分为三类:生产资产,即知识、技能等;活力资产,即人脉、声誉、品牌等;转型资产,即自我认识、决策能力等。这些无形资产被作者称为无价之物,仔细观察Jane的人生,会发现她有意识地为自己积累着无形资产。(如何进行资产管理、提高无形资产的价值,文末有一份《百岁人生》的试读,帮你专注于无价之物。)当我们的生命从70年拉长到100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积累自己的无形资产,为可能的长寿时代做准备。今天,无形资产的获取也比以往更加便捷。“书米”小可就是一个开始为自己积累生产资产的典型例子。她是三四线城市的公务员,工作之余,她通过网上的写作课程,系统地学习专业写作,并利用社群,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顺利连接到了一线城市的媒体资源,为其供稿。现在,写作每月给小可带来的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她的正职。除了生产资产,人脉等活力资产也必不可少。我认识一位能力突出的导演前辈,在经历了电视台的勾心斗角,被排挤出局后,他迅速成功转型,成了一名企业管理人员。他曾经跟我说:“我微信里有5000个好友,这辈子最不怕的事情就是换工作。”或许你会质疑,微信这些不过是点赞之交,但有时候,能帮你的,恰恰是这些弱关系。什么叫弱关系呢?就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结识,只有微弱联系的朋友,如网友、驴友、酒友等。有研究表明,通过人脉关系找工作的人中,在强关系的帮助下找到工作的占31.4%,而弱关系占68.6%.当组合职业成为趋势后,对活力资产的要求更高,打理弱关系,也在成为一项重要能力。在漫长又多变的长寿人生中,转型资产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纵观Jane的职业生涯,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她的转型资产,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保持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的兴趣与追求所在,并准确做出决策。摆脱了传统的三段式人生后,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建立起一种平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生活,并让二者互相支撑,将长寿变为礼物,而不是诅咒。✎✎✎时间的馈赠是《百岁人生》这本书的主题,但看完书后,我并没有觉得人生漫长,就可以悠哉悠哉,反而多了一丝紧迫感。因为长寿意味着更多的变化,更多的人生阶段也意味着需要作出更多的选择,不可控因素的增强,迫使我们必须拥有更强大的适应变化和学会选择的能力。小提琴家斯蒂芬·纳克曼诺维奇说:“如果我们相信人生漫长,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那么我们就能建造宏伟的教堂;如果我们以财务年度为单位来设定计划,那么我们只能建起丑陋的商场。”长寿并不只是时间的延长,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不断更新和创造,这也正是百岁人生的生命意义。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MPBnw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