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店要不要标价化妆品店老板的困惑:到底要不要卖纸巾、卫生巾、袜子?

跨界无界,连H\\x26amp;M、无印良品等服装品牌都开始卖化妆品,化妆品店原则上当然可以卖外延品。但具体要不要卖,卖什么,取决于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
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河南驻马店我的时尚女友化妆品连锁店,“七度空间”卫生巾单店月销量超过20000包。卫生巾完了还有卷纸。同样在我的时尚女友,一款卷纸三天内的销量达到17000提。在福建浓妆淡抹,纸品的销售数据更惊人——月销售额100万,销售占比高达7%,还能保证25%的毛利。卷纸完了还有袜子。浓妆淡抹刚上架的袜子,5天卖了10000双,平均日销2000双,月销6万双。估计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提出质疑,好好的化妆品店,竟然卖这些东西!为什么化妆品店要卖外延品类?实际上,很多本土大店都开始了对品类外延的探索,而且效果还不错。以纸巾为例,湖北金梦妆、安徽美林美妆、河南洛阳色彩、广西千千色等百强大店都将其列为战略品类进行管理,并已尝到甜头。但是更多的化妆品店则担心,过度的外延品类会降低主营化妆品类的价值感。听听那些身先士卒的大佬们怎么说。吕香港认为,纸品带来的不仅是业绩上的提升,更丰富了客群的结构,加强了顾客粘性。沿着这个思路,吕香港开始了在品类上更为大胆的尝试——“我的时尚女友+时尚小铺”,开启“化妆品+潮流百货”模式。在原有化妆品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两家新店大胆引入了数码配件、文具礼品、家居用品、进口食品等8大品类。数据表明,“化妆品+潮流百货”新店商品连带件数达到3.5件,客单价提高了40元,每天成交数增加150个。对于卖袜子的质疑,浓妆淡抹薛孝香的答案更干脆利落:因为顾客需要啊。这确实是不容置疑秒杀一切的理由,每月6万双的销量证明他们的做法是对的。而连锁大佬们争相引进并重视小品类背后,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大环境变了,同质化严重的化妆品店竞争日趋激烈,依靠主营护肤带动销售快速增长的时代渐行渐远,化妆品店需要新的赢利点。近几年,随着电商崛起,消费客群更迭带来的消费环境的变化,让传统化妆品店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创新被越来频繁地提及。其中,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的品类创新在业内呼声最高。为了拓客吸流,价格敏感度和消费频次更高、客群更广的民生用品进入日化店的视线也就不足为奇。因为顾客需要,且日用品的需求量大。外延模式能否复制?既然这种模式可以赚钱,是否意味着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复制?石家庄千彩秀连锁机构总经理冀国群认为,化妆品店本身并无绝对的边界,但并非所有的日化店都要去卖纸巾和袜子。要不要卖外延性品类,卖什么,关键看店铺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比如,在丝芙兰卖纸巾、卫生巾显然不合适,因为顾客来丝芙兰的诉求是高端购物体验而非大日化;屈臣氏卖水成功源于其百年口碑和历史沉淀,但在绝大多数化妆品店卖水,无异于霸王卖凉茶。不同的店有不同的特点,不一定都适合卖纸、买袜子。比如上述提到的几家把纸品、卫生巾卖得风生水起的连锁店大都有两个共性:一是在区域市场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大多是区域市场化妆品店的标杆,在消费者中有极高的认知度;二,外延的产品大多属于日化范畴,与化妆品店有一定联系。因此,隔壁的老王一款卫生巾一天卖1万包,轮上你,却未必行得通。对化妆品店品类的外延,彩莎总经理张晓峰持类似观点。彩莎以彩妆销售占比超过80%和店均面积不足15平米的小而美著称业内。对今年席卷行业的“美甲风”,张晓峰就明确表示,彩莎不会开辟美甲区,原因在于,彩莎店面小、租金高,强调高人效和坪效,美甲的服务成本太高,坪效远远赶不上卖彩妆。但他指出,在一些租金压力小,店面大的化妆品店,做美甲区能提高聚客能力。最后总结下,跨界无界,连H&M、无印良品等服装品牌都开始卖化妆品,化妆品店原则上当然可以卖外延品。但具体要不要卖,卖什么,取决于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如何确定市场需求?让数据说话比盲目跟风靠谱。如果后台数据显示,店内60%的护肤只贡献了30%的销售额,而被你忽略在犄角旮旯里的纸品或其他小品类销售节节攀升,那毫不犹豫砍掉30%拖后腿的护肤品,拥抱小品类吧。郑州格美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业为客户提供“零售店铺装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一直致力于护肤品、彩妆等商业空间定制、设计、制作、安装及后期维护的全方位综合服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9xGmr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