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洗一个澡钱钟书论洗心

钱钟书《管锥编》读书札记之二十三 钱钟书论洗心周敏《管锥编》之《周易正义》第二十则《系辞(四)》,其副标题是《洗心》。 《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注》:“洗濯万物之心。”按下云:“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注》:“洗心
钱钟书《管锥编》读书札记之二十三钱钟书论洗心周敏《管锥编》之《周易正义》第二十则《系辞(四)》,其副标题是《洗心》。《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注》:“洗濯万物之心。”按下云:“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注》:“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此处亦言“洗濯”己之心,非谓“洗濯万物之心”也。以上是《管锥编》之《周易正义》第二十则“系辞(四)”的开篇。何为洗心呢?钱先生引用了《庄子》、《全晋文》、《南史》:《庄子·山木》:“顾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又《知北游》:“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意思是:)语意胥与《系辞》之“洗心”契会。《全晋文》卷四九傅玄《傅子》:“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洗其心”;《南史》卷四七《荀伯玉传》记竺景秀语:“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洗胃”、“洗心”,属词无异《孟子·梁惠王》之“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盖晋、宋习用矣。说明“洗”为濯垢之义,洗心和清洁器皿相似,就是纯洁人的内心和灵魂,是道德修养。洗心是晋、宋两代的常用语。“洒心”、“澡雪精神”、“吞刀刮肠,饮灰洗胃”和“洗心”意义类同。钱先生认为这是“洗心”的正解。钱先生指出,王引之把“洗心”解释为“先心”是不正确的:王引之《经义述闻·易》下谓“洗”与“先”通,虞翻解“先心”为“知来”,是也,班固《幽通赋》亦曰:“神先心以定命”。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1766-1834年)。虞翻是三国时吴国学者(164-233年)。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王引之说:“洗”与“先”是通假字,,虞翻解“洗心”为“先心”,并把“先心”说成“知来”也是对的,因为班固《幽通赋》有:“神先心以定命”。钱先生认为王引之的论断不讲究义理,也不顾文理,曲解了“洗心”的意思:“王盖不究义理,并弗顾文理,而只知字之通假耳。‘以此先心’既甚不词,训‘先心’为‘知来’又文义牵强,未可以虞翻视韩康伯生世稍古而信好其解也。”前面说了,因为“洗”和“先”是通假字,所以王引之认为“洗心”即“先心”。那么,为什么虞翻又把“先心”解释成“知来”呢?在《周易集解》卷十四查到了原委:“虞翻曰:以蓍神知来,故以“先心”。------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虞翻曰:乾神知来,坤知藏往。来谓出见,往谓藏密也。”可见,虞翻的意思是,占卜神灵可以预知将来,神旨先于人心,是以“先心”,“先心”即“知来”。钱先生分析指出:如果解“洗心”为“先心”,那么《系辞》“圣人以此洗心”句即为“圣人以此先心”。此语“甚不通”,即说不通,不像话。而且,据班固“神先心以定命”把“先心”训诂为“知来”又文意牵强。班固“神先心以定命”其下句为“命随行以消息”,这句话合理的解释正如班固其妹所言,命是由神预先确定了的,人的行为各随其命。班固语上句言“心”,下句言“行”,行乃“人之行”,心亦“人之心”,其意甚明。钱先生一言以蔽之:“盖谓命已‘先’由天‘定’,非人‘心’能回。”因此,“洗心”即“洗涤心灵”,与“先心”及“知来”毫不相干。王引之援引虞翻以证明己见,是抵牾乖戾的。钱先生在其后的“增订一”、“增订三”、:“增订四”中举证说明“洗心”之词在东汉官书中是习见的套语。从老庄时代的“弃恶如灌”、“洒濯”到汉代的“洁宫”、“洒心”、“浴内”、“洁里”、“洗胃”等,均与“洗心”为清洁人心的意义类同。而“先心”及“知来”说为单文孤证,不足为信。注:篇中楷体字的原文均引自钱钟书《管锥编》之《周易正义》第二十则《系辞(四)》。​2018/7/29/04:11:48原创附录:《管锥编》之《周易正义》第二十则《系辞(四)》二十系辞(四)《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注》:“洗濯万物之心。”按下云:“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注》:“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此处亦言“洗濯”己之心,非谓“洗濯万物之心”也。《庄子·山木》:“顾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又《知北游》:“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语意胥与《系辞》之“洗心”契会。《全晋文》卷四九傅玄《傅子》:“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洗其心”;《南史》卷四七《荀伯玉传》记竺景秀语:“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洗胃”、“洗心”,属词无异《孟子·梁惠王》之“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盖晋、宋习用矣。王引之《经义述闻·易》下谓“洗”与“先”通,虞翻解“先心”为“知来”,是也,班固《幽通赋》亦曰:“神先心以定命”。王盖不究义理,并弗顾文理,而只知字之通假耳。“以此先心”既甚不词,训“先心”为“知来”又文义牵强,未可以虞翻视韩康伯生世稍古而信好其解也。庄周不更古于虞翻乎?《幽通赋》:“神先心以定命,命随行以消息”,《文选》载班固妹曹大家注:“言人之行各随其行,命者神先定之。”两句相对相当,“行”为“人之行”,则“心”即“人之心”,而“神”者,“大道神明”。盖谓“命”已“先”由天“定”,非人“心”能回(foreordination),与虞翻以“先心”为前识“知来”(foreknowledge)之解,了不相涉而几若相仇;王氏引以张目,乖矣![增订一]《东塾读书记》卷四讥“虞氏《易》注多不通”。说“洗心”为“先心”,适堪示例。《后汉书·隗嚣传》嚣上疏:“如遂蒙恩,更得洗心,死且不朽”;则东汉初用《易》语不异后世。《管子·心术》上:“洁其宫,开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洁”与“洗”同取义于濯垢,盖此喻从来远矣。[增订三]《后汉书·顺帝纪》阳嘉三年五月戊戌制诏:“嘉与海内洗心更始,其大赦天下”;《潜夫论-述赦》:“其文帝曰:‘……将与士大夫洒心更始,岁岁洒之。’”是“洗心”早成东汉官书中印板落套语也。《汉书·元后传》:“且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师古注:“荡、洗涤也”;亦同“割肠洗胃”之为假喻。《金楼子·立言》:“长沮浴,桀溺问焉。长沮曰:‘浴须浴其内,然后其表。五藏六府尚有未洁,四支八体何为者耶?夫浴者,将使表里洁也。’”梁元此书引语述事,多本古逸;“浴内”、“洁里”与“洁宫”、“洗胃”,一致同揆,更征心同而言公矣。梵典设譬,冥契汉籍。《大智度论》卷二七《释初品中大慈大悲》:“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气犹在。”若西晋译《法句譬喻经·多闻品》第三:“夫妻惊愕,精神战惧,改恶洗心,头脑打地”,则似译僧用华言成语耳。[增订四]《大戴礼记·主言》:“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而民弃恶也如灌。”“灌”与“洗心”、“洁里”之喻同源。《庄子·庚桑楚》:“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老子曰:‘汝自洒濯,孰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所谓“洒濯”,即指“去其所恶”,正“洗心”也,然“心”虽“洗”而未净,故“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王引之所采虞翻以“洗”为“先”,洵单文孤证之曲说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gAkK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