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歙县南乡人喜欢吃苞庐粿,这恐怕要从祖辈说起了_加工_因为_馅料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每次别人一说到好吃的,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耳朵不自觉就竖起来,非常想打听一二,接下来我就要偷偷的告诉你们歙县南乡的一种食物——苞庐粿。 苞庐粿的原料其实就是玉米,所以苞庐粿就是玉米粿,在南乡苞庐粿分为好几种,一种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每次别人一说到好吃的,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耳朵不自觉就竖起来,非常想打听一二,接下来我就要偷偷的告诉你们歙县南乡的一种食物——苞庐粿。

苞庐粿的原料其实就是玉米,所以苞庐粿就是玉米粿,在南乡苞庐粿分为好几种,一种少见的是用未完全成熟的玉米颗粒捣碎后制作的,很多人都没有吃过了;另一种就是用成熟的玉米加工成粉后制作的,因为不容易坏且携带方便,加工简单,是外出旅行,上山干活的不二之选,深得老百姓的喜欢,故此有“脚踏一盆火,手捧苞庐粿,除了皇帝就是我”的谚语。

苞庐粿的加工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将晒干的玉米颗粒磨制成粉(高山上的玉米质量会更好),进行筛选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苞庐粿的主要原料,当地人将做好的玉米粉密封保存起来,待需要的时候使用。

必胜粿虽然方便,保质期时间长,不过却有一种很硬的感觉,难以下咽,影响的就餐体验,所以现在大家吃的苞庐粿更多的是有馅料的,算是苞庐粿的升级版,有些饭店还有苞庐粿的豪华版,他们的玉米粉都是玉米芯研磨而成,吃起来很细腻,馅料里加上细小的肥肉丁,加热后的苞庐粿从内而外的软香。

为什么歙县南乡人这么喜欢吃苞庐粿呢?无他,因为没得选。这要细说起来还要从清朝时期的“棚民”开始谈起了,限于篇幅,简单的说就是受到战乱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失地农民流入徽州,有权有势的人家即便是逃难,无论到哪也都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普通的百姓只能在无主的山里开荒种玉米,种了玉米就吃玉米,即便是这样,因为没有户籍,就会和官府、原来的居民发生利益冲突,种了玉米后什么也得不到,强势的就反客为主,弱势的就卷铺盖走人,到别处继续开荒。后来太平乱了半个中国,徽州在太平和曾国藩的轮流祸害下,人口十去七八,村镇十室九空,官府这才开始组织人员收拢外来人,组建棚户造册,近似于二等公民,这就是棚民的由来,组建的棚民主要工作还是开荒种玉米,这也是很多不知名的高山还会被老一辈人叫“苞庐山”的由来。

薄薄苞庐粿,厚厚思苦经,这苞庐粿里面的馅料原来是祖辈们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如果你有机会来歙县,记得尝一尝苞庐粿,再带几个回去给你的父辈尝尝,我想他们那时候也是经常吃“瞎粿”的,顺便听听他们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YpVa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