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诗里面的经典诗【品鉴】爱与痛的边地——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沈从文作为上世纪30年代“京派”作家群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理想。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里,他自己始终以“乡下人”自居,所写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乡土生活为背景,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萧》《边城》《三三》《柏子》等。 沈作为一位身居城
原标题:【品鉴】爱与痛的边地——读沈从文《边城》有感沈从文作为上世纪30年代“京派”作家群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理想。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里,他自己始终以“乡下人”自居,所写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乡土生活为背景,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萧》《边城》《三三》《柏子》等。沈作为一位身居城市日久的都市人,却无时无刻不怀着那份对乡土的无限眷恋与向往,这看起来好像有些奇怪,其实却不然。正是因为沈常年居于城市,他才能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城市的形形色色,才能发现在都市繁华生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人的空虚、无聊以及生命活力的萎靡。他的这一发现,在《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作品中都有体现。而正是出于对都市病态的人与物的失望与反感,沈才执意要构筑属于他自己的乡土世界,来与之对抗,因此便有了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和边地的人情事物。小说《边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边城》讲述了发生在边城茶峒的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祖父是小溪上的摆渡人,经年累月在溪流的两岸穿梭,迎来送往。翠翠在山明水秀的生活环境下慢慢成长起来,生的模样俊俏,心地纯良。平静的生活因一次偶然的际遇而被打破。一年的端午节,翠翠随祖父进城,无意间结识了团总的儿子傩送二老,从此她的心里开始慢慢起了变化。而傩送二老从那次碰面之后,就喜欢上了翠翠。不巧的是,他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欢翠翠,于是二人便依茶峒当地风俗,相约夜半去翠翠家对面的山崖上,各自为喜欢的女孩唱情歌。翠翠睡梦中,感知到了傩送二老的歌声,并在梦中被那歌声“托浮起来”。天保大老情知在唱歌这一项上敌不过自己的弟弟,便执意驾船出走,最终不幸遇难。二老因此事而心怀愧疚,也驾船离家,从此再无音讯。悲伤的翠翠祖父也在一个暴雨的夜晚忧愁的死去,只留下翠翠独自一人守在溪边,等着她的心上人归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边城》的语言明丽净美,整篇小说宛如一曲悠婉动听的田园牧歌。沈从文用舒缓的、散文化的笔调告诉我们,在边地的小城中,“几个愚夫俗子,为一件人事牵连到一处时,各人所应有的一份喜乐”。作为作者“湘西世界”写照的一部分,《边城》也无不带有沈以乡土精神对抗都市文明的创作意图。沈从文想通过《边城》来构筑他自己心中“精神的希腊小庙”,他希望让困于都市喧嚣之中的人,看到这样一种天然的生存状态,让他们能够以此反观自身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这无疑是一次积极地尝试。《边城》里的人、事、物,是那样令人向往。全篇小说美丽、恬静又带有忧伤的气氛,令每一个阅读者都沉醉其中。在这一点上,沈从文无疑是成功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何尝不是寂寞的。彼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然开始,城市文明正在侵入乡村,古老中国的生存状态正在逐渐被改变。在全社会对各种除旧迎新的改变大声叫好的时候,还在固守乡土的人还有多少呢?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慢慢开始变成了名符其实的边地。《边城》里讲述的爱与痛,也就只是在这边地里的孤独讲述,因而沈从文是寂寞的。但寂寞终没有打破他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他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呐喊,哪怕这呐喊声在城市化的洪流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湖北广水农商银行卢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ALX0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