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漫漫上班路=取经?

通勤指从居住地往返工作地的交通行为,是连接生活与工作的纽带。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报告(ID:youyisi_cn) 作者: 刘峙奥 关于城市通勤 路漫漫其修远兮,城市通勤成为上班族的一大痛点: 随着城市化和交通工具的
原标题:漫漫上班路=取经?通勤指从居住地往返工作地的交通行为,是连接生活与工作的纽带。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报告(ID:youyisi_cn)作者:刘峙奥关于城市通勤路漫漫其修远兮,城市通勤成为上班族的一大痛点:随着城市化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的现象愈加显著;“职住分离”现象意味着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增长;城市的早晚高峰使得上班族候车等待时间增加,乘车拥挤和交通的潮汐式拥堵;通勤问题不仅挤占了生活工作的时间和增加经济成本,而且影响工作的心情,降低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通勤是每个有工作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改善城市通勤现状将提升上班族的幸福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一定程度上提升通勤效率将缓解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上海的通勤有13.8%的上海市通勤人群通勤路程超过25公里:上海市平均通勤路程为12.4公里其中:30.6%的通勤人群通勤路程小于5公里35.4%的通勤人群通勤路程在5到15公里之间20.2%的通勤人群通勤路程为15到25公里之间北京的通勤有人“凌晨三点不回家”有人“清晨五点已上路”数据显示,北京是全国最先醒来的城市。清晨五点,人们已经在为通勤奔波。人潮一早从东南西北的四五六环涌入城市中心,又在晚间回归,这是属于北京的潮汐。在北京,人们平均每天上班超过一个半马(26.4Km):“只是到公司,已耗尽我所有力气”、“业余生活是什么?到家只想平躺,因为已经11点了”——北京,如同一支狂想曲,写满了繁华与怀旧,也充满了喧嚣与孤独,人们在这里追寻梦想,也在这里被现实打败,漫长的通勤时间就是多数北京青年每日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不在北京,很难想象凌晨五点摸黑去上班的感觉。但是,大数据显示,凌晨五点,北京就已经迎来了一日的喧嚣。支付宝出品的《数说中国人的夜生活》中显示,北京人凌晨5点就开始打车,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最早的。每天天还未亮就有几百万人已经醒来,从沙河、天通苑、燕郊、亦庄、良乡、苹果园、北安河,四面八方涌入五环内,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2018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和时间最长(极光大数据出品)。开车or公交,各有各的艰辛半梦半醒间,在拥挤的地铁中摇晃两个小时,再阳光乐观的人心里都会有愤怒、委屈,是什么造就了这的窘境?车太多,是所有人的第一直觉。截止2017年6月,北京和上海的平均汽车保有量(数据来源:智研咨询、北京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局)北京人均汽车保有量这么高,不完全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在两千年后,为了鼓励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出台了不少买车的优惠措施,北京的汽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迅速多了起来的。直到堵车情况非常严重以后,又突然开始实施摇号政策。但是,摇号并没有有效遏制住北京汽车的数量。没有迫切需求的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参与摇号,导致很多有真正用车需求的人反而摇不到号,他们只能开河北牌照的汽车,或者继续摇号,变相增加了路上汽车的行驶量,加重了北京的拥堵情况。在上海,沪C只能在外环部分区域及外环以外行使。外地牌照在早晚高峰规定时间段不允许上高架。这样得以保证大部分车辆的通行。然而让北京青年挤破脑袋也想摇到号的重要原因是北京公共交通体系不够健全,比起在地铁公交上“跋山涉水”,他们宁愿在拥堵的进京高速上“浪费”生命。地铁,像沙丁鱼罐头。早上7点,西二旗地铁站挤满了人。等了四趟地铁,被挤得东倒西歪,来了北京已经一年多莉娜依旧难以适应,也曾想过“老娘不挤了,住4环内去,”但是深夜看看高昂的房价,还是秒怂了,叹一口气,赶紧睡,第二天还要早起。早高峰的西二旗地铁站北京地铁如此拥挤仅仅是人多造成的吗?是,但不全是。首先,作为国际大都会,车站密度还不够。澎湃新闻2018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的地铁车站密度仅为0.02,密度最高的欧洲城市巴黎是北京的38倍,密度最高的亚洲城市首尔是北京的25倍。即使住在核心城区,也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周围三四个地铁站,但距离都在1公里以上。其次,地铁的运行时间也很短。上海地铁运营线路有17条,加上磁悬浮一起总里程达617公里,运营车站367座,内环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增加至75.6%。位列全球第一!2020年将做到人人家门口都有地铁站。大部分地铁都运营到凌晨。再次,即使短时间内地铁基础设施难以完善,北京也可以在提升通勤体验上做更好。在北京地铁中难觅商业服务的身影,想买瓶水也要出站才能完成,在这点上,东京、上海更加以人为本,商业服务健全得多。上海地铁10号线水城路站内的便利店公交,等了又等。不过即便是如此,地铁的乘坐体验也比公交好太多,不仅因为它快速,更因为它准时。北京公交车能够每天准点出现的少之又少。上海做的比较好,不仅线路多,覆盖面也广,全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100米半径范围内提供公交服务的比例分别为75%、89%。同时实现轨交站点首末班车与周边公交线路首末班车时间紧密衔接,方便换乘。骑车,也不容易。公共交通主要用于解决远距离出行,自行车往往用于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可惜在北京,自行车出行也没有那么让人顺心。北京的马路那么宽,却并不是每一条都有自行车道;就算有,也常常要分一多半给机动车通行或停泊,就是在这窄窄的小巷中,还要和横冲直闯的快递车、外卖车抢路。北京中关村商圈在丹麦、德国等地却是全然不同的场景,那里很多人骑自行车跨越十几二十公里通勤,因为那里有着发达的自行车道路,甚至有专供自行车通行的高速公路,自行车可以安全迅速地在上面行驶,很可能比开车还快。十几公里的自行车通勤若是发生在北京,一路上恐怕要经过几十个红绿灯,躲避十几个行人,还要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杀出来的外卖小哥。堵车,一半的锅要城市规划来背刚来北京工作的南方妹子雨燕,对北京大街大路很不习惯。在她看来,北京的道路看起来恢弘大气,但实用性并不强。虽然路很宽,但是道路密度却在一线城市中倒数第一,远低于深圳的平均水平。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报告》显示:以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为城市分类标准统计,南方城市道路网密度普遍高于北方城市。南方城市道路网密度平均值为6.62公里/平方公里,北方城市道路网密度平均值为5.07公里/平方公里。北京这种修路风格,部分是大院文化导致的。在城市建设初期,大部分街区都是在大院(包括机关、院校、工厂)基础上形成的,办公住宿一体且门禁森严,必然占地面积很大,以大街区为主。同时在房地产开发时,为了降低成本,地产商也喜欢大片拿地,开发成大型小区,这也是导致北京以大街区居多的原因。然而,封闭的大街区必然导致路少、密度低,千军万马都要挤一条“独木桥”,两个地点的勾连方式单一。从A到B本来不远,却要绕一个大圈的事在北京极为常见。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路宽,则使得跨越马路极为困难。汽车跨越马路,常常要多开三五公里,要是还有点拥堵,将白白浪费很多时间。行人跨越马路也不容易,要么就是到人行天桥跑上跑下,要么就是在主路上设置N多行人红绿灯,汽车走走停停,一不小心就堵成大长龙。街区规划得有问题,建筑设计得也有问题。对比各种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楼盖得太低了。在二环内的老城区,保持北京的性格和底蕴很有必要,但是在CBD,盖多高的楼都不过分,这方面只有国贸商圈做得还不错。北京国贸地区土地高度利用不足,就只能提高占地面积,最后饼越摊越大,五环不行六环,六环不行再搞出一个大七环,通勤距离越拉越长。城市面积是够大了,但基础设施建设却没跟上来。常有人说,大城市的好就是在那里可以享受到全国最优质的资源,美术展、演唱会、网红店应有尽有。但是来了北京才知道,从五环外达到很多目的地的单程时间都会超过2个小时,这对好不容易才能在周末喘一口气的人来说太过于奢侈。对比一下,小青妹觉得身为魔都青年,还是要珍惜.....全球最宜居城市?最近,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了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北京排名第75位,仅次于香港、苏州位列中国第三位,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但是至少通勤族不会认同这一排名。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研究表明通勤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比其他人死得早,长距离通勤意味着锻炼和睡眠时间的减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除了睡眠和运动,通勤也拖垮了胃。为什么地铁口小吃摊屡禁不绝,为什么对便利店依赖度那么高,为什么外卖在北上广如此发达,很大程度都在于通勤占用了上班族大量的做饭时间,甚至吃饭时间。身体的痛苦必然造成精神上的折磨。瑞典于默奥大学研究发现,长距离通勤会让离婚率上升40%,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暴躁导致了无谓的家庭冲突。上下班的路说多了都是泪啊算了不较劲了咱就在路上干点别的看看短文听听音乐放空也好也能过得不错文章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报告(ID:youyisi_cn)浦东我们关注ID:youngp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XW4A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