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简史《20世纪简史》:对前苏联的描述,比较符合今日俄罗斯的口味

文:葛维屏 澳大利亚学者杰弗里·布莱内所著的两部历史著作,最近都引入了国内读书界。 前一本《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我刚刚读过,在这一本书中,对二十世纪的历史有所涉及,只是篇幅较少,而作者接下来的这一本《20世纪简史》则对二十世纪的历史
原标题:《20世纪简史》:对前苏联的描述,比较符合今日俄罗斯的口味文:葛维屏澳大利亚学者杰弗里·布莱内所著的两部历史著作,最近都引入了国内读书界。前一本《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我刚刚读过,在这一本书中,对二十世纪的历史有所涉及,只是篇幅较少,而作者接下来的这一本《20世纪简史》则对二十世纪的历史进行了全程扫描。二十世纪是刚刚过去的世纪,可以说,这一个历史时段的历史记载,要超过之前的各个世纪的历史之和。要以一本书的篇幅,简明扼要地交待出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与背景实质,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提炼能力与精简的分析能力,这也是这本书能够吊起我们读者兴味的地方。那么,二十世纪里的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我想,二十世纪里难以回避的三大变化,是值得我们认真重视与对待的。我觉得这三大事件包括:旧帝国的瓦解,新信仰的确立以及科技的创新。这三者互为因果,互为影响,决定了二十世纪的底牌与成色。而《20世纪简史》这本书,基本包含了上述二十世纪的核心流变规律。旧帝国的瓦解,包括大英帝国等等殖民帝国的瓦解,这一过程,贯穿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每一场战争的结果,都是一个帝国衰落的转折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全球三大帝国——英国、法国和荷兰——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无力防守所有的殖民地。”(P275)我们看到,二战结束后,法国还想继续在印度支那维持帝国余梦,卷入了越南战争,不得不在力不能支之后,撤出了印度支那,而美国紧拾旧殖民帝国的残梦,继续卷入越南泥沼,终至越陷越深,最终不得不撤出越南。作者引述道:“善于观察国际关系的人士可能会认为,就石油和越南而言,美国在这场漫长的冷战中已经以失败告终。”(P398)。新信仰的确立。前苏联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存在。如果没有前苏联,二十世纪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上一世纪的重复与克隆。而作者在《20世纪简史》这本书中,如何看待前苏联的建立与发展,决定了这本书的立论与思想。现在看来,作者至少是秉公持正,回答了前苏联为什么会成为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存在,而作者的回答,也比较符合今天俄罗斯对前苏联的看法。从这一点上来看,作者这本书的史识还是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是值得我们认可与肯定的。首先,作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今天普京主导的俄罗斯,也逐渐认同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有着自身的孕育的土壤。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二十世纪的开端,立刻滑入了一战的泥潭。没有正义,没有前途,没有目标,成为笼罩在二十世纪最初年代的可怕的阴云。而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及它背后的精神支撑,给二十世纪带来了一线微光,这个亮色,一直到七十年代苏联步入黄金岁月,然后在戈尔巴乔夫手里坍塌,完成了前苏联为主线的信仰的确立及殒灭过程。作者在书中对俄国的道路选择,作出精确而正确的说明:“一战狠狠地打击了西方的自信心。但是这次大战也不是致命的打击。在某种程度上,它让人们继续怀有进步的信念,因为还在襁褓中的社会主义俄国,已成为很多国家上亿人希望的根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罕见的一次实验,还是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开展起来。”(P100)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确很不争气,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资本主义陷入无序的状态。”(P176)不管叫什么主义,如果这个国家出现“无序”,绝对是一种失败。所以,美国女作家塔奇曼对民国的评价是“乱政”,正是这种“乱政”,才是日本敢于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内因。所以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现“无序”,出现“乱政”。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片大乱的情况下,苏联呈现出秩序井然的态势,一下子便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作者在书中写道:“在20世纪30年代,被广泛誉为‘未来出路’的是共产主义的苏联,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美国。”(P177)可以看出,作者对苏联的前世今生作出了背后潜隐着历史必然性的解释,反映了二十世纪在苏联建设过程中所凝结的人类信仰的探索。其次,对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作出了客观评价。西方历史学者对斯大林在二战前与德国签订盟约颇有微词,但本书中,却从一战的纵深角度,解释斯大林为何与德国走的那么近。这体现出本书作者并没有割断历史,而是将历史置于一根具有逻辑关系的链条上加以梳理的论述特征。作者认为斯大林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受一战后遗症的影响。作者写道:“(一战后签订的协约国和平条约)还剥夺了德国和俄国一直认为是他们理应拥有的东西,结果也适得其反。1939年,这两个愤愤不平的大国,已准备好用武力收复失地……秘密达成了袭击波兰的协议”(P198)瓜分波兰,的确是前苏联的一件不道德的国家行为。但本书作者将这一行为,置于俄国的历史积怨身上,便使得斯大林的这一行为具有了合理动机。这一目的,就是“苏联夺回了它在一战宣告失败后失去的土地。”(P212)对斯大林在二战中所作所为,作者也作出了今天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也大体无法否论的论断:“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斯大林是最果断的领袖。”(P233)“斯大林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他的士兵和平民牺牲最惨。在流血牺牲和摧毁德军的过程中,苏联人为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P238)而美国总统罗斯福与斯大林更是惺惺相惜,而他们之所以能产生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世界判断,也源自于当时的美苏领导人在面对老牌帝国妄图重温旧日梦时产生的厌恶感。作者的论述不能不说是击中了要害:“西欧一直控制世界,部分是通过海外的殖民地,斯大林对此怀有疑心,罗斯福也深有同感。两位领导,有别于丘吉尔,他们相信是时候解放这些殖民地了,而他们决意要加快这些地区解放的进程。”(P237)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美苏在砸烂旧帝国的意图上是有着相似的默契与体认的。只是,后来美苏又不自觉地步入了旧帝国的争霸世界的窠臼,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又一大变。我们借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二十世纪的分析与判断有着他独到的系统性、连贯性的认识,把握了作者的这根脉线,能够更好地看清二十世纪的关键节点与章回。再次,作者解答了为什么苏联会解体的原因。在这里,作者的分析也颇为中肯,其实苏联所犯的毛病,恰恰是它在三十年代所胜出的对手所犯的毛病:无序。作者写道:“(苏联人)是败在了国内,是国家内部出了乱子。”(P398)作者用了一句俚俗的话语,来形容这种乱象:“一种所谓的‘开放性’突然流行起来。戈尔巴乔夫坚称,一定要广开言路,把问题摊开来说,而不是一副官调子,假装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尽管如此,还是开了直言不讳之风,幻灭情绪也在滋生蔓延。……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有挣脱了链条的狗:它们不感谢主子,只是狂吠。”(P417)这一句话太形象了,这种状况,就是“无序”“乱政”,一个国家如何经得起如此的冲击?不崩塌才怪呢。科技的创新,是本书中作者重点加以论述的重要链条,包括原子弹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都可以看出,科技的力量,已经成为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的革命内容。作者陈述历史的时候,是注重细节,但有的时候,过分沉湎于对细节的罗列,却放弃了对历史动因的剖析。当然,我们也看到,有的地方,是作者有意为之。比如,书中对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干预红色政权的段落,作者就采取了模糊叙事。看看作者是如何精简地表现这一段内容的:“刚刚走马上任的布尔什维克领导,控制这么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挑战很快就来了。内战爆发,俄罗斯的白军和红军之间的战斗此起彼伏。”——注意在这里,白军是哪些力量?作者没有交待,这些白军背后的外国势力,作者更没有细说。接下来,作者继续一笔带过地写道:“1918年8月,英国和日本的军队从东进入西伯利亚……”作者对列强的干预的动机,都没有作出交待,因为这里涉及到不光彩的行为,所以作者作了选择性的回避。作者对二十世纪的总体评价,上半段是战争频仍,下半段是和平占了上风,虽然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冷战”。可以说整体上作者事无巨细地交待了这个世纪的重大事件,作出了简要也不失精准的判断,以细节组接历史事实,给人一种叙事体的真切感与实在感,较少理论叙述历史的枯燥感与思辨力,这都是与作者的目的还是追求历史著作通俗性的动机相关联的。作为一本简史,虽然可能会觉得有一点过分概略的简单化,比如关于中国历史这一个重要的时段,本书里涉及到的部分都非常简略,有的判断也不一定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这本书还是给一个世纪的主体流程描述了大体的走向与方向,尤其是对二十世纪的波起云涌的核心事件还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手法,比较能够让各方的读者都愿意接受。比如从我们重点提拎出来的苏联历史的叙述中,就大体接近今日俄罗斯的一些基本看法,这已经是不错的史家操守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Xjbq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