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伪命题非虚构故事影视化是个伪命题?

导读 当前,非虚构写作由城市中心主义主导,他们对农村社会鲜有挖掘。 刺猬来稿 | 林天宏 作者信息 | 亭东文化(one一个)首席运营官&首席内容官 药神火了,得到总理批示,很多人又开始讨论起“非虚构故事影视化”的所谓新模式。
原标题:非虚构故事影视化是个伪命题?导读当前,非虚构写作由城市中心主义主导,他们对农村社会鲜有挖掘。刺猬来稿|林天宏作者信息|亭东文化(one一个)首席运营官&首席内容官药神火了,得到总理批示,很多人又开始讨论起“非虚构故事影视化”的所谓新模式。作为从事过十余年新闻报道的前记者,现今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故事开发者,我个人觉得,所谓的“非虚构故事影视化”,在现阶段的中国,无论从商业模式还是从具体操作模式上观察,更多的像是一个伪命题。1、非虚构故事在内容上很难做到独一无二性,尤其在非虚构故事里占极大比重、能够引起最大关注的热点社会公共事件。以前新闻业的行话叫“撞题”,任何媒体从理论上都可以拿到同样的信息,比如陆勇案,多少媒体报道过?这样的故事没有版权售卖的商业价值。换言之,任何一个影视公司、导演或编剧都可以重复同样的采访和搜集素材过程(药神就是如此),为什么要花高价购买新闻报道版权?当然,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写作者给了封口费或者是别的什么特殊原因,保证了其故事的独家性。但这只可能是极少数个案,个案无法复制,无法作为模式讨论。2、非虚构故事讲求的第一原则,是“字字有来源、句句有出处”,而影视故事的第一原则,是起承转合,好看精彩动人。这两者本身就有天然的矛盾。非虚构写作和影视毕竟是两个行业,尽管看上去有些相似,但内在逻辑有极大不同。比如说像事实核查员这样的岗位设置,对于一家负责任的中国公共媒体,是个值得尊重的牛逼举动,但在影视故事开发者的逻辑里,恐怕大多数人会是黑人问号脸吧。我写过那么多非虚构报道,但如果用影视作品的标准来看,绝大多数报道不具备完整故事性,不是缺这个就是缺那个。作为报道,是完全ok的,但想成为影视故事,还有很长的改编路要走。而这原本就属于小说家或者编剧的常规工作范畴,无数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摆在面前呢,也并非什么值得探讨的新鲜模式。3、当下那么多标榜生产非虚构故事的平台,我个人感觉,可能唯一具备成熟商业模式和可持续变现能力的,是雷磊的“真实故事计划”。但“真实故事计划”真的是什么新的“非虚构故事影视化”模式吗?举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它更像是类似当年《当代》、《收获》这样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的编辑部,通过互联网时代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连接手段,挖掘出更多的好作者和好故事,然后进行版权售卖和进一步开发。而且“真实故事计划”真正有竞争力的核心,难道真的是“非虚构”和“真实”吗?这种模式下,我个人感觉是无法保证故事的完全真实性,甚至还需要编辑帮助作者进行后期修改甚至加工。但这重要吗?真正重要的是雷老师通过这个平台,在上游的出品方和下游的海量故事写作者之间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啊。哪天雷老师说,我不做真实故事了,我去做科幻故事,一样ok的啊。我还一直没有和雷老师交流过,以上如果说得不对或有误解,也请雷老师及时批评指正。4、我们觉得药神好,最常见的评价是“真实、打动人”。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真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真实感”。所谓真实感,是建立在真实故事背景之上的艺术加工,即使是编的,也能真实可信,有踏实的情感基础和共鸣之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故事,要做到“真实感”,必须是在前期大量真实故事素材搜集采访的基础之上,由专业编剧团队进行符合影视故事规律的二次加工,才可以达到目标。想实现这个目标,目前来看,可以采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让对现实社会有深刻理解的前职业记者和专业编剧通力合作。编剧可以帮助记者解决“怎么把真的变假的”,记者可以帮助编剧解决“怎么把假的变成真的”。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才能抓到大老鼠。如上,一篇牛逼的非虚构故事,在完成了案头工作、实地采访、素材搜集,最终成文落地,对于非虚构写作者来说,已经完成了使命,是任务的终点,但对于影视故事开发者来说,这只是起点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真正的好作者来说,这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好的,起码好文字、好故事是前所未有地值钱,那么就认真热情地去写作吧,去编织你笔下那些动人的故事与情感吧,何必拘泥于“非虚构”这样的大词呢?(作者注:个人看法,难免唐突偏颇,欢迎理性批评探讨)《我不是药神》大热并获总理批示,非虚构故事影视化的巨大潜力将爆发完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changhe99.com/a/j36Ex0Ode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