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陈世美一则成语引发的千古奇冤,扯出纪晓岚,惊动乾隆

一则成语引发的千古奇冤,扯出纪晓岚,惊动乾隆 自古以来,打笔墨官司的不少。过去的文人打笔墨官司主要是观点之争,现在的文人打官司主要是为了版权。前者争的是公理正义,后者争的是名声利益。 当年仓颉造字鬼神惊,可见文字一旦创设,的确是一件令人不
原标题:一则成语引发的千古奇冤,扯出纪晓岚,惊动乾隆一则成语引发的千古奇冤,扯出纪晓岚,惊动乾隆自古以来,打笔墨官司的不少。过去的文人打笔墨官司主要是观点之争,现在的文人打官司主要是为了版权。前者争的是公理正义,后者争的是名声利益。当年仓颉造字鬼神惊,可见文字一旦创设,的确是一件令人不得不心怀敬畏的事。俗语说:“白纸黑字,铁板钉钉”、“一纸入公门,九牛拖不回”,更雅致一点的话语说“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可见,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生死存亡,笔下有荣辱成败,倘若执笔的人心中藏私或者别有用意,则很有可能颠倒是非,让一些人和事蒙受不白之冤。可见,笔墨官司也是需要有的,不然蒙冤者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今天要说的这起笔墨官司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而且说起根源来非常悠久,从蒙冤到伸冤间隔2000多年,真正算得上是一件千古奇冤。《史记》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民们用河里含有丰富淤泥的水灌溉庄稼,既补充了水分,淤泥也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改良了土壤。岂料这段描写农业耕作场面的文字,却让“城门失火”,殃及了“泾水”。“斛”和“斗”都是古代的容积单位,汉代的一斛等于十斗,到了南宋末年,一斛改为等于五斗。按照《史记》的这段文字记载,一斛河水里含有数斗泥沙,可见泾水里的淤泥含量已经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程度。后来,又有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是说泾水浑浊、渭水清澈,两者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汇合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由于人们在泾渭两河交汇处的陕西省境内看到的的确是这种情况,所以不论是《史记》的说法和成语里的描绘,人们千百年来都没有质疑过。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个知府却对泾水浑浊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由此引发了一则惊动了朝野的笔墨官司。泾水发源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境内的六盘山麓的老龙潭,流经宁、甘、陕3省13县,全长900里,其中近一半长度河道都在甘肃省平凉市境内蜿蜒而过。清朝乾隆年间,朝廷给平凉府任命了一个知府,名叫胡祖谟,这人进士出身,办事最是讲究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他在亲眼看到了自己管辖区域的泾河的状况之后,就对《史记》描述和“泾渭分明”这则成语产生了质疑,认为古人冤枉了泾水,而且他立志要让这则千古奇冤平反昭雪。这胡知府带领人马,从泾水源头的老龙潭开始,沿河进行了实地勘察,每隔十里路就取一份水样。老龙潭是泾水源头,水质清澈见底,不见丝毫泥沙;六盘山境内植被丰富,水质也没有遭到黄土高原的浊化,水质依然清澈……就这样,胡知府一班人马一直边走边看边取样,直到了陕西省高陵川,发现泾水依然是清澈透亮的,并非古书和成语里说的那么浑浊。于是,这位名叫胡祖谟的知府立即决定上奏朝廷,请朝廷为泾水平反昭雪。他这么做,既是一个地方官“守土有责、为官尽职”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学者“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的作风使然。他这份奏折有理有据,既有慷慨严正的论述,也有沿途水样的数据分析,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请求朝廷派官员进行查证,并根据查证结果昭告天下,为泾水“正名”。这份知府亲自操刀的“万言书”很快被报送到了专管勘界、户籍的户部,户部堂官看了奏折,认为这个胡祖谟真是迂腐不堪,别人都忙着干“正事”,他却劳心费力地操“闲心”。于是,户部以人员不够、经费不足、事由不当为理由,批复“日后再议”。看到户部的批文,平凉知府胡祖谟就急了,他立即起身,进京寻找与他同年中了进士的纪晓岚。纪晓岚是朝廷重臣,而且正在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于公于私纪晓岚都应该而且能够在这件事上帮上忙。相比地方官胡祖谟,身为京官而且是天子近臣的纪晓岚自然更加熟悉朝廷的运行规则。听完胡祖谟的述说,纪晓岚也认为行文户部的做法不可取,朝廷出面给泾水“平反昭雪”的可能性非常渺小,于是给胡祖谟提出了“官路不通走文路”的建议。纪晓岚的意思是说,既然官方不可能去查证这件事,也不可能发布诏令去纠正这件“千古奇冤”,为什么不能通过文学的手段为泾水伸冤呢?胡祖谟也算是心性聪明,一点就通。第二天,他就拿来一首熬夜创作的七言诗,送到了纪晓岚案头。诗句是这样的:“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储冰壶。蜿蜒千里无渣滓,不到高陵不染污。”事有凑巧,纪晓岚将胡祖谟的诗作放在了案头,正在思谋如何将这首诗进行推介和传播,乾隆皇帝忽然驾龄,亲自查看《四库全书》的编撰进度。乾隆皇帝进来以后,很快就看到了胡祖谟和案头的新诗。乾隆并没有阅读胡祖谟写的“万言书”,他在听了胡祖谟的口述并读了诗作之后,认为真实可信,立即动手给胡祖谟题写了“刊谬是正”四个大字。乾隆一生最爱题字,在处置为泾水正名这件事上的做法,也符合他的一贯做派。胡祖谟惊喜万分,为了感恩圣恩隆重,也为了庆祝泾水的千古奇冤获得平反,命人将乾隆的题字刻成了石碑,立在了泾水河畔的龙王庙前。这件为泾水平反的事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但今天的人们看到的泾水却并不是胡祖谟看到的那般清澈。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早年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有预言的能力,预测到了后世泾水变浑浊的事;第二种情况就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泾水至少是泾水平凉段的确是清澈见底的,但后来随着植被减少、土壤裸露,黄土高原的泥土随着雨水和风力进入了水流,让河水逐渐变得浑浊不堪了。2010年,曾经有人在泾水和渭水交汇的高陵,拍摄了泾河的状况,只见河流内是泥浪滚滚,人伸手进去,出来之后胳膊上全是泥。虽说近年来经过山川绿化、河道禁止采砂等一系列的治理,泾水含沙量已经明显下降,但距离“清澈”二字还很遥远。可见,环境治理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业,既要有那名乾隆年间的知府大人的较真精神,更要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坚持移山的愚公精神。坚韧不拔、众志成城,泾水一定会恢复清澈,实现真正的平反昭雪。(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JvW46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