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庙湘子虹贯粤闽浙,几度兴衰广济桥

一直听朋友说,在潮州市区,有座“早上连通傍晚拆”的古桥,很有特色。趁着假期,来个短途游,去看看这座有着“过河拆桥”名号的潮州八景之一是何模样。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是古代连通闽粤两省交通的重
原标题:湘子虹贯粤闽浙,几度兴衰广济桥一直听朋友说,在潮州市区,有座“早上连通傍晚拆”的古桥,很有特色。趁着假期,来个短途游,去看看这座有着“过河拆桥”名号的潮州八景之一是何模样。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是古代连通闽粤两省交通的重要通道。它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座著名的古桥。该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在中国桥梁史上是一个独有的桥梁建筑例子,更是一个独特的文物旅游观光胜地,古人曾有“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之说。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撰文指出: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初为浮桥,后自东、西两岸向江心逐墩修筑,至绍定元年(1228),东段建成13墩,西段建成10墩,历57年之久。江心一段89米因水流湍急,建墩不成,仍以24只船连结为浮桥。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修桥工程,在桥上修筑楼阁12座,桥屋126间,并统一名称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增筑一墩,嘉靖九年,减船六只,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东墩鉎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桥全长约520米,现存古桥墩21座。经历几百年风雨,数次毁于战火灾祸,数次复建,依旧牢固如初。潮州广济桥之所以能名列我国四大古桥之一,是因为它独特的设计构造。广济桥以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中间浮桥则以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浮梁结合的结构减少了桥中间的桥墩,把河水径流的阻力降到最低。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提高排洪能力,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冲击,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为了防止对桥面桥墩的侵蚀,广济桥桥墩全部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有规律地叠合而成,没有勾灰,全部卯榫。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风雨和潮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对桥身的侵蚀,特别是古代海潮带来的冲击。桥上的屋亭粉刷不用石灰,而是用贝灰,也是适应海洋气候的选择。除此之外,在桥墩上建造的桥亭令广济桥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水上通道,更是一处构思精妙,重瓴筑阁,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桥上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但却杂而不乱,并相对统一。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如广济桥这般规模形式的,确实是世罕其匹。广济桥的另一个功能则是集贸交易,由于地处广东与福建、浙江、江西的交通要道,过往人们不论从陆上还是从水上都要从这里通过,并在这里集散物资。据史书记载,清雍正三年时已划定,桥西属潮州府,稽查税点,桥东属运同,掣放引盐。广济桥桥市的繁荣,曾牵动过南中国经济的神经。因此才有了“一里长桥一里市,到了湘桥问湘桥”的谐趣佳话。正如清代诗人丘逢甲在他的《广济桥》中咏道:“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世变屡新潮汐改,驿程依旧粤闽通。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篷……”。桥市正是广济桥另一价值所在。鉴于广济桥具有极大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因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修复后的楼台亭阁以灰色为主色调,让人感到厚重、沉稳,较好体现了古桥的历史沧桑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桥亭顶的屋脊头上,运用潮州民居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形式,既富有变化,又保留了地方特色。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LmbwN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