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供道教神像与佛教佛像我国到处是佛像,却很少有道教神像?第二个原因太现实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似乎天然与神秘相联系,因为它既不完全属于思维,又不完全属于行动,而只是凭借知觉和情感在流转。但信仰宗教和宗教信仰又有很大不同。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源于本能,但信仰宗教却受到社会的、历史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原标题:我国到处是佛像,却很少有道教神像?第二个原因太现实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似乎天然与神秘相联系,因为它既不完全属于思维,又不完全属于行动,而只是凭借知觉和情感在流转。但信仰宗教和宗教信仰又有很大不同。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源于本能,但信仰宗教却受到社会的、历史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纵观我国宗教发展历史,再结合我国现代宗教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发展却远不如外来宗教佛教的发展,甚至民间随便哪个山头都有可能有座佛寺摆着佛像,但道观却很少见到。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土生土长的东西最后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没有外来的东西发展的好呢?显然其中渗入了很多社会的、历史的因素。这里简单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发展状况:大约在我国两汉时期,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逐渐兴盛,到了隋唐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一度成为唐王朝的“国教”;直到明清时期,佛教才开始逐渐势弱;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国家扶持又开始大力发展,佛教再次兴盛,到如今可谓蔚然大宗。与佛教相比,道教则要简单得多。它土生土长,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却几乎一直不温不火,少有起伏。明代开始民间化、世俗化,但到了清朝随即遭到了严格的打压。至今依旧低调非常。原因分析:一、自身发展汉代,佛教甫一开始传入我国的时候变机智的与当时我国正盛行的本土道教融合,皇家翻译团在翻译佛经时也大量使用道家用语,甚至一度佛教是依附于道教义理而生存的。经历两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就开始独立,可见由于发展策略得当,佛教在中国是站住脚了的。二、统治阶级的扶持统治阶级扶持不扶持,关键要看这个宗教的义理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道教讲求“出世”,要的是“飘飘欲仙”,可都成仙去了,土地谁来耕种?战事谁来负责?佛教就不同了,佛教讲求“入世”,鼓励在现世受苦,以祈求来世的解脱。百姓民众都在现世受苦?而且是安安稳稳、心甘情愿的受苦,这不正是统治阶级求之不得的么?两厢一对比,除了两汉无为和唐朝大气不在乎,封建统治者当然大力扶持佛教发展而非道教了。三、民众信仰民众对宗教的信仰很有趣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与统治阶级“不谋而合”了——其根源都是为了给受苦的人找一个寄托和倾诉的方式。很现实,道教对于每日挣扎在衣食和赋税之间的百姓来说太过飘渺而不切实际,即使明代有过短暂的平民化、世俗化也于事无补。关于我国佛教外来者兼后来者居上,本土道教反而没落的情况形成的原因在本文中尚待补充,总而言之,存在即为合理。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GJzgdJ.html

(0)

相关推荐